蠶學館

蠶學館

光緒二十三年,由杭州知府林啟在西子湖畔創辦的紡織絲綢教育學校,曾受到清廷嘉獎 。

蠶學館

蠶學館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8月,杭州知府林啟在西子湖畔金沙港關帝廟怡賢王祠附近(現曲院風荷公園內)創辦蠶學館,揭開了我國近代紡織絲綢教育的帷幕。學校從創辦時起,就以先進、科學的新學教學方法和切實服務於我國蠶絲事業的辦學宗旨得到了社會的肯定,而被譽為"開全國蠶桑改良之先聲",受到清廷嘉獎 。

創始人簡介

林啟(1839—1900)是福建人,他作為杭州知府死在杭州,生前對杭州教育作出過巨大貢獻,先後創辦的“求是書院”、“蠶學館”、“養正書塾”分別是浙江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和杭州高級中學的前身。林啟寫下過這樣的詩句:“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雲帆”,後人也就遂其願,把他葬在孤山腳下,林和靖墓旁。因為歷史原因,他的墓地被遷走後,一時間沒有音訊。二十年前,浙大九十周年校慶時,林氏後人曾到孤山尋訪,但沒有蹤跡。十年前,他們又來尋訪,但還是沒有訊息。

歷史

110年前,在列強入侵、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杭州知府林啟秉承“實業救國、教育興國”的宗旨,創辦了浙江理工大學的前身——蠶學館,開創了中國近代紡織、農業教育的先河。110年來,學校共為社會培養了10多萬名高級人才,包括一批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實業家,如報業巨子史量才,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夏衍,為我國紡織工業做出積極貢獻的絲綢教育家朱新予,著名實業家查濟民、都錦生等。除了延續紡織絲綢服裝類的突出特色,成為國內外著名時裝高等學府外,今天的浙江理工大學已經是一所以工為主,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理、工、文、經、管、法、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現為中央和浙江省共建共管、以浙江省為主管理。學校坐落在經濟繁榮、人傑地靈的歷史文化名城杭州。1999年4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由原浙江絲綢工學院更名為浙江工程學院。2004年5月,經教育部同意,學校更名為浙江理工大學。百年辦學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求知求實、創新創業”的優良傳統和求是篤實的校風。學校1959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經教育部批准獲得副教授任職資格評審權,1995年開始與浙江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同年獲準招收外國留學生和港澳台學生,2000年獲得同等學力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獲得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和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已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多層次以及公辦教育、民辦教育、留學生教育、國際合作教育等多形式的辦學格局。

相關事件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春,孫詒讓等籌資在溫創辦蠶學館,後改名蠶桑學堂,是全國最早三所蠶桑學堂之一。項苕甫、申甫兄弟在瑞安創辦方言館。最早最成功的私人改革努力之一是杭州知府林啟創辦的"浙江蠶學館",是我國最早的蠶絲教育機構。林啟(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關(今福州市)人。林啟自光緒二十二年(1896)春調任杭州知府以來,積極推行新政,主張創辦各類新式學堂,並認為振興浙江實業,應以蠶業為要。於是,光緒二十三年(1897)九月初一日,蠶學館開始在杭州西湖金沙港關帝祠舊址動工興建館舍,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蠶學館正式招生開學。對此,《農學報》有以《蠶館開學》為名的詳細報導:"杭州蠶學館已於上月十三日開學,學生二十人,備取學生二十人,額外二十人,留學日本二人,日本蠶師轟長木,為其國宮城縣農學校講業管主。"蠶學館每年招收學生30名,學制三年,入學後供給膳宿,不收學費,每月還發零用錢2元。所設課程包括物理學、化學、植物學、動物學、氣象學、土壤學、桑樹栽培學、蠶體生理學、蠶體解剖學、養蠶學、顯微鏡操作、制種、蠶繭檢驗、生絲檢驗等。?蠶學館的辦學宗旨是:"除微粒子病,製造佳種,精術飼育,改良土絲,傳授學生,推廣民間。"蠶學館遵照辦學宗旨,制定《蠶學館試辦章程》,提出了蠶學館的四大任務:首先,引進國外的先進養蠶技術,編譯了《微粒子肉眼鑑定法》、《蠶外紀》、《喝茫蠶書》、《飼蠶新法》以及《屑繭繅絲》等著作和科技資料,普及蠶桑科學知識。?其次,培養了一批蠶絲專業人員,推廣養蠶技術,對蠶絲業和經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1900年,蠶學館的第一屆畢業生分赴杭、嘉、湖、寧、紹五府勸設養蠶公會,推廣飼養新法。羅振玉在上海創辦的《農學報》對這一事件作了報導:"光緒庚子,杭州蠶學館諸生既卒業,得文憑者十有六人,中丞湖陽惲公,謀有以推廣之,爰飭杭嘉湖寧紹五府創設養蠶會,而令卒業諸生充教習。派往海寧者一人,曰陳之藩;餘杭者一人,曰朱敏;嘉興者三人,曰駱纘郊,曰呂汝本,曰黃燮;湖州者四人,曰宣布澤,曰陳翰,曰陸寶泰,曰郭廷輝;寧波者二人,曰周式轂,曰沈鴻逵;紹興者三人,曰陳拜庚,曰俞鴻荃,曰吳錫璋。復遴其尤者二人,曰丁祖訓,曰傅調梅,留蠶學館為幫教習。"在蠶學館的影響下,各地陸續興辦了一批蠶桑絲綢教育機構。蠶學館的畢業生不僅在浙江推廣養蠶新法,而且在清末民初,全國蠶桑生產和蠶桑教育方興未艾之際,還支援兄弟省蠶桑事業的發展。?蠶學館在浙江蠶絲業乃至中國蠶絲業改良史上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在生產無毒改良蠶種的同時深入民間,為農民檢查土蠶種病毒,指導他們使用改良蠶種。?我國的蠶種,數千年來,均系土法生產,不知套用科學檢查蠶種病毒,致使品質不能隨時代進步。製作優良的改良蠶種,是蠶絲業改良的第一步和關鍵所在。對此,當時蠶絲界人士已有所認識,所謂"蠶種之優劣,足以左右養蠶成績與繅絲成績甚巨,實為決定整個蠶絲事業之基本因素。"林啟在《請籌款創設養蠶學堂稟》中,花費不少筆墨,從中西比較的角度,著力論證了蠶種優劣的重要性。他認為"中國蠶子亦有瘟病,以致出絲不旺,稅厘既未能減,蠶業遂以中衰",而"西人養蠶之法至備,即配種一節,亦有神效。"蠶學館章程中就有兩條專門關於蠶種製造的,一是"廣購外國蠶子紙,考驗選種配種之法";一是"頒給諭帖,準學生造買蠶子紙。"因此,蠶學館從一開始就十分注意優良蠶種的培育製作,並分送農民飼養。蠶學館通過揀選、培育、雜交,先後試製出一批新的無毒蠶種。浙江蠶學館在開學的那一年,即製成無病蠶種500張,分送附近蠶農飼育。?蠶學館開創了推廣改良種之先河,在它的倡導下,浙江各地區陸續有人集資創辦了一些蠶業學堂、蠶種製造場:?——制種場所地址每年制種數(張)創立年代辦理年數蠶學館杭州西湖500-1000189711桐鄉蠶場桐鄉300-50019003烏鎮蠶場烏鎮100-50019005崇德蠶場崇德石門300-50019003——杭州武林門500-1000190615——杭州湖墅1000190710蠶桑女學堂——500-70019074錢塘縣蠶場?初級師範杭州三墩500-70019082蠶桑學堂杭州西湖1000-200019095錢塘縣蠶種?製造場杭州三墩700-1000191111資料來源:吳峻《近代杭嘉湖地區的農業專業化生產》,《中國農史》,1998、1??由上表可知,當時建立了一些制種場,對改良種的生產起了推動作用,但它們所制的改良種的數量還相當有限,作一項簡單的比較,差距顯而易見:餘杭是當時浙江主要制種中心,該地約有3000-4000戶,或者說約70%的人口從事這一行業,每年約出產300000-500000張蠶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