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券

”將螃蟹與廬山相提並論,可見人們對螃蟹鍾愛之深。 晉代有“鹿尾蟹黃”、明代有“瑪瑙蟹”,清代出現了“蟹黃兜色”、“螃蟹羔”等蟹餚。 李時珍說:“鮮蟹和以姜、醋,侑以醇酒,咀黃持螯。

基本內容

蟹券(又叫大閘蟹禮券、陽澄湖大閘蟹禮券)是近年來市場上較為通用的一種商品交易紙制券。

陽澄湖大閘蟹禮券特點

一、便捷性;由於大閘蟹屬鮮活水產,不易保存,所以購買券送親朋好友較為方便。
二、實用性;無論是誰持券,都可以通過券上面的提示提取貨,一般是送貨上門非常實用。
三、安全性;一般券上面都有防偽措施,非常安全。

注意事項:

一、券一般要保持完整性,否則無法提貨。
二、券有時效性,一般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提貨的。過期會做廢的!
三、現在市面流行的有很多型號,但實質內容都差不多。 四、防止券號泄露,以免被他人提走了。

蟹文化

我國人民對螃蟹最為鍾愛,認為它是營養豐富、肉嫩味美的席上佳肴。尤其文人雅士、墨客騷人更是偏愛此君。 《周禮.官考工記仄行》中稱蟹作“仄行”(因側行);揚雄《太玄.銳》:“蟹之郭索,後蚓黃泉。”宋代傅肱的《蟹譜》記載:“蟹,以其橫行,則曰螃蟹;以其行聲,則曰郭索;以其外骨,則曰介士;以其內空,則曰無腸。” 晉葛洪《抱朴子.登涉》:“稱無腸公子者,蟹也。” 宋傅肱《蟹譜.兵權》:“忽見蟹,則當呼為橫行介士。”因此又得了 “無腸公子” 、“橫行介士”的雅號。 寥寥數語,便把螃蟹的特性、形狀以及別稱都盡寫出來了,使人如見其形。民諺有云:“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將螃蟹與廬山相提並論,可見人們對螃蟹鍾愛之深。

詠蟹

歷代以來,以蟹命名的名菜赫然入譜。晉代有“鹿尾蟹黃”、明代有“瑪瑙蟹”,清代出現了“蟹黃兜色”、“螃蟹羔”等蟹餚。而其吃法種種,歷代多有記述。因蟹性寒,味鹹,屬大涼之物,因此古人食蟹時多以酒、芥、姜、醋、蒜之類相佐。李時珍說:“鮮蟹和以姜、醋,侑以醇酒,咀黃持螯。”劉若愚《明宮史》記載:“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凡宮眷內臣吃蟹,活洗淨,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

談蟹

從詩書或專著中了解,明代以前多以清水煮蟹為上,和我們現在的老饕們的吃法差不多,直到了清詩人袁枚的腦子裡還是那般認為“蟹宜獨食”,“最好以淡鹽湯煮熟,自剝自食為妙”。而一些主張“從中加鴨舌,或魚翅,或海參者,徒奪其味,而惹其腥惡”,被不齒為是“劣極”的“俗廚”。 魏晉南北朝時有“鹿尾蟹黃”一菜,隋代謝諷在《食經》中有“成美公藏蟹”一餚。隋煬帝特好的“鏤金龍鳳蟹”,張俊為宋高宗進奉“螃蟹釀棖”、“洗手蟹”、“螃蟹清羹”等蟹饌

酌蟹

蟹食文化和酒文化密切相關。故“持螯飲酒”,古今皆然。吃蟹品酒,追求閒逸人生,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早在魏晉時代,就有人把吃蟹、飲酒、賦詞作為金秋的風流韻事。畢卓在《世說新語》里有:“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可見這先生嗜蟹之痴深,已可和生命等同而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