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螭紋

蟠螭紋

蟠螭紋是漢族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是中國青銅器上的裝飾。螭是漢族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張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連續排列,有的構成四方連續紋樣。一般都作主紋套用。盛行於戰國時期。在當時的玉器上,亦常見雕琢有蟠螭紋,表現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基本簡介

蟠螭紋蟠螭紋

蟠螭紋,是青銅器紋飾的一種。陰刻線有單、雙刻線。蟠螭紋蟠則指“盤曲而伏”。在此選取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與龍有關聯的神獸——螭作為研究對象。螭在歷史中的造型多呈蜿蜒攀援甸伏狀,故曰蟠螭紋。蟠螭紋作為春秋時期的主要紋飾,在湖北省博物館的文物中隨處可見,不僅對歷史有著記載意義,也對湖北省有著一定的代表性。螭,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與龍有關聯的神獸,據說它是龍的子孫,因其造型多呈蜿蜒攀援甸伏狀,故曰:蟠螭紋。最初的蟠螭紋,作為龍的附屬活躍在中國遠古文化之中,到了春秋時期,才開始興盛起來,其後經歷了9個年代的發展,被大量的運用於玉器,青銅器的製作中。

解釋信息

..

古代青銅器紋飾的一種。以螭龍盤曲糾結行為圖案。有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紋樣。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蘇軾《水龍吟》詞:“古來雲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人間自有,赤城居士,龍蟠鳳翥。清淨無為,坐忘遺照,八篇奇語。”

盤伏的龍。《尚書大傳》卷一下:“蟠龍賁信於其藏,蛟魚踴躍於其淵。”鄭玄註:“蟠,屈也。”《方言》第十二:“未陞天龍謂之蟠龍。”唐李商隱《賽靈川縣城隍神文》:“逐清泠之耕父,不使揚光;回沮澤之蟠龍,皆令灑潤。”

2.迴環的龍形。《淮南子·本經訓》:“寢兕伏虎,蟠龍連組。”高誘註:“蟠龍,詰屈相連,文錯如織組文也。”《秦並六國平話》卷下:“門外蒼松踞虎,階前古檜蟠龍。”

3.髮髻名。清李漁《閒情偶寄·聲容·修容》:“古人呼髻為蟠龍,蟠龍者,髻之本體,非由粧飾而成,隨手綰成,皆作蟠龍之勢。”

簡要說明

蟠螭紋的圖案表觀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螭,張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連續排列,有的構成四方連續紋樣。

..

一般都作主紋套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在當時的玉器上,亦常見雕琢有蟠螭紋,表現形象有的有所不同。戰國的蟠螭紋,圓眼大鼻,雙線細眉,貓耳,頸粗大且彎曲,腿部的線條變彎曲,腳爪常上翹。身上多為陰線勾勒,尾部呈膠絲狀陰刻線。漢代,眉上豎且內色,眼眶略有下墜,鼻樑出現了細線劃紋,身體與戰國時沒有差別,只是尾部出現由兩個卷紋只有三條腿。南北朝時期,眼睛稍長且有彎度,嘴邊兩腮多有凹槽,頭上有的長角,有的無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個,所以也是三條腿,有時,前腿伸出一點作為第四條腿,尾部的捲雲紋較以前寬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徵是在鼻子下有一條很寬的陰線,極富立體感。元代,頭額寬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個面部的下方,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頸項低下,許多地方已被發毛掩住、上升、伏地、盤鏇等形象,其氣勢磅礴,形態美觀。直至清代,則出現了以前各個時代均未有的獨特紋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