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虺紋銅缶

蟠虺紋銅缶

中國古代青銅器。

注音

蟠虺紋銅缶 pán huī wén tóng fǒu

基本信息

春秋(公元前771—前476年),1965年湘鄉大茅坪一號墓出土,高29、口徑19.2厘米。缶(fǒu)有尊缶與浴缶之別,尊缶是盛酒器,浴缶則是盛水器。此器作圓形,有蓋,器身為小口,肩兩側有獸首環形耳的形制看,可能是浴缶。

蟠虺紋銅缶蟠虺紋銅缶

關鍵字

酒器。《禮記·儀禮》:“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內壺。”《說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象形。”近代考古發掘證明,缶不僅只為瓦器,亦多有銅鑄者。

 

蟠虺紋

青銅器紋飾之一。又稱“蛇紋”。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有的作二方連續排列,有的構成四方連續紋樣。一般都作主紋套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捲曲長條形,蛇的特徵很明顯,往往作為附飾縮得很小,有人認為是蠶紋。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於商代青銅器上。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旋交連狀,舊稱“蟠虺紋”。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