蟎病

蟎病是由蛛形綱(Arachnida)蜱蟎目(Acarina)的多種蟎類寄生畜禽體表或表皮內所引起的慢性皮膚病。俗稱疥癬。發育過程屬不完全變態,包括卵、幼蟲、稚蟲和成蟲4個階段。

蟎病

正文

由蛛形綱(Arachnida)蜱蟎目(Acarina)的多種蟎類寄生畜禽體表或表皮內所引起的慢性皮膚病。俗稱疥癬。呈現脫毛,皮膚龜裂和發癢等症狀。患畜煩躁不安,生長遲緩,生產性能下降;在不良的飼養管理條件下,有可能造成大批死亡。
病原 為害畜禽的蟎類,主要屬於兩個科:疥蟎科(Sarcoptidae)和癢蟎科(Psoroptidae)。前者主要有:豬疥蟎(Sarcoptes scabiei var.suis)、馬疥蟎(S.scabiei var.equi)以及雞膝蟎(Cnemidocoptes gallinae)等;後者主要有綿羊癢蟎(Psoroptes ovis),牛癢蟎(P.bovis)和兔癢蟎(P.cuniculi)等。 共同形態是體呈圓形或卵形,外皮由堅固的角質構成。沒有真下的頭,而將其口器稱作假頭。整個蟲體分為假頭和軀體兩部分。不分節。成蟲腹面有4對肢、幼蟲僅3對肢。兩性的形態隨種而異。疥蟎科的假頭背面後方有一對粗短的垂直刺,體表有皺紋和刺等,肢粗短呈圓錐形,足吸盤位於不分節的柄上,或缺如;雄蟲無性吸盤和尾突等(圖1)癢蟎科的假頭背面後方沒有短粗的垂直刺,軀體上可能有硬化的板;肢細長;足吸盤位於長而分節的柄上;雄蟲具有發達的性吸盤(圖 2)。以刺吸體液、淋巴液或滲出液為營養。

發育過程屬不完全變態,包括卵、幼蟲、稚蟲和成蟲 4個階段。稚蟲階段又分一、二兩期。疥蟎在宿主表皮內穿鑿隧道,並在其中繁殖發育。雌蟲在隧道內產卵,孵出的幼蟲爬出隧道,在皮膚上開鑿小穴,並在其中蛻化為稚蟲,鑽入皮膚形成穴道,在其中蛻化後變為成蟲。雄蟲交配後死去,雌蟲存活4~5周。發育過程約8~22天,平均15天。癢蟎寄生於宿主皮膚的皮鱗片下面,不在表皮內形成隧道。其發育過程與疥蟎相似,終生寄生於宿主體上。在適宜條件下,雄蟲發育時間為14~15天,雌蟲為18~20天。
蟎病為接觸感染。往往冬春流行,而在夏秋有所收斂或使宿主呈“帶蟲”狀態。因春末夏初畜禽更換被毛或剪毛時體表易受烈日照射,蟎類不易生存,多潛伏於皮膚的皺襞中或耳殼、會陰、尾根下以及蹄間隙等避光部位,倖存者待冬春來臨、畜禽被毛叢生、相互接觸頻繁時再發育繁殖。
病症和防治 疥蟎病以劇癢結痂為特徵。病變常先從頭部被毛稀疏之處開始,逐漸向其他部位蔓延,駱駝可達肩、背等處;綿羊山羊局限於頭、面部為主;有時可蔓延至頸部;可蔓延至腹部和四肢。最初出現小結節、小水泡。因發癢,而將患部擦破後往往流出淋巴液並出血,表面角質層脫落,逐漸形成痂皮,並出現皺褶或龜裂。癢蟎病呈現被毛脫落、奇癢,但不形成明顯的皮膚皺褶和結痂,以綿羊為最多發,一般先從多毛部位的背、臀等處開始,很快蔓延至體側及其他部位;成群病畜搔癢、毛束大批脫落,呈現煩躁不安和消瘦,在外界不良環境下有時成批死亡。
蟎病可從患部邊緣刮取皮屑檢查蟲卵和蟲體作診斷。防治藥物有辛硫磷、蠅毒磷、敵百蟲等。應通過定期藥浴、保持圈舍清潔衛生,通風透光和進行用具消毒等來預防。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