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城鎮

螺城鎮

螺城鎮(英文名:Loa Citadel tow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下轄的一個小鎮,位於北緯25°2′22.79″N、東經118°48′1.81″E之間,地處台灣海峽西岸中部、福建省惠安縣中心地帶,總面積27.5平方公里,截止2003年全鎮戶籍人口達84840人,其中共有11個社區居委會,3個行政村委會。 螺城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惠安縣縣級人民政府治政駐地,也是惠安縣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交流中心,泉州市次中心城市核心區之一,福建省11個小城鎮試點鄉鎮之一。

基本信息

城市概況

螺城鎮位於福建省惠安縣域中北部,北鄰輞川鎮、泉港區,南接螺陽鎮、洛秀組團,西連紫山鎮,東臨輞川、螺陽、塗寨諸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國道324線、瀋海高速公路、福廈高速鐵路橫貫全境,區內道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是惠安石化港口城市建設的重要中心腹地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一個重要次中心城市。

螺城鎮位於惠安縣城中心區,是惠安縣人民政府駐地,惠安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面積27.5平方公里,轄11個社區和3個行政村,總人口12萬人,是福建省11個小城鎮試點鄉鎮之一,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一個重要次中心城市。

螺城鎮共轄11個社區、3個行政村,分別是北關社區、西北社區、中新社區、東關社區、東南社區、新霞社區、霞張社區、霞園社區、梅山村、南洲社區、王孫村、溪南村、前型社區、霞東社區。

地名由來

螺城建城時,背西北面東南,西部自南而北有蓮花山、火山、科山、螺山、大坪山、岳山、潘山等山峰環抱,螺山負邑,又城形如“螺獅吐肉”,故稱螺城,簡稱“螺”。

螺城鎮舊街巷地名由來
街巷名地名由來
南嶺橋 縣城中心的十字路有東西向溪流(龍津溪),溪上有一座橋稱龍津橋,宋時邑令趙汝稟書刻,康熙間晉江施韜修,又因處南門驛口嶺下稱南嶺橋。
打鐵巷 古時有兩兄弟在此打鐵,後發展到整條巷所居都為打鐵工匠,故名。
清海巷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來襲,鄉兵與倭寇在此激戰,戰鬥結束後,城內軍民清理屍骸,把這條小街稱為清骸街。後諧稱清海街,年深月久,人口繁衍,街變為巷,又稱清海巷。原址在今科山花園小區內。
張公祠 因巷內建有明臣張襄惠公祠而名,該祠建國前為立人國小,後曾為縣各種大會膳宿處,即原縣五金廠廠址。
菜市口 縣城舊市場原建在溪流下游,民國年間移至龍津溪北岸處(現惠安文化中心),其門口稱菜市口。
下井仔 在縣城最中心地點有一口水井,稱“羅庚井”,時位龍津溪北岸低處而稱“下井仔”(現南嶺橋附近)。
田仔墘 在縣城龍津溪流至東水關內有一大片田園地,其西北面有人居住,稱“田仔墘”。
連康社 縣城上埔據流傳是“旗穴”,旗影搖動人口不安,有一姓張的築一座土地宮定穴,稱“連康社”。
觀音樓 明代有一陳姓人家有位佳女出嫁,其婿功成名就官居當朝布政使,此女在娘家蓋一座大樓,內奉觀音白衣大士,稱“觀音樓”。
四角井 建縣前惠北古縣有一口四角井,當地居民後遷入惠安城內,仍挖一口四角井,故名(現惠安文化中心西面)。
驛埔 古設驛站於此,元代名曰“龍山驛”,明洪武初改“錦田驛”。原系驛站廣場,故名。驛站通道口稱“驛口街”。
社仔埕 龍津溪流經南嶺橋,兩岸被水沖刷嚴重,四周很不平坦。惟南邊有一磚仔埕得以無損,成為城中士兵集結的地方,民間民眾也在此集會。後為中新菜市場,因舊城改造,菜市場現已拆遷。
大巷 清朝年間,房屋變遷,拆一條較寬的巷,以利交通,稱“大巷”。
布房後 在中山南街西畔巷內。隨清代棉紡織業生產的發展,縣邑開設“布房”和“染房”,以收購白布加工為色布,返銷外地。巷因此得名。
洪厝圍 明代有一洪姓人氏官居要職,其所建房子範圍稱“洪厝圍”。
下田 陳玉輝建“四馬拖車”,後經常鬧火災,為滅火,周圍挖了四個魚池(即四角池、社公池、油花池、尾池),後淤積成田園。
水關尾 龍津溪自西向東流經此地為出水口,故稱“水關尾”。
石亭壩 龍津溪流入林輞溪,所經東水關口有塊天然石頭盤把溪水攔住,溪水在這裡衝下一個深潭,人們稱這石頭盤為“石亭壩”。
大橋 在南門外新亭尾村街外,出舊大路半里處,以大石板建成,橫跨大溪,為通往泉州古大路的主要橋樑,系清代邑人施大成(集泉茶莊開基者)獨資建造。
龍湫溝 亦稱龍鬚溝,古屬鰲震鋪,在中山北街西畔(現縣醫院北側),因引螺山陰水出城東與龍津陂水會,故名。
太平街 這條街的人古時多以賣棺木為生,後人稱此街為“太平街”。
新城口 民國年間修建公路,由現教師進修學校通福廈公路(現建設南街),在舊城建一座城門樓,門樓外稱“新城口”。
聖堂 1556年(明朝嘉靖三十五年),廣東番禺舉人林鹹任惠安知縣,越二年倭寇入侵,鹹統民兵力戰陣亡。民眾為紀念這位抗倭英雄,捐建聖堂奉祀。巷以此得名。
司公埔 系王忠員、王忠賢文武舉人的住地,稱“綿和王”,對面有座老君堂,道教教主在範圍內發展許多人做司公(道士)而得名。原址在今打鐵巷內。
清風黃 清朝時,有位黃姓人氏開設了一間清香麻油坊,名揚四海,所建三落大厝人稱“清風黃”。
留山宮 因民居旁有座留山宮而得名。
圓智庵街 圓智庵是唐朝惠安最大的尼姑庵。該街因庵得名。原址在今惠台商業城內。
薴巷口 圓智庵內有80多個尼姑,為增加收入,不時要參加制薴。當時因尼姑不能隨便外出,每次制薴絲後,都要集中在巷口等待薴絲的經紀人兌換薴片領取工資,日久即稱“薴巷口”。
岳路 通往岳山的路,故名。
槍台新村 古時在城牆的制高點設立槍台防患,故名。
棗巷 系原新街口內的一條小巷,通打鐵巷。有一王姓人氏在外做官,為官清廉,深得當地民眾愛戴,平時愛棗,任滿時,民眾送他一捆棗樹苖,他在故宅種下,後棗樹成蔭,人稱此巷為“棗巷”。
糊布埕 明末有一江姓的商人,在城內經營收購糊布加工出售,曬布埕用地有兩畝之多,遺址稱“糊布埕”,即今縣招待所對巷南邊。
洗布橋 明朝萬曆年間邑稟生張翰臣建,因染布坊的布常在橋下漂洗而得名。橋址在今惠台商業城西邊巷內。
提督衙 清時,後坑有位陳姓人氏在京官為提督,後遷居縣城,建房,稱“提督衙”。
箭場埔 明朝朱部爺每日練武跑馬射箭的場所。

歷史沿革

古代

公元981年(宋太平興國六年)析晉江縣東鄉16里置惠安縣時,縣治即設於此。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因防禦倭寇侵擾,始建城牆,翌年竣工。清代,屬一都,轄城廂弦歌、 瓊林、樂善、良津、登庸、慶泉、鰲震七鋪。

現代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為便於日機轟炸時民眾疏散,城牆全被拆毀。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置城區鎮,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改螺城鎮,除轄城內10個保外,又轄輞川、螺陽部分地區共18個保。

城市一隅 城市一隅

1949年8月23日惠安縣城解放;9月縣人民政府於此設第一區公所,管轄範圍達30個鄉(相當於現在的村委會),除城內10保外,還轄輞川全部,黃塘西北部,東嶺、塗寨部分自然村。1951年6月調整區劃時,劃出郊區,一區轄有城內8個街和東關、北關、新霞計11個鄉。1952年6月行政區劃全面調整,仍設一區,改轄城內4個街和東關、北關,再劃入南郊6個鄉,共轄12個鄉;8月,把鳳旗、獅山、錢塘等3個鄉劃給二區,瓊田劃給十四區,一區轄城內4個街及東關、北關、霞東、霞光、新霞等郊鄉計9個街、鄉。 1954年1月,省政府同意成立一區人民政府作為一級政權;12月,城內增劃東街、新街,計轄11個街、鄉。1955年10月,再次調整行政區劃,把城郊的霞光、新霞劃給黃塘,霞東劃給輞川,一區只轄城內5個街,設居委會。1958年撤區並鄉,設城關鎮;9月人民公社化,與鳳旗鄉合併成立紅旗人民公社,把7個高級社劃分為28個生產大隊、205個生產隊(不設管理區),範圍包括今螺陽鎮。1961年析分小社,紅旗人民公社改為城關人民公社,下轄5個街、29個大隊、144個生產隊。1962年復置城關鎮,下轄3個居委會和東關、北關2個大隊,其餘農村29個大隊仍歸城關人民公社。

1981年城關鎮改稱螺城鎮。1985年1月,成立螺城鎮人民政府,轄5個居民委員會。1989年12月,轄5個街、224個自然村(巷、埔)。1997~2003年,新霞、霞東、霞張、霞園、南洲、前型相繼撤村改居。2003~2004年,各居委會又先後撤居改社區居委會。2005年全鎮共轄11個社區,3個建制村。

行政區劃

隸屬惠安縣轄。鎮政府駐東霞街,行政區劃代碼為350521100,轄11個社區、3個建制村:~001_北關社區、~002_西北社區、~003_中新社區、~004_東關社區、~005_東南社區、~006_新霞社區、~007_霞張社區、~008_霞園社區、~009_南洲社區、~010_前型社區、~011_霞東社區、~201_梅山村、~203_王孫村、~204_溪南村。

舊城改造前,城區各街所轄區域:

螺城鎮轄區圖 螺城鎮轄區圖

北關街轄城門頭、下城河、九屎巷、江厝巷、土殺巷、埔潭、土樓尾、岳帝廟、關帝廟、古墓爺、周厝巷、媽祖宮、後社宮、後社村、洪厝籃、樓腳口、後壁埕、呂往亭、下郭村、雙龜牌、後坂、班芝花腳、頂園等23個自然村(巷、埔)。

東關街轄太平街、小田船、留山頂、下台吳、九站崎、馬山新村、東古院、代厝、豬槽潭、街巷、馬路頂、水關尾、後厝仔、東興新村、建設路、橋仔頭、南埔山新村等18個自然村(巷、埔)。

東南街轄清海巷、觀音樓、大宅埔、下宅巷、白蛇巷、下田巷、連康社、赤土埔、花山巷、四角井、圍頭池、大崎巷、六房埕、東埕巷、東城邊、南城邊、南環路、火山新村、後山新村、車仔路、八二三東街、中山南路等22個自然村(巷、埔)。

西北街轄南嶺橋、下井街、縣口、學口埔、城隍口、鐘樓腳、新宮腳、北門頂、泗洲公巷、驛頂、坊腳、布政莊、驛埔巷、張公祠、驛埔、皇恩埔、石頭盤、惠古地、西門、西林、下莊埕、梳妝樓、龍泉巷、西門媽宮、會魁埕、旗桿潭、花齋堂、草埔、模連巷、登龍橋、聯厝宅、古墓爺、科山路、龍山下、中亭腳、治山治水紀念碑、火山腳、山邊內、狗腔、戴厝、金龍廟、公界、竹腳、張厝巷、崎腳王、後山仔頭、西姑館、花山頂、頂路、下路、劉厝、城隍巷、學巷、箭場巷、箭場埔、鳳池、下田塘、馬路埕、岳路、司公巷、御史巷、池亭、後埔、方厝、頂埕、霞井陳、土地公宮、上湖峰、九屎巷、劉厝(駟馬拖車)、山兜曾、如是堂、城河溝、南環路、北環路、西門新村、灰埕、埕尾、盲仁巷、十八層、西門外、螺山新村、槍台新村、鎮府巷、下田塘、新城等86個自然村(巷、埔)。

中新街轄中新巷、箭場埔、鳳尾池、後塔井、觀音仔宮、崎仔下、崎仔頂、關帝宮、十字街、雙鳳、娘仔橋、社仔埕、新梧街、織巷田、八間街、塗厝巷、歲宮巷、獨板橋、下林埔、釣庭、後池、圓智庵、圓智庵街、下梧街、溪南街、溪北街、新街口、後溪頭、許厝巷、下井仔、打鐵巷、打鐵鋪、祠堂巷、石獅口、棗巷、司公埔、德水巷、天官第、小姐廳、南嶺橋、霞井街、縣口街、學口埔、本廳衙門、後樓、糊布埕、提督衙、馬巷、後坑埕、大巷、城隍口、新城口、司鋪埕、洪厝圍、塗厝巷、美人崎、曾厝埕、許厝埕、社仔埕、雲山巷、雲山宅、九使張、屐底埕、田仔墘、東水關口、石亭壩、清風黃、先風黃、新東張、菜市口、八二三東街、中山北路、民群巷等73個自然村(巷、埔)。

城市建設

螺城鎮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城市改造,近年來全鎮總拆舊面積近200萬平方米,新建面積近400萬平方米,城區面積拓寬了近4倍,城鎮化水平超過50%。現已對中新、東南、北關、東關、世紀大道兩側等幾十個區域進行了成功改造建設,興建了中新花園、科山花園、東南花園、東關商住區、北關商住區、中興商住區、文苑世家、惠泉商住區、霞張花園、金石花園、福璟花園、企塘花園、東南豪苑、錦綉花園城、登科小區、君悅華庭、友邦·鑽石名家、君臨世紀、新景華庭、海西上城、科山·歐景帝苑、麗景天成、奧林水岸、聚星·國際城、金龍華城、建煌豪園、君和·天地等一大批現代化商住區及達利世紀酒店城市商業綜合體。全鎮針對縣城有限的空間條件,主動融入泉州市區拓展,抓住惠安東部石化、造船工業發展的良好機遇,打造縣城發展的全新名片,實現城市建設發展的“南延東拓北展西擴中興”的新格局,建設現代化新城區。2002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定為全省11個小城鎮試點鄉鎮之一。

交通路口 交通路口

全鎮按照“擴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逐步推動中心城區東拓、西擴、南移、北展,拓展中心城區發展空間,不斷建立和完善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商貿服務區、行政辦公區、文教科研區和生活居住區等功能區,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區的集聚、輻射和支撐、帶動作用,為消費市場的擴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對城區建設進行實質性、開拓性規劃建設,率先推進城鄉一體化,把縣城“做大做優”。近年來,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對接海西城市群和環泉州灣城市建設,致力建設泉州次中心城市,推進城市發展規劃、資源配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保障、社會管理等向農村延伸,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建成一批市政工程和社會項目,先後實施並完成國道324線城關段複線工程、中山南路拓通、世紀大道南拓、西苑路、南環城路等改造建設工程,中心城區路網結構基本形成。

經濟發展

中新花園 中新花園

多年來,螺城鎮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總量位居全縣首位。以2005年為例,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為63.6億元,三產比例0.9∶47.2∶51.9,區域稅收入庫超5億元,地方財稅收入超2億元。全鎮堅持實施工業強鎮的發展戰略,現已形成食品飲料、鞋服包袋、石雕石材、工藝製作等四大支柱產業,以城北高新工業園區為龍頭,不斷最佳化螺城鎮產業結構和發展壯大規模企業,引進數十家規模企業落戶城北工業區,總投資8.7億元。利用城郊獨特的區位優勢,盤活王孫、溪南、梅山等村整片千畝的農用地資源,構建現代綠色農業產業基地,實施土地規模集約化生產經營,發展綠色無公害新型果蔬產業化基地和縣城區西郊觀光農業生產基地。近年來,城鎮改造新增了一大批商業網點,一批專業市場、要素市場相繼建成,給全鎮商貿流通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鎮規模工業企業產值超10億元。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大型購物廣場林立,建築房地產業、現代商貿業和新興服務業不斷發展,金融、信息、星級酒店和專業街鱗次櫛比,發展勢頭良好。並躋身福建省百強鎮、全國千強鎮行列。

風景名勝

螺城鎮的主要旅遊景點有科山公園、平山寺及中新花園等。

城區西郊有風光旖旎的省級森林公園、泉州市首批風景名勝區——科山森林公園,城內有惠安文廟、劉氏古民居(駟馬拖車)等一批年代久遠的著名歷史文化古蹟,還有現代濃郁都市氣息的中新花園、溪濱公園等一批環境怡人的休閒場所。

風景名勝 風景名勝

在眾景區中又以科山公園最受歡迎,科山原名登高山,北宋初,盧瞻結廬讀書其上,後中舉登科,因名登科山,簡稱科山,與其南、北的螺山、火山駢連而居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薈萃。其上有始建於宋的科山寺及科山書院、建於五代後梁年間的平山寺、建於元統三年的平山寺塔、宋至民國期間的歷代摩崖石刻,明清時建造于山間的“甘雨”、“青雨”、“登雲”、“志靈”諸石亭。 “靈山慧水總關情,熙來攘往為訪幽”,方圓數里,晨鐘暮鼓,風景秀麗,是登高休閒、訪古探幽的好去處。

園內還有百獅園、惠女廣場、崗岫廣場、龍鳳呈祥浮雕牆、天潭廣場、魁星島、漁翁釣魚平台、飛天九龍壁雕、石雕名苑廣場、布達拉景區、 龍馬精神紀念柱、錦繡閣、惠泉瀑布、夕照藩樓、錦溪草堂、七一水庫、惠安革命烈士紀念碑、惠安革命歷史紀念館、治山治水紀念碑、蓮花塔等多處景點,是為集旅遊、觀賞、娛樂、休閒為一體的城市綜合性遊覽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