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蝂之死

蝮蝂之死

《蝜蝂之死》是唐朝柳宗元的作品。作者用蝮蝂和貪得無厭的人的下場進行對比,以此諷刺貪婪的人。

作者信息

柳宗元 (773年—819年),字子厚,河東郡(今山西運城)人,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3]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愚溪”,漢族,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運城、芮城一帶),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並稱為 “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4]之一。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中進士,五年後又考取博學宏詞科,先後任集賢殿正宇,藍田縣尉和監察御史里行(即見習御史)。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革新失敗後,王叔文被殺,柳宗元也從中央貶到了地方先是貶為紹州刺史,未及任又被貶為永州(現屬湖南)司馬,十年後,又貶為柳州刺史。819年病死於柳州任上。

原文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ǎng)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譯文

蝜蝂是一種善於背負東西的小蟲。爬行時遇到東西,就抓取過來,抬起頭背著這些東西。東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勞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東西堆上去不會散落,終於被壓倒爬不起來。有的人可憐它,替它去掉背上的東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東西像原先一樣抓取過來背上。這種小蟲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了它的力氣也不肯停下來,以致於跌倒摔死在地上。

現今世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見到錢財就撈一把,用來填滿他們的家產,不知道財貨已成為自己的負擔,還只怕財富積聚得不夠。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來的時候,有的被罷官,有的被貶往邊遠地區,也算吃了苦頭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們又不思悔改,天天想著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祿,而且變本加厲地貪取錢財,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於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訓。即使他們的外形看來龐大,他們的名字是人,可是見識卻和蝜蝂一樣,也太可悲了!

注釋

1.蝜蝂:一種黑顏色的小蟲。

2.卬:高舉著頭。

3.困劇:勞累非常。

4.躓朴:跌倒,這裡是被東西壓倒的意思。

5.負:作名詞,指背的東西。

6.好:喜愛。

7.上高:往高處爬。

8. 嗜取者:這裡指貪得無厭的人。

9.累:負擔。

10.怠:通“殆”,危險。

11.遷徙:這裡指貶斥,放逐。

12.病:疲憊。

13.艾:停止,悔改。

14.輒: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