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舞

蜈蚣舞

蜈蚣舞起源於清同治至光緒年間,由西門鄉人陳成錦與好友石文勇首創。是一項廣場性的大型動物舞蹈,一經問世,便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傳承至今。現為汕頭市澄海區西門社區居委會永和園所有的傳統文藝展演項目。


蜈蚣舞蜈蚣舞

簡介

蜈蚣舞蜈蚣舞

蜈蚣舞起源於清同治至光緒年間,由西門鄉人陳成錦與好友石文勇首創。是一項廣場性的大型動物舞蹈,一經問世,便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傳承至今。現為汕頭市澄海區西門社區居委會永和園所有的傳統文藝展演項目。蜈蚣全長2200cm,分頭、身、尾三部分組成,身軀為扁圓形狀,寬80cm,高60cm,用硬、軟二十八節布框銜接而成,屈伸自如。8名武師藏身於蜈蚣腹下彎腰屈腿,運用民間熟悉的“雙下堂”、“丁字馬”、“弓步”、“觀音坐蓮”等動作操縱整條蜈蚣爬行、咬尾、翻肚、吐珠、放火、出刺,時而“蜈蚣出山”,頭上利刺刺向雄獅;時而“蜈蚣擺尾”,尾刺蜇向對手。在格外兇悍的鐵蜈蚣面前,雄獅使出渾身解數,施展坐頭、轉體、飛躍、打滾等南獅絕技與其展開搏鬥

澄海蜈蚣舞觀賞性強

蜈蚣舞蜈蚣舞

澄海西門居委的居民陳喜順今年50來歲,是“蜈蚣舞”第五代“掌門人”,他告訴記者,有百多年歷史的“蜈蚣舞”因表演陣容龐大,所需人員及費用較多,近年已經日漸式微。

陳喜順介紹,“蜈蚣舞”發源於汕頭澄海區西門居委轄區,已有100多年歷史,是澄海著名的民間絕藝
蜈蚣舞的首任“掌門”是陳成錦。他是清朝同治至光緒年間一個頗有民望的民間建築嵌瓷師傅,對造型藝術很有研究。他因看到蜈蚣爬行生動有趣,而萌發了創造蜈蚣舞的靈感。他設計了蜈蚣的造型和各種舞蹈動作,幾經演化之後,成為了一種氣勢雄渾、剛柔並濟,亦莊亦諧的動物舞蹈,由於它融音樂、舞蹈和武術為一體,觀賞性強、場面壯觀,一經問世,便為人民所喜愛,逐步成為當地鄉社“社日”保留的表演項目。
“蜈蚣”全長22米,分頭、身、尾3部分,頭部形狀酷似獅頭,嘴兩側有一對彎彎的利牙,身軀用硬、軟28節布框銜接而成,伸屈自如,裡面懸吊特製的燈燭及焰火裝置,尾部呈剪刀形。表演時由一人擎彩珠帶引,15人藏於“蜈蚣”腹下,彎腰屈腿,運用“丁字馬”、“弓步”、“觀音坐蓮”等武術動作操縱“蜈蚣”蜿蜓爬行,穿梭盤繞。

舞蹈者全有“武功”底子

陳喜順說,師法自然的“蜈蚣舞”自誕生以來,歷經幾代傳人的不斷變革創新,使其更為臻美。像外形彩繪以前用水彩色塗繪,易受潮褪色,現改用螢光油色漆塗,色澤既鮮艷耐久,也更加悅目。“蜈蚣”內部照明變化更折射出民間藝人們的匠心,以前一直沿襲用特製蠟燭作為“蜈蚣”全身透亮的傳統技巧,現在改用光電技術處理,不但讓蜈蚣軀體伸縮自如,俯仰隨意,更使其身、腳、尾、眼都能發光透亮,尤其是夜間表演更加色彩斑斕奪目,栩栩如生,甚為逼真。
陳喜順告訴記者,現在的“蜈蚣”總重超過100公斤,加上要運用“丁字馬”、“弓步”、“觀音坐蓮”等武術動作,所以要求表演者要有一定的武術基礎。

費用大人數多使絕藝傳承難

蜈蚣舞蜈蚣舞

老藝人回憶說,最為旺盛的時候澄海有過多條“蜈蚣”齊舞的場面,1937年還獲邀到香港參加慶祝英皇喬裝六世的加冕盛會,轟動香江。不過由於抗戰,民生艱難,蜈蚣舞隨之沉寂。
1985年,陳喜順等人才重新發起組織製作,蜈蚣舞才得以傳承。但是陳喜順稱,因蜈蚣舞陣容龐大,隊員眾多,費用開銷也大,再加上近年來人們對文化的需求結構發生變化,蜈蚣舞同許多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一樣受到了衝擊,絕藝的傳承不容樂觀。
陳喜順說,他這個“掌門人”也十分難做。首先,“蜈蚣”的製作也需要時日,在不算製作人員的工錢的情況下,一條蜈蚣的製作費用至少也得3萬元左右。而且,往往是一段不長的時間後就無法再次使用,成本很高。沒有長期的經濟支持,連蜈蚣也做不出來。
另外,蜈蚣舞表演人員至少16人,一般一套動作下來要演一個多小時,就要備3套人馬換班接替表演,加上伴奏的潮州大鑼鼓樂隊,整支表演隊伍需160—170人。而要想培養一個蜈蚣舞的表演人員,必須要經過一兩個月的專門培訓,現在的年輕人學這個沒有工錢可掙,許多人都是玩玩而已。目前,“蜈蚣舞”的幾名骨幹表演者年齡都已超過50歲,其中兩人已年過花甲,一個是81歲。

“不希望我是最後一任掌門”

陳喜順說,儘管蜈蚣舞現在傳承十分困難,但由於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持,他們還是希望能夠堅持發展,以使蜈蚣舞的傳承後繼有人。
他告訴記者,有關部門先後撥給經費補助數十萬元,讓他們發展好這項民間絕藝。去年8月,澄海區文化部門還支持他們申請蜈蚣舞專利,目前已獲得省著作權局頒發的著作權證書。同時他們還向國家文化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採訪中,陳喜順等老藝人談到,目前他們正加緊研究採取可行的保護措施,使蜈蚣舞的內容與藝術形式得以全面穩妥地保護。
陳喜順說,他不希望他是蜈蚣舞的最後一任掌門,他希望蜈蚣舞能夠在他手上發揚光大

變革創新

蜈蚣舞蜈蚣舞

蜈蚣舞師法自然,幾經變革創新,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表演時由一人擎彩珠帶引,十五人執蜈蚣,藏身蜈蚣腹下,彎腰屈腿,操縱蜈蚣蜿蜒爬行,穿梭盤繞。它既惟妙惟肖地模仿出蜈蚣的形態、習性,又表現出一種強烈、穩健、磅礴的氣概。蜈蚣舞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經不斷演化完善,在研究潮汕使傳統文化和祭拜民俗中有特殊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方面,蜈蚣舞融音樂、舞蹈、武術於一體,觀賞性強,場面壯觀。曾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多次應邀赴海內外獻演。

1926年應當時的汕頭市政府邀請,在汕頭市審判廳前演出;1937年赴香港參加慶祝英皇喬治六世加冕盛會,轟動香江。

1987年赴廣州參加“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連演27場;

2000年參加新加坡第28屆妝藝大遊行;同年獲文化部第十屆“群星獎”廣場舞銅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