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樓盤

虛構樓盤

是指沒有土地使用、土地規劃、建築施工以及商品房預售等相關證件,“華西・濱湖國際生態城”(以下簡稱生態城)在楊慶榮等人的虛假宣傳下,從一個不具備商品房預售條件的“空中樓閣”,變成了人人爭相購買的香餑餑。半年時間,這個空殼公司共騙取了1000多人近3億元資金,受害者涉及社會各界的詐欺事件。 日前經昆明市官渡區人民檢察院批捕,現已依法對楊慶榮、蘇涌等10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執行逮捕,另外對其餘6名犯罪嫌疑人分別採取監視居住、取保候審強制措施。

簡介

五星級酒店裡的售樓處、媒體上大肆的廣告宣傳、與政府單位的“團購協定”、每平方米比周邊樓盤便宜2000元的優惠價格……昆明的“華西•濱湖國際生態城”吸引了2000多個市民和40餘家單位搶購,到頭來竟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知道被騙後,我們天天盼著能早點拿回房款,都是血汗錢啊。”10月10日,在雲南昆明做水暖生意的曹華春(化名)說,語氣里滿是焦急。
4個月前,曹華春以每平方米4900元的價格在“華西•濱湖國際生態城”訂購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住宅,並繳納了20餘萬元首付款。然而,對新居充滿期待的曹家人怎么也沒想到,說好10月開盤的房子竟是子虛烏有的“空中樓閣”。

事件經過

廣告宣傳中“濱湖生態城”所在的永勝村,並沒有拆遷改造的跡象廣告宣傳中“濱湖生態城”所在的永勝村,並沒有拆遷改造的跡象
每平方米售價比周邊樓盤低2000元,“虛構樓盤”一時炙手可熱
“毗鄰滇池國家旅遊度假區,江蘇華西村參與投資,每平方米售價4900元,比周邊樓盤低2000元……”今年初,昆明“華西•濱湖國際生態城”成了受到昆明人熱捧的熱門樓盤。
今年5月,從浙江來昆明做生意的陳先生在房產中介公司“21世紀不動產”一名員工的極力推薦下,購買了一套88平方米和一套118平方米的住宅,並繳納了房款總價30%的“代建誠意金”,總計30.28萬元。
在宣傳資料上,“濱湖生態城”位於昆明市官渡區六甲街道永勝村,為城中村改造項目,由江蘇華西村與雲南君信投資有限公司投資,昆明寧山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承建。
“年初,君信公司找我們談過聯合開發的事,但六甲街道約14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有10條入滇河道,屬於滇池流域重點保護治理區域,尚未納入城中村改造範圍。”六甲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後幾個月,不斷有市民來電諮詢買房的事,還有人親自到村里來看——我們感到有問題了。”
今年3月,六甲街道辦事處與永勝社區居委會在當地媒體上做出聲明,表示有關“濱湖生態城”的房屋售賣信息“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該片區城中村改造未確定任何開發企業……”
一個月後,官渡區加快推進城中村改造辦公室也發表聲明稱,“相關的土地徵收及建設手續尚未獲得審批,任何銷售該項目商品房的行為均屬於違法行為。”
然而,“預警”並沒有降低購房者的熱情。據初步統計,短短半年間,有40餘家單位和約2000名市民被騙,涉案資金近3億元。
“公司是虛報註冊資本成立的,樓盤項目是虛構的,戶型圖是網上下載的。”昆明市公安局經濟犯罪案件偵查支隊副支隊長、本案特偵組副組長普令德說。
普令德介紹,雲南君信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慶榮與其同夥租下了五星級的佳華廣場酒店一整層樓當作辦公室,又租下酒店大堂作為“濱湖生態城”的展示大廳,還專門請公司製作了樓盤的3D宣傳影像。
“這樣檔次的售樓處在昆明房地產界應該是惟一的,看上去就很有實力的樣子。”普令德說。
40多家單位參與團購,“團購協定”又被當作騙人幌子
“我們也懷疑過這個樓盤有問題。”一位購房者說,公司拿不出預售許可證,但他們的解釋是正在辦理,因此每平方米才會便宜2000元。“又看到他們與一些政府單位的團購協定,我們就更吃了定心丸。”
“楊慶榮等人把搞單位團購作為重點,親自上門賣房。很多單位想為職工謀點福利,就簽下了團購契約或意向性協定。”普令德說,據初步查實,被騙單位達40多家,涉及司法、教育、衛生等系統。
另一方面,這些所謂的團購協定也被騙子們利用了——每當散戶有懷疑時,楊慶榮等人就拿出團購契約或協定說,“看,這么多大單位都在買。”
為故意製造緊張氣氛,“開發商”和中介均聲稱,“濱湖生態城”只以團購方式銷售,個人如需購買,還需繳納幾千到幾萬元不等的轉讓費,以獲取團購單位轉讓出來的名額。結果,一時間竟出現了有人找關係買房的情況。
“真正被騙到的還是普通市民。”普令德說,“單位的警惕性較強。比如司法系統下屬的一家單位,就把職工交的錢存到單位控制的賬戶上,承諾等‘開發商’辦齊手續、樓盤動工時再付。”而通過“轉讓”掛靠在諸多單位名下的1400多名散戶已證實被騙。
高回扣讓房屋中介賣力推銷,媒體報導增強了欺騙性
幾位受騙民眾都認為,房屋中介是整個騙局的幕後推手。
警方調查得知,“開發商”以支付高額“佣金”等手段,利用多家房地產中介公司瘋狂推銷。為讓中介死心塌地為其賣房,回扣標準為每平方米數十元至數百元不等。不少中介機構在鋪面內大肆張貼轉讓信息,還把親戚朋友都拉了進來。
普令德說,由於購房者只在廣告或電腦上看過樓盤效果圖和戶型圖,加之“開發商”承諾的開盤時間一再推延,不少購房者曾經心生懷疑。楊慶榮等人為此聘請了測繪工人。每當有心存懷疑的購房者前往永勝村實地查看時,測繪工人就開始“工作”,隨行的中介則指著大片大片的城中村描繪“藍圖”。
7月27日,“濱湖生態城”在由“君信公司全程公益倡導”的“昆滇宜居地產低碳先鋒行動頒獎盛典”上,獲頒“城市低碳地產最佳實踐區”。當地一家媒體以整版篇幅對楊慶榮作了專訪報導,稱“這是一次關於‘責任’的對話”,讓此前還疑慮重重的不少購房者感覺吃到了定心丸。
“就是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宣傳蒙蔽了,也沒想過要檢查開發商的證照是不是齊全。”購房者曹華春說。
普令德認為,楊慶榮等人之所以能得逞,是利用了一部分人愛貪小便宜的心理。“按照公司宣傳,如果購房者反悔,‘開發商’在開盤後可以用每平方米7000元的價格回購。購房者一倒手就有2100元的差價,這是穩賺不賠的買賣。有購房者甚至買了10多套。”

詐欺組織

涉案的18輛豪華轎車涉案的18輛豪華轎車
寶馬賓士配發公司高層
詐欺到巨額資金後,嫌疑人楊慶榮和10多名管理人員過上了紙醉金迷的生活。他們出入高檔場所,出手購物一擲千金。除支付一些場地和廣告的開支外,楊慶榮一次性購買18輛豪華轎車獎勵公司高層,為自己購置了保時捷跑車。公司的每次會議,都成了奧迪、寶馬、賓士等高檔名車的聚會。
一名認識楊慶榮的人說,可能是錢來得太快,楊慶榮花錢已近乎瘋狂。曾經有一次省外朋友慕名而來,談話中楊慶榮得知對方想到瑞麗購買玉器,便讓手下出去轉轉並交代手下,控制在100萬元買,別要朋友的錢。
任命獄友當副總財務總監
讓受害人無法接受的是,楊慶榮和所謂的公司高層不過是一些混跡江湖的小混混。今年39歲的楊慶榮在1999年因票據詐欺被捕,2007年12月假釋。在獄中認識的朋友被其任命為公司的副總經理、財務總監,此外還有些酒肉朋友也被委以重任。在警方抓獲的16名嫌疑人中,只有蘇涌一人熟悉房地產開發程式,其餘人員都沒有接觸過這個行當。
中介機構成幕後推手
據介紹,在生態城騙局出爐後,君信公司以委託代建的名義大肆宣傳,對外售價以高層和多層區分為4900~5500元每平方米。當事人為迅速打開銷路,故意製造緊張空氣,聲稱只針對各大企事業單位以團購的方式進行,個人不能購買。民警說,生態城的房價不算太高,在眾人的口口相傳下,竟然出現了買房子也要找關係的情況。
受騙人A系某單位職工,今年3月初獲悉此事後加入團購,並交納5萬元定金。其朋友張某因沒有固定工作,在額外交納5000元介紹費後,請A增加了一個名額。看到A賺錢容易,其單位同事紛紛效仿,要么將自己的名額轉出,要么找關係增加名額,介紹費也一路飛漲,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最終的介紹費竟高達5萬元。
昆明市許多嗅覺靈敏的中介機構也都加入進來,不少人在生態城售樓部得到指點和承諾後,開始了瘋狂的推銷。民警調查得知,為了讓中介死心塌地地為其賣房,生態城制定回扣標準,有的按照成交數量,有的是成交面積,每平方米提成在數十元至數百元不等。中介機構B某得到提醒後,在鋪面內四處張貼生態城轉讓信息,不僅針對過路人,還把親戚朋友都拉了進來,最多的一天意向成交11套房子,收到回扣8萬元。
除了支付定金外,不少人還按照總數交納了不少於30%的“代建誠意金”。正是以上情況的出現,使得受害者的成分變得十分複雜。案發後,出現親人、朋友間翻臉,中介機構被迫關門的情況。

逮捕

2010年7月31日,昆明警方對雲南君信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君信公司)、昆明寧山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山公司)涉嫌契約詐欺罪立案偵查,並陸續抓獲君信公司董事長楊慶榮、副總經理張以山等涉案人員。
鑒於該案涉及面廣、參與犯罪人員多、被矇騙受害人數眾多、涉案金額特別巨大、案情重大、複雜、社會影響較大,今年8月5日,昆明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處派員介入該案,同時,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指定該案的審查逮捕由官渡區人民檢察院負責,昆明市人民檢察院掛牌督辦。
今年9月1日,昆明警方將案件提請官渡區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捕,9月8日,官渡區人民檢察院依法作出以涉嫌契約詐欺罪、虛報註冊資本罪批捕犯罪嫌疑人楊慶榮、李榮輝、蘇涌、曾鈺婷、艾發學、史芮誠、黃禹豪7人,以涉嫌契約詐欺罪批捕犯罪嫌疑人張以山、王菲、石冬恩3人的決定。
目前,檢察機關正在對涉及犯罪的其他相關犯罪嫌疑人審查批捕,全案也正在進一步偵查取證當中,案件偵查終結後,審查起訴工作將由昆明市人民檢察院負責。

專家提醒

購房前一定要認真審查開發商各種證照
目前,這起特大契約詐欺案已被昆明警方成功偵破,抓獲雲南君信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慶榮、昆明寧山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涌等16名犯罪嫌疑人,凍結涉案資金1.8億餘元。
雲南凌雲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春光認為,從作案手段看,由開發商實施的房地產詐欺主要有一房多賣、虛構契約騙取貸款、虛構房源等幾種方式。其中,虛構房源案件的主要特點是:以低價出售為名實施詐欺,且“誠意金”較高;大肆虛假宣傳,搞得煞有介事。
李春光建議,購房者在簽約前,一定要嚴謹地審查開發商的主體資格,主要查看開發商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及資質證書,查看營業執照上的經營範圍是否包括房地產開發、銷售,查驗其是否有資質開發承建出售房產;要審查開發商的《國有土地使用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和《商品房銷售(預售)許可證》是否齊全;注意驗證欲購的房屋是否在上述證件批准銷售的範圍內,批准銷售的項目名稱、地點、面積等是否與開發實際情況相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