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縣

蘭陵縣

蘭陵縣位於東經117°41"~118°18",北緯34°37′~35°06"之間。地處魯西南,東與臨沂市羅莊區及郯城縣接壤蘭陵縣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地處山東省南部、兩省(山東、江蘇)三市(山東臨沂、山東棗莊、江蘇徐州)結合部,處於沿海地區大開放、黃淮海平原大開發的交叉地帶。南北長48千米,東西寬55千米,南部是平原,北部是山區,人口130.6萬(2012年),總面積1724平方千米(2012年)。2012年,蘭陵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8億元。現轄卞莊街道、蘭陵鎮、大仲村鎮、尚岩鎮、磨山鎮、礦坑鎮、新興鎮、南橋鎮、金嶺鎮、蘆柞鎮等鎮。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1
位於東經117°41"——118°18",北緯34°37′——35°06"之間。地處魯西南,東與臨沂市羅莊區及郯城縣接壤;東南部的莊塢、長城、磨山與郯城縣相連;南部的南橋鎮、蘭陵鎮、長城鎮與江蘇省邳州市毗鄰;西部的下村、魯城、新興、蘭陵與棗莊為鄰;北部的下村、車輞、大仲村與費縣交界;東北部的礦坑、仲村、神山與羅莊區相依。蘭陵縣人民政府駐縣城駐地蘭陵路東段,電話區號0539,郵政編碼277700,至首都北京592千米,至省會濟南225千米,至臨沂42千米,至費縣52.5千米,至棗莊52千米,至徐州127千米,至邳州62千米,至郯城50千米。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5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48千米,總面積1724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631.74平方千米,占94.65%;河、湖水面積92.26平方千米,5.3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57.68人。

蘭陵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條件便利。分別距日照港、連雲港130公里,距兗石鐵路、津浦鐵路、隴海鐵路均不足1小時路程。206國道和京滬高速公路、臨棗高速公路、臨棗鐵路縱貫全境,有著接受產業輻射較好條件。

歷史沿革

蘭陵縣  蘭陵縣
夏代王杼在位五年(公元前2053年),封曲烈為鄫,有向(今向城)、次室(今蘭陵)諸邑。
公元前567年,鄫國為莒國所滅,後莒國被魯國滅,鄫地為魯國所轄,魯國設有向、次室、鄫(今車輞)諸邑。
公元前487年蘭陵為吳國屬地。
公元前468年蘭陵為越國屬地。
公元前261年楚國占領蘭陵,置蘭陵縣。直至公元前221年,縣境分屬蘭陵、襄賁2縣。
秦統一後,縣境分屬東海郡之繒、蘭陵、襄賁3縣。
西漢時屬徐州東海郡之繒縣、蘭陵、襄賁3縣。
東漢時屬琅琊國之繒縣及東海郡之蘭陵、襄賁縣。
三國時東海郡之蘭陵、襄賁、繒3縣。
公元前291年蘭陵郡從東海郡中析置,蒼山縣境分屬蘭陵郡之蘭陵縣、琅琊國之繒縣、東海郡之襄賁縣。
南朝劉宋時,蒼山縣境分屬琅琊郡之即丘縣、費縣和東海郡之襄賁縣。
北魏時,分屬蘭陵郡之蘭陵縣、琅琊郡之即丘縣、郯郡之郯縣。
隋時,分屬臨沂縣、蘭陵縣。
唐初,分屬臨沂、蘭陵、繒縣。唐貞觀元年(627年),縣境分屬河南道沂州之臨沂縣、丞縣。
宋代屬京東東路臨沂縣、丞縣。
金時屬山東東路臨沂縣、山東西路邳州蘭陵縣。
元代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嶧州和沂州臨沂縣。
明清兩代分屬沂州府蘭山縣、費縣、郯城縣。
蘭陵縣  蘭陵縣
民國二年府製取消,復設臨沂縣,縣境分屬臨沂縣六、七、八區,郯城縣四、五區,費縣二、七區。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大爐村人萬春圃等於1937年11月10日,在尚岩鄉溝西村召開有臨沂縣、郯城縣、費縣、嶧縣(以下簡稱“臨郯費嶧”)四縣代表參加的抗日聯席會議,協商成立臨郯費嶧4縣邊區聯莊會辦事處。
1939年2月臨郯費嶧四縣邊區聯莊會辦事處在車輞召開會議進行改組,改稱臨郯費嶧四縣邊區聯合辦事處。
1940年3月臨沂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莊塢成立。
1941年3月28日,臨郯費嶧四縣邊聯抗日人民代表大會在萬村召開,成立臨郯費嶧四縣邊區政府,簡稱“邊聯縣”。
1943年春,中共魯南區委決定建立蘭陵辦事處,次年3月改稱蘭陵縣。
1944年春,邊聯縣改稱趙鎛縣。
1945年10月蘭陵縣撤銷,其部分轄區歸屬趙鎛縣。
1945年底,蒼山縣境只趙鎛縣1個建制。
1947年春,將趙鎛縣東半部析出置縣,為紀念1933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蒼山暴動”,取名蒼山縣。
1948年重建蘭陵縣。
1950年5月11日撤銷趙鎛縣,其轄區大部分併入蒼山縣。
1953年撤銷蘭陵縣,其轄區部分併入蒼山縣。
新中國誕生後,蒼山縣隸屬臨沂地區。
1994年臨沂地區改置為地級臨沂市,蒼山縣隸屬臨沂市。
2001年1月5日,蒼山縣由14個鎮、14個鄉調整為14個鎮、7個鄉。
2009年9月21日,撤銷蒼山縣卞莊鎮,設立卞莊街道,全縣轄1個街道、13個鎮、7個鄉。
2010年,蒼山縣沂堂鎮劃歸羅莊區管轄;撤銷魯城鄉、礦坑鄉,設立魯城鎮、礦坑鎮。調整後,全縣轄1個街道、14個鎮、5個鄉。
2011年11月,撤銷二廟鄉,併入長城鎮;撤銷層山鎮,併入莊塢鎮;撤銷興明鄉,併入向城鎮;撤銷三合鄉,設立蘆柞鎮,並將卞莊街道的前蘆柞東村、前蘆柞西村等22個行政村劃歸蘆柞鎮管轄;撤銷賈莊鄉,設立金嶺鎮,並將卞莊街道的東坊上、西坊上等49個行政村劃歸金嶺鎮管轄。調整後,蒼山縣轄1個街道、15個鎮、1個鄉。
2014年1月21日,重新恢復為蘭陵縣。

政區劃分

轄大仲村、蘭陵、向城、長城、磨山、神山、尚岩、南橋、車輞、莊塢、新興、金嶺、魯城、蘆柞、礦坑等15個鎮,下村1個鄉、卞莊街道1個辦事處、蒼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1個省級開發區;領導1024個村民委員會。

民族人口

蘭陵縣有回族、彝族、黎族、滿族、蒙古族、苗族、布依族、壯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哈尼族、土家族、侗族、布朗族、傣族、白族、朝鮮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仫佬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德昂族等27個民族,共6063人,占0.5%;超過30人的有回族、彝族、蒙古族、滿族、黎族,其中回族5678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3.7%;彝族56人,占0.9%;黎族54人,占0.8%。

自然資源

蘭陵自然條件優越,農產品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大蒜之鄉”、“中國牛蒡之鄉”、“中國蔬菜之鄉”。蘭陵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鐵礦石、石膏、石灰岩等20多種。以礦產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體系現已初步形成,市場流通繁榮活躍。

經濟概況

2012年,蘭陵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8億元,比2011年增長12%;地方財政收入8.07億元,比2011年增長34.1%;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14億元,比2011年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1億元,比2011年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100元,比2011年分別增長13%和15%。

名勝古蹟

蘭陵名勝古蹟、旅遊景觀眾多。全縣縣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有21處,為臨沂市文化古蹟最多縣。蘭陵被譽為“天下第一酒都”,蘭陵美酒可追溯到殷商時代。全縣有大小山峰611座,境內的抱犢崮海拔580米,為沂蒙七十二崮之一,系魯南第一峰,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文峰山海拔234米,古松參天,巨石嶙峋,風景秀麗,素有“魯南小泰山”美稱,“文峰積雪”為古沂蒙八大景之一。縣內古蹟眾多,鄫國故城、柞國故城、荀子古墓、摩崖石刻、漢墓群、皇賜五色金魚等都已成為遊覽勝地。

歷史文化

蘭陵歷史文化悠久,人傑地靈。我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荀子曾兩度出任蘭陵令,李白曾在此留下千古名句《客中行》,見諸史冊的還有季文子、左丘明、匡衡、蕭望之、鮑照、蕭道成、何遜、王思玷等,千百年後仍為世人讚頌。

蘭陵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蘭陵荀子文化。戰國時期兩任蘭陵縣令的荀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公元前255年,先後兩次任蘭陵縣令近二十年,後居於蘭陵著書立說,死後葬於蘭陵,其墓地陵園猶存,為儒家所景仰。荀子的治國理念奠定了秦漢封建帝國統一發展的局面,治縣政績為蘭陵地區世代傳頌。荀子學術思想源於儒家而又有創新發展,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以荀子文化為代表,蘭陵地區人才輩出,法家學派代表韓非與秦朝開國丞相李斯“俱事荀卿”,從其“學帝王之術”;漢代學者劉向曾雲“蘭陵多善為學,蓋以荀卿也。”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傳說中造字的倉頡、造律條的邱營均出自蘭陵。歷代著名學者有:秦漢時期的疏廣、疏受、孟喜、蕭望之、匡衡、王良等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繆襲、何承天、鮑照、鮑令暉、徐勉、何遜、顏之推,隋唐以後的顏師古、蕭穎士、賈仲明、《金瓶梅》的作者笑笑生等人。
2、蘭陵美酒文化。蘭陵是美酒文化的發祥地,自古以來釀酒業發達,以蘭陵美酒而著稱,釀製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時代,距今有2000多年。1995年,徐州漢墓出土了兩壇印有“蘭陵承印”的陶質器皿裝有蘭陵酒,酒香依舊。唐朝詩人李白為蘭陵美酒留下了一首《客中行》絕句,“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使蘭陵美酒香冠天下,名揚古今,定格了蘭陵古城特有的酒文化。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蘭陵美酒榮獲金質獎章,更使這一傳統名酒名播海外,躋身於國家名酒之列。隨著釀造技術的不斷進步,至今蘭陵美酒系列產品以其品牌化、產業化優勢,不斷占領國內外市場,在整個地區經濟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蘭陵氏族文化。蘭陵是蕭氏家族的郡望地,其後裔在南北朝時期建立的蕭齊、蕭梁政權統治江南78年,出了11位皇帝,在中國封建文化歷史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一章。蕭氏祖先墓地在今蘭陵小仲村(蕭冢村),屬海內外蕭氏後裔的尋根之地,近年來已有大批的蕭氏後人前來祭祖,吸引越來越多的歷史愛好者慕名前往探究。
4、蘭陵運河文化。明朝萬曆二十二至三十二年(1594~1604),明政府徵召民力歷時10年,在蘭陵西泇河下游開掘泇河運道,長260餘里,避開黃河的險要河段330里。此工程使蘭陵有了通航之利,沿泇河運道可直達京杭。蘭陵古城牌坊高懸的“逵達鄒魯”、“衢通淮徐”匾額,見證了蘭陵明清時期的繁榮和輝煌。
5、蘭陵革命鬥爭文化。在近現代革命鬥爭中,蘭陵地區留下了許多英雄史詩。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先驅王思玷,被茅盾先生譽為文壇上的一顆彗星;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蘭陵紅槍會起義;抗戰時期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橫山慘案;解放戰爭初期陳毅、粟裕在這裡指揮華東野戰軍取得了魯南戰役的勝利。
蘭陵縣治在古今歷史上是歷經多次興衰存廢的著名縣治,自縣治設立至今已有2400年。因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國不曾設立縣治,所以蘭陵縣是今山東境內古代最早設立的縣治,被譽為“山東第一縣”,是中國古代名邑。幾乎歷代都一直保持著“蘭陵縣”的歷史建制,甚至還曾被設為蘭陵郡。
蘭陵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既是美酒之都,又是文化名城,在魯南地區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華文明5000年的歷史上,蘭陵是夏商時期華夏文明和東夷文化的過渡地,是春秋戰國時期齊魯文化和荊楚文化的結合地,是南北朝時期齊梁蕭氏皇室的郡望地,是古代美酒文化的發祥地,是解放戰爭初期挫敗國民黨軍全面進攻,取得魯南戰役勝利的決戰地。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文化高度發達、文化功能日益強化的今天,一切地域和歷史文化都倍受重視,蘭陵荀子文化、美酒文化、氏族文化、運河文化、革命鬥爭文化都顯得獨具魅力。

著名人物

蘭陵縣有荀子、蕭望之、匡衡、蘭陵笑笑生、季文子、左丘明、高長恭(蘭陵王)、鮑照、蕭道成、何遜、王思玷、王鴻禎[5]、王鼎鈞等名人。

交通運輸

公路

京滬高速公路、臨棗高速公路和206國道縱貫蘭陵縣全境。

鐵路

蘭陵縣距兗石鐵路、津浦鐵路、隴海鐵路均不足1小時路程,臨棗鐵路縱貫全境。

水運

蘭陵縣分別距日照港、連雲港130公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