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亞麻

纖維用亞麻主要分布在歐洲和亞洲。 亞麻莖的高度、粗度、分支性和色澤,是纖用亞麻品質極重要的標誌。 纖維用亞麻的葉片較少於油用及兼用亞麻。

百科名片 亞麻花
亞麻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天然植物纖維,距今已有1萬年以上的歷史。亞麻是純天然纖維,由於其具有吸汗、透氣性良好和對人體無害等顯著特點,越來越被人類所重視。亞麻也是油料作物,亞麻油含多量不飽和脂肪酸,故用來預防高血脂症和動脈粥樣硬化。
中文學名:亞麻 拉丁學名: Linum usitatissimum 別稱:胡麻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薔薇亞綱 屬:亞麻屬 分布區域:內蒙各地普遍栽培

目錄
簡介產地分布形態和類型栽培結構特點根莖花、果實、種子加工和用途藥材鑑別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藥用功能經濟價值亞麻纖維概述亞麻纖維的製取亞麻纖維的特性亞麻紡織產品亞麻油(胡麻油)亞麻的民間偏方簡介產地分布形態和類型栽培結構特點根莖花、果實、種子加工和用途藥材鑑別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藥用功能經濟價值亞麻纖維概述亞麻纖維的製取亞麻纖維的特性亞麻紡織產品亞麻油(胡麻油)亞麻的民間偏方 展開

簡介

亞麻是古老的韌皮纖維作物和油料作物。亞麻起源於近東、地中海沿岸。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瑞士湖棲居民和古代埃及人,已經栽培亞麻並用其纖維紡織衣料,埃及各地的“木乃伊”也是用亞麻布包蓋的。 油用型亞麻又叫做胡麻。胡麻在我國至少有1000年栽培歷史。纖維型亞麻是1906年從日本引入的。中國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和吉林兩省。亞麻喜涼爽、濕潤的氣候。 亞麻纖維具有拉力強、柔軟、細度好、導電弱、吸水散水快、膨脹率大等特點,可紡高支紗,制高級衣料。

產地分布

亞麻科(Linaceae)亞麻屬一年生草本。古老的韌皮纖維作物和油料作物。 亞麻原產地說法不一,多認為在中亞細亞,也有認為是中國。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埃及已栽種亞麻,並用其纖維織布;從埃及古墓中出土的木乃伊就是用亞麻布包裹的。中國遠在公元前 200多年已有關於油用亞麻的記載。纖維用亞麻主要分布在歐洲和亞洲。1985年世界栽培面積134.2萬公頃,纖維總產量71.1萬噸。其中蘇聯約占58%;其次是波蘭、法國、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時、荷蘭等。中國1985年栽培面積 6.5萬公頃,纖維總產量7.1萬噸,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兩省。油用亞麻又稱胡麻,70年代末世界栽培面積678.7萬公頃,種子產量340多萬噸。以印度、蘇聯為主,加拿大、阿根廷等次之。中國曆年種植面積約為60萬公頃,種子產量約為25~30萬噸,主要產區是內蒙古、甘肅、寧夏、河北、新疆等地。

形態和類型

莖直立,高30~120厘米,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葉柄,全緣,莖下部葉片匙形,中部葉紡錘形,上部葉披針形。聚傘花序頂生,花漏斗或碟形,有藍、紫、白或粉紅色。花萼、花瓣、雌蕊和雄蕊各5枚,柱頭5裂。蒴果球狀,頂端稍尖,直徑0.5~1厘米。種子扁卵形,前端鳥嘴狀,表面平滑,有光澤,黃褐色或白色。 各國劃分亞麻類型的標準不同。中國將栽培種劃分為3個類型:①纖維用亞麻。株高60~120厘米,莖桿細、直立,基部很少分枝,上部有少數分枝,花序較小,單株蒴果數少,種子小,千粒重3.8~4.5克。工藝長度(自子葉痕至第一分枝處的長度)最長。生育期70~80天。品種有黑亞3號、黑亞4號等。②油用亞麻。株高30~60厘米,莖桿粗壯,莖基部分枝多,梢部分枝更多,花序較大,單株蒴果數多,種子分大粒和小粒兩種,千粒重3~5克為小粒,8~10克為大粒。生育期90~120天。品種有二大桃胡麻、尚義大桃等。③油纖兩用亞麻。莖桿粗細、高度介於纖維用與油用亞麻之間,莖基有少量分枝,梢部分枝多,單株蒴果數也多,生育期85~110天。品種有雁雜10號、晉亞2號等(見圖)。

栽培

亞麻適宜溫和涼爽、濕潤的氣候。纖維用亞麻要求生育期間氣溫變化不劇烈,晝夜溫差小。出苗到開花雨量多,且分布均勻,日照較弱。開花到成熟階段雨量較少而光照充足,有利於麻莖的營養生長和纖維發育。油用亞麻要求生育期間光照強有利分枝,增加蒴果和促進早熟,提高種子產量。 纖維用亞麻宜選用大豆、玉米或小麥為前茬。中國東北地區一般在前作收穫後進行早秋耕,再於早春翻耙整地後,於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用播種機播種,行距7.5厘米。播前施足基肥,每畝播種量6.5~7.5千克,保證成苗80~100萬株。當蒴果有1/3變黃褐色、莖開始變黃綠、1/3葉片已脫落時,達到工藝成熟期, 是收穫纖維適期。在甘肅、內蒙古一帶,油用亞麻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採用寬幅播種機播種。行距22~26厘米,施足基肥,每畝播種量3~4千克,保證成苗25~30萬株。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收穫脫粒。 亞麻的主要病害為亞麻鏽病。病株現蕾後,多於莖下部出現凸起的黃色圓形斑點,影響纖維品質。亞麻炭疽病為害子葉和莖,莖部病斑呈褐色、梭形,向內凹陷,後期為灰褐色,表皮開裂。害蟲有亞麻夜蛾、跳?、金龜子等。

結構特點

亞麻的主根長1米左右,深的可達1.5米,側根長短隨類型和品種及栽培條件而不同。纖維用亞麻,其根系發育較其他類型為弱,大部分側根分布在20厘米的淺土層中。一般根系的重量僅占地上部分重量9-15%,所以纖維用亞麻比較耐旱,也容易倒伏。油用和匍匐亞麻的根系比較發達,根系入土較深,因此抗旱能力強。油、纖兼用的亞麻的亞麻根系發育介呼而者之間。亞麻根系的發育比較其他作物顯得細小,並且吸收能力微弱。為獲得亞麻的高額產量,要求特別細緻的 土壤耕作,以及土壤中供應充分易溶解的營養物質。

亞麻莖細長,綠色,表面光滑,並附有蠟質,莖上著生稀疏或稠密的葉片。一般莖高69-120厘米,莖粗1-5毫米。纖用亞麻在密植情況下,一般不分支,僅稍部有4-5個分支;疏植時,莖粗而多分支,油用亞麻分支性很強,種子產量高。亞麻幼芽和分支存在著相互抑制性。切除莖基部的側芽,能誘導高部位側芽和主莖頂芽的生長。 亞麻莖的高度、粗度、分支性和色澤,是纖用亞麻品質極重要的標誌。麻莖愈高,工藝部分愈長,含長纖維愈多。 一般麻莖中部直徑在1-1.5毫米左右,即在3厘米距離內排22根麻莖左右。麻經個部位的纖維含量是不同的,莖基部的纖維含量約占該部分莖重12%,中部為355,上部為28-30%,因此麻莖愈莖中部所占比例愈大,出麻率愈高。 麻莖色澤與成熟度有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纖維質量。正常的麻莖色澤,應在淺黃與黃綠色之間。密度稀或氮肥過多,則麻莖粗,分支多,木質部發達,纖維束排列鬆散,出麻率低,機器加工是分支部纖維脆弱,容易斷裂,降低長麻率。 亞麻的莖由表皮層、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組成。表皮層由一層薄壁細胞組成,外面附有一層角質層和蠟質,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和病蟲的侵害。韌皮部在表皮側,較薄壁細胞組成,在這些細胞里聚集一群一群的多形厚壁細胞——纖維細胞每群纖維細胞,稱為一個纖束漚麻後破壞了韌皮部的薄壁細胞,而分離出的每根纖維就是一個纖維束一般韌皮部有30-40纖維束均勻地分布呈一圈完整的環狀纖維束層。纖維束分布在整個麻莖,如根順纖維束的方向,有的纖維束一直到莖的尖端,有的則到達葉部。達到莖頂端的纖維束一直與根部連續,但在頂端游離的分支、除走向花及種子外,也有向葉痕方向發展的,所以葉痕數目及其分布與纖維束分枝有重大關係。逆向撫摸亞麻纖維時,會發現毛羽蓬生的現就是由於這個原因。 亞麻和大麻的纖維都是成的,他們不象苧麻那樣單獨而稀疏地分布在韌皮部外,韌皮部厚度由於竟部不同而差異。一般莖基部的韌皮部最小,愈僅稍部的韌皮部愈大。粗莖的韌皮部所占比例小中等莖粗的竟韌皮部厚度一般為0.099毫米。韌皮部愈發達,麻莖中纖維比例愈大。 形成層由一層排列整齊、軟弱、緻密、不堅定的細胞組成,在成熟的麻竟切片中不常看到形成層,這是因為他們已死掉的緣故。形成層是分組織,在麻竟生長過程中,他有向外分韌皮部細胞,向內分生木質部細胞的功能,組成木質部和韌皮部。 木質部由高度木質化的厚壁細胞組成,髓在木質部的內側,有大型的薄壁細胞組成,其中有導管,他由形成層細胞伸長和增大而成,當導管形成時,內部原生質死去,導管逐漸變厚而木質化。髓由髓細胞組成,細胞間隙較大,在成熟期內,髓細胞幾乎完全破裂,形成一個髓腔。 亞麻的抗倒伏性,多數品種與 木質化組織和厚壁細胞多少有關,但也有少數品種具有較少的木質化組織,卻有較大的初生纖維和維管束。 葉 亞麻的葉,全緣,被有薄的蠟質,沒有葉柄和托葉,下部的葉互生,一般依螺鏇壯生於莖的外圍。一般莖下部的葉片較小,呈匙狀,中部較大,呈長紡錘形,上部細長,呈披針形。葉長1.5-3.0厘米,葉寬0.2-0.8厘米。一株上著生葉片50-120枚,上下部較多,中部較少。纖維用亞麻的葉片較少於油用及兼用亞麻。

花、果實、種子

亞麻的花序是總狀傘形花序,著生在上部分支的頂端。花呈漏斗狀,顏色有藍、淺藍、籃紫、白、有少數淡紅或黃色。花萼、花瓣、雄蕊各5枚,雌蕊柱頭5裂。柱頭淺藍色,子房呈球形,5室,每室有胚珠2個,受精後發育成為種子。亞麻是自花受粉作物。 亞麻的果實是球狀碩果,頂端稍尖,直徑5.8-10.5毫米,一般每果有種子6-7粒,多的有10粒。每株的蒴果數,纖維亞麻1-10或更多,兼用亞麻 10-40個或更多,而油用亞麻40-100個或更多。 亞麻的種子扁卵形,多為棕褐色,少數金黃色和白色,表面光亮,種子前端形如鳥嘴而彎曲,種子長度4-5毫米,寬2-2.7毫米,種子由角質層、表皮層、薄壁細胞層、石細胞層、第二薄壁細胞層和色素層組成。種子的表皮參內含有果膠物質,當種子遇水時變粘。石細胞層保持種皮硬度,而第二薄壁細胞層和色素層使種子具有色澤。種皮面為蛋白質或胚乳層,胚生長時用他做養料。種子中部為胚由兩片子葉及短的胚根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