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5單座全天候戰鬥/攻擊機

蘇-35單座全天候戰鬥/攻擊機

蘇-35單座全天候戰鬥/攻擊機 蘇-35單座全天候戰鬥/攻擊機蘇-35(蘇-27 M)“超級側衛”單座攻擊戰鬥機在1983年12月29日開始設計,首架原型1988年6月28日首飛,1993年早期完成最終測試,1992年首次在英國范堡羅航展上公開展出,1994年9月完成11架原型機和預生產型飛機的生產。2004年4月90年首批飛機正式裝備部隊。蘇-35與西方“陣風”、“颱風”和“鷹師”同被列為三代半戰鬥機。

簡介

蘇-35單座全天候戰鬥/攻擊機

蘇-35單座全天候戰鬥/攻擊機蘇-35單座全天候戰鬥/攻擊機
蘇-35(蘇-27 M)“超級側衛”單座攻擊戰鬥機在1983年12月29日開始設計,首架原型1988年6月28日首飛,1993年早期完成最終測試,1992年首次在英國范堡羅航展上公開展出,1994年9月完成11架原型機和預生產型飛機的生產。2004年4月90年首批飛機正式裝備部隊。蘇-35與西方“陣風”、“颱風”和“鷹師”同被列為三代半戰鬥機。

內容

蘇-35共有十二個外掛點,採用多用途掛架可有十四個外掛點,最大載彈量8噸,可裝備R-77,R-73,KS-172,R-27EM/AE,R-27E,R-27,H-31,H-29L/T,KAB-500L/KR,KAB-1500,H-15,H-65,H-59M和S-25LD各種型號的飛彈等武器,以及500千克和250千克的炸彈。安裝兩台留里卡設計局的AL-35F渦扇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可達137千牛,航程4,000公里。
採用新的翼面設計來提升機動性能蘇霍伊設計局採用該機採用翼身融合氣動布局和放寬靜安定技術,前置鴨翼、主翼、平尾“非穩一體化三翼面”設計增強蘇-35的機動性能。前置鴨翼可分別操縱,由液壓裝置驅動,沿用蘇-33的設計。與蘇-27相比,過載能力增加,靈活性增加,滾轉以及高攻角穩定度增加。採用了四餘度數字式三維電傳飛控系統,使得蘇-35沒有攻角限制。
機載設備大量更新 蘇-35裝備新型數字駕駛控制和數字發動機控制系統,更換最初蘇-27的模擬計算機。機首裝有一部N011M脈衝都卜勒雷達,最大探測距離150公里,可同時跟蹤15個目標,並同時攻擊其中6個目標;尾錐管內裝有一部NO14後視雷達,可對尾追目標進行攻擊。後來裝備的新型“甲蟲”(Zuk)雷達性能驚人,具有偏移能力 (+/-130度),同時跟蹤24個目標和同時打擊其中的8個目標。後部尾錐管裝有後視雷達系統,同時使飛機的重心後移,改良和增強戰術能力,可以根據攻擊目標的不同完全自動地進行飛行模式和武器的控制。
創新的“越肩發射”能力 蘇-35是第一種具有後射空對空近程飛彈能力的機型,也被稱為“越肩發射”。這種能力的實現首先,尾錐管內裝有一部NO14後視雷達具有火控能力;第二點,在機翼下裝有能水平180度轉向的發射架,根據作戰模式來選擇自動轉向或指令轉向;第三點,俄專門研製出R-73型可後射近距空中格鬥飛彈。這種能力具有極強的實戰價值,在近距空中格鬥中,尤其是機群格鬥中,被對方追尾攻擊是無法避免的,這種能力可以直接打擊後面的敵機而無需轉向,避免被迫轉向帶來的速度和機動能力下降的不利影響。

闡述

世界上一些其它先進機型也借鑑這種實用的後射能力,例如歐洲“颱風”戰鬥機,採用先進近距格鬥飛彈發射後在火控系統指引下向後迴轉180度的方式,沒有採用轉向發射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