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非派

蘇非派

蘇非派是伊斯蘭教派別之一。

正文

伊斯蘭教派別之一。“蘇非”一詞最早出現於 8世紀下半葉。其來源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源蘇非派自阿拉伯文safa(“清淨”),意指虔誠教徒內心的純潔無為;有的認為因該派教徒禮拜時,常站在隊伍的前列(saf); 有的認為他們是生活於先知清真寺的苦行者(Ahl as-Suffa);近代某些西方學者認為,它與希臘文sophist (“智慧”)有關;目前一般學者都認為它源自阿拉伯文 suf(意為“羊毛”),因該派信徒常穿粗織毛衣,以示儉朴。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約570~632)去世後,有些虔誠教徒對宗教上層爭權奪利、互相殘殺,特別是對倭馬亞王朝(661~750)宮廷的驕奢淫侈表示不滿,認為是瀆神的行為,因此以苦行主義和寂靜主義作為消極抗議的方式,過著守貧、獨身、禁慾、冥思的苦修生活,以此求得內心清靜。 其著名代表有哈桑·巴士里(?~728)、拉比亞(女,717~801)等。拉比亞提出的神秘的對真主熱烈的愛的主張,被認為是蘇非派神秘主義的基礎。

蘇非派以《古蘭經》和“聖訓”為其學說的根據。隨著哈里發帝國推行伊斯蘭化的進展,它還吸取了波斯、中亞等地居民的一些民間信仰和習俗。與此同時,在翻譯希臘古籍的過程中,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也滲入蘇非派。埃及人祖奴(一譯左農,?~860)使用了fan勨(“寂滅”)和márīfa(“神智”)等外來詞語,主張通過冥想與真主交接,並與真主合一。他的思想後來由巴格達的猶納德(?~910)加以系統化;波斯人比斯塔米(?~874)宣稱人在真主中“寂滅”,他和波斯人哈拉智(874~922)把自身比作神靈,自稱“我即他(真主)”、“我即真理”。這種泛神論的思想,為該派後來神秘主義思想的發展鋪平了道路。12世紀後,蘇非派又吸收了印度教的瑜伽思想,使它的思想體系日益系統化。以後,被奉為“伊斯蘭教權威”的安薩里將蘇非派納入伊斯蘭教正統信仰,其學說體系成為伊斯蘭教的神學 -哲學的最終形式和某些國家或地區正統的官方信仰;伊本·阿拉比最終完成了該派的泛神論思想,它對後來的蘇非派有著重要影響。魯米(1207~1273)和其他蘇非派思想家的神秘詩在該派中享有盛譽,以後的蘇非派思想家大多是在新的辭彙下重述先輩的思想。

蘇非派沒有統一的教義或學說。它主張,除了真主外,沒有其他的存在,真主的本質是它的唯一和泛在;真主只有通過自顯或外化為宇宙萬物才得以表明它自身的絕對與存在;真主是自然界的內在本質,而非超驗的彼岸世界的實在;宇宙(“大世界”)和人(“小世界”)猶如映於鏡中之像,本唯實有,顯為虛幻;幻象世界是真主的外顯,萬物殊異,源自真主的獨一,終將歸返於真主,與真主合一。該派否認理性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只有藉助直覺才能獲得真知;人的種種知識原是真主的賜予,人應通過不同道路的身心修煉回歸於真主,即通過入迷、神智和狂喜迷醉的愛與真主合一。該派成員在其著述或詩歌中,往往以愛情、美酒、樂園、客旅等隱喻表述其神秘奧義與哲理。在其學說觀點中,常夾雜著厭世、宿命、反科學等等悲觀消極思想;在實踐上採用咒術、巫術、魔法等。

12世紀以後,該派形成許多教團,如兄弟會或互濟會。教團中有稱作謝赫(長老,shaikh)、辟爾(長者,pir)或穆爾希德(精神導師,murshid)的導師,這些導師向穆里德(學生, murid)傳授神秘奧義並指導其日常的宗教功修即“齊克爾”(zikr,意為“贊念”)。蘇非教團的活動曾遍及整個伊斯蘭世界,迄今在某些伊斯蘭國家和地區中仍有活動;其神秘主義思想在文學、詩歌、哲學著作以及教徒的宗教生活中仍有一定影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