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阿芒

蘇阿芒

原籍安徽省太平縣(今黃山區)廣陽鄉(今屬安徽石台)人,本名蘇承宗,因發表作品多以蘇阿芒為名,故以蘇阿芒一名蜚聲海內外。中學畢業後曾任天津工具機廠夜校英文教師,1957年加入世界語協會,歷任國際世界語博物館館員,國際世界語《世界文學》特約撰稿人,國際世界讀者青年聯合會中央委員,“文革”中1968年蒙冤入獄,1979年平反後任百花出版社編輯。1951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基本信息

生平

蘇阿芒同志原名蘇承宗,安徽省石台縣人,1936年11月出生。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際世界語協會會員、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理事、天津市世界語協會名譽會長、著名世界語詩人、百花文藝出版社外文編輯1941年至1953年,在北京、天津等地上學;高中畢業後,從1954年至1966年,先後在有關企、事業單位從事英語教員、翻譯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被錯誤地打成“現行反革命”,於1968年4月被捕入獄;在獄中,身心遭受了嚴重摧殘;1979年1月,天津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告蘇阿芒同志無罪,撤銷原判,予以平反釋放。1979年3月,經中共天津市委組織部批准,天津市人事局辦理錄用,蘇阿芒同志被分配到百花文藝出版社任外文編輯。但因蘇阿芒同志冤獄近11年之久,在出獄前即已基本喪失勞動能力,故不能堅持正常工作;1986年9月經組織調查核實,確定為在“文化大革命”中迫害致殘。以後,蘇阿芒同志的身體每況愈下,雖經組織上多方求醫,但長期治療無效,1990年9月23日2時50分在天津逝世,終年54歲。

蘇阿芒同志從少年時就酷愛文學和外語。13歲學寫中文詩。1954年高中畢業後,連續三年未考上大學。從此他懷著讓世界了解中國和讓中國了解世界的崇高理想,以驚人的毅力自學外語,先後掌握了世界語、義大利、英、德、法等多種文字。19歲起用外文寫詩。1956年至1968年初,他的《我愛你,中華》、《在詹天佑銅像旁》、《劉三姐》、《梁山伯與祝英台》等近三百首抒情詩、敘事詩,在世界50個國家用二十多種文字刊載。他曾自費七次遊覽祖國的山山水水,用詩或其他文學形式,將祖國的山河名勝、風土人情、文物遺蹟、民間傳說,介紹到國外,把屈原、杜甫、白居易、蘇東坡、陸游等偉大詩人及世界二十多個國家詩人的著名詩篇譯成世界語,在國外發表。1957年,他加入了國際世界語協會。此後,他歷任國際世界語博物館館員、國際世界語文學季刊《世界文化》特約撰稿人、國際世界語青年聯合會中央委員等職。1965年榮獲日本《大本教世界語雜誌》舉辦的賽詩會榮譽獎,後將全部獎金獻給了國際世界語協會亞非基金會。1968年無辜被捕入獄後,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繼續堅持學習和創作。1979年平反出獄,於同年8月在北京參加了全國世界語工作者座談會。接著先後出席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天津市青年聯合會第六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他先後被聘為淮南初級世界語函授學校和遼寧世界語函授學校名譽校長、貴陽新華世界語函授學校名譽顧問。1979年在義大利出版了用義大利文創作的詩集《來自中國的詩》(上、下兩冊);1982年用世界語創作出版了詩集《春日的悲歌》;1983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用中文創作的詩集《遲開的素馨花》。許多報刊介紹了他自學成材的事跡,而蘇阿芒同志始終認為,一切榮譽的取得都歸功於黨,歸功於人民;並一再表示不辜負黨的希望,加倍努力,繼續前進。

蘇阿芒同志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他一生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孜孜以求,永不滿足;即使在身體癱瘓的情況下,仍與病魔進行頑強鬥爭,堅持文學創作,並為對外文化交流做出不懈的努力。

蘇阿芒同志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在文學道路上鍥而不捨,頑強進取的精神,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蘇阿芒——中國的外語奇才,他掌握了20多種外國語和世界語,並且廣泛地向外國介紹中國的文化,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看到這裡,你們一定會想,他一定是出身赫赫有名的書香門第,有著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父母吧?你們錯了,蘇阿芒沒有顯赫的家世,甚至他的父母因為沒有什麼文化,常常回答不出他提出的問題。他憑的僅僅是一股強烈的求知慾和一種奮發向上的進取之心。星期天,就跑到圖書館`閱覽室里,讀《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他被名著里那些美麗動人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常常忘記了回家。他想:要是外國的小朋友也能看到這些有趣的故事那該多好啊。於是,他發狠要學好外語。一位外文書店的營業員叔叔告訴他學習外語的方法和應該注意的事,他開始由淺入深的學習起來。

蘇阿芒學習外語簡直著了魔:他坐著讀,走著讀,端著飯碗也在讀,甚至做夢都在說外語。有一天,他在上學的路上,邊走邊讀單詞,他讀得那么認真,那么入神,一不留神撞到一棵大樹上,額頭上馬上鼓起一個大“包子”。他抬起頭看了看那棵樹,又摸了摸自己的頭,繼續念著單詞往前走。他有一位鄰居,是一位僑居天津的義大利老人,他就拜老人為師,學會了義大利語。

中學時,蘇阿芒的爸爸突然患病去世,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失去了一個強力的支撐,更顯拮据了。但是,媽媽為了讓孩子完成學業,把悲痛壓在心底,沒日沒夜的工作,支持蘇阿芒讀完了中學。而蘇阿芒也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到中學畢業時,他已經掌握了漢、英、德、俄、意、西班牙、世界語七國(種)語言。但是由於看書過多,眼睛過於疲勞,造成了眼底出血。眼病治好後,蘇阿芒用幾年的時間,在不同程度上學會了挪威、瑞典、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葡萄牙、丹麥等21個國家文字。在國外18種刊物上發表了翻譯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等神話故事。

奧地利名城維也納的世界語博物館內樹起了蘇阿芒的銅像,國際世界語協會吸收他為會員,國際世界語博物館聘請他當了館員,國際世界語青年組織推選他當了中央委員。

絕代才華赤子心

顧 恆

在維也納的世界語博物館裡,矗立著一尊中國青年的半身銅像:他腰桿挺直,極目遠望;銅像剛制好時,他還不滿30歲,但已被許多有名望的外國作家所矚目,並稱其為“我們文壇地平線上在東方閃爍著的一顆新星”。

這顆新星就是蘇阿芒。

蘇阿芒,(1936.11—1990.9),黃山區廣陽鄉(因修陳村水庫——太平湖,已淪入湖底)人,本名蘇承宗,阿芒是他的筆名。他是一位自學成材的著名作家、詩人、翻譯家,他的成功是文學領域的一個奇蹟。他出生於1936年,幼年承父母寓居天津,少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過著十分艱難的生活。他在上國小時就很喜歡讀書。母親給他點零錢,他從不買零食吃,而是積累起來去買書。他讀過的書,也都保存得整整齊齊。從許多書籍中知道祖國是個偉大的文明古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便立志要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為此,他特別努力學習外語。

1954年,蘇阿芒中學畢業,他滿懷熱情地報考大學西語系,結果是連續3年參加高考均名落孫山。原因是他的父親在舊法院當過兩年的書記員而難過政審關被取消錄取資格。在那“唯成分論”的年代,大學之門對蘇阿芒是可望不可進的。母親望著兒子塌陷的眼窩,真不知說什麼好。他擔心兒子病倒,擔心他一蹶不振。

可是蘇阿芒在痛苦地思索之後。他決心選定了一條自學的道路。上中學時,他就對文學和外語產生了特殊的興趣,英語、俄語都學得很好。現在,為了自修外語他給自己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每天很早就起床,晚上學到深夜。北方的冬天,寒氣逼人,滴水成冰。他勤奮學習,常常忘記了吃飯,忘記了寒冷,爐子滅了,他也不再去管它。他在繼續提高英語和俄語水平的基礎上,又自學了德用和法語。這時的蘇阿芒家境更加清貧,他無錢買書,幾乎天天泡在圖書館,對外文書籍一本一本地“啃”,沒有老師,他就找機會同“老外”對話。

一個偶然的機會,蘇阿芒結識了一對義大利僑民夫婦。他就主動找上門去。請他們教授義大利語。這對夫婦被他熱情好學的精神感動了,收下了他這個學生。蘇阿芒聰明強記,加上勤學苦練,從語言、語法到修辭寫作,很快就掌握了義大利語。1957年,他用義大利文寫的評論文章,在義大利《第七日》刊物上發表了。這件事,使他很興奮地意識到:外語是一種很好的工具,如果真正掌握了這種工具,沒上大學也可以為祖國服務。於是,他通過查找字典,或者把幾個國家或語種的字典、詞典互相對照學習的辦法,自學了世界語和其它十幾個國家的語言。

從此,他開始用20多種文字寫作,先後在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發表過作品。他先後學會了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日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波蘭語、瑞典語、捷克語、葡萄牙語、丹麥語、挪威語、世界浯等21種語言,並用20多種外文創作、翻譯了大量作品。他的《我愛你,中華》、《在詹天佑銅像前》、《劉三姐》、《梁山伯與祝英台》等300多首抒情詩、敘事詩,在世界50多個國家用二十多種文字刊載。他以詩歌的形式向世界人民介紹聶耳、屈原、杜甫、詹天佑等中華民族的優秀人物和各地的名勝古蹟,翻譯我國的民間故事和寓言。他的世界語作品在國外引人注目,被稱為“年輕的天才的中國世界語詩人。”

他的學習毅力十分驚人。經常忘了理髮,頭髮長得幾乎披肩,吃飯、走路、做事常常自言自語背外浯單詞。他對外語如醉如痴,有人說他是“神經病”,而他不顧別人的嘲笑譏諷,走自己的路。由於太苦太累,用眼過度,眼底血管破裂了,眼前一片模糊。經過治療,病情剛見好轉,他又起早貪黑地學習、寫作,眼底血管又破裂了。這樣反覆了好幾年,醫生嚴厲地警告他:你如果再用眼過度,將永遠變成瞎子!但他又怎能停止勤奮地學習呢?

1957年,蘇阿芒被吸收加入國際世界語協會,1965年被日本邀請參加賽詩會,獲得國際優等獎,並將全部獎金獻給了國際世界語協會亞非基金會。1966年,他被選為全世界世界語者青年組織中央委員,擔任著國際世界語協會駐華代表、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理事,國際世界語博物館館員,國際世界語文學季刊《世界文化》特約撰稿人等職。

在是非顛倒的文革10年動亂中,蘇阿芒投寄國外的那么多信、稿,自然都成了“裡通外國”的罪證。抄家、批鬥之後,他被關進監獄,判刑15年。在身陷囹圄之中,他仍然讓母親給他訂一份世界語版的《中國報導》雜誌和義大利文版的《新團結》報。他向管教人員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允許他看外文書。有的犯人諷刺他:“都落到這份兒上,還學這玩藝,到夢裡去當翻譯吧!”可他卻在一首詩里寫道;“詩歌永不屈服,不管詩人將遭到多少痛苦,沒有紙,也沒有筆,只有無比的憤怒!”在整整10年零4個月的監獄生活中,詩人用他敏捷的思想構思了四五十首詩歌,而這些作品都—一深刻在他的腦海中。

1978年,中共天津市委通過調查認定,蘇阿芒的問題純屬冤案, 1979年1月19日,蘇阿芒予以徹底平反。 4月29日,《光明日報》用第三版整版篇幅介紹他的事跡,引起轟動,一夜之間,阿芒成為全國知名的新聞人物。各種社會活動、採訪、接見、開會、講話使他應接不暇,這顆曾被烏雲遮沒的世界語文壇上的新星,又重見天日了。國內外無數人為他的命運好轉而高興。澳大利亞駐華使館致電慰問,英國女詩人布爾東寄來錢幣,義大利漢學家阿德里亞諾·馬德洛博士親自前來探望。8月27日至31日他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第二次全國世界語工作座談會,接著先後出席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天津市青年聯合會第六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成為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理事和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此後被安排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擔任編輯工作。

由於刻苦勤奮,蘇阿芒成績顯著,1979年,義大利出版了用義大利文創作的詩集《來自中國的詩》(上、下兩冊);1982年用世界語出版了詩集《夏日的悲歌》;1983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用中文創作的詩集《遲開的素馨花》。

蘇阿芒的成功,得到了國內外文學界的肯定,他矢志不渝、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永遠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和楷模,諸多報刊介紹了他自學成材的事跡以激勵後輩學人,他的名字“蘇阿芒”三個字家喻戶曉。

蘇阿芒少小離家,一生坎坷,經過刻苦勤奮的自學,成就顯著,名揚海內外,1984年,他帶病回故里,這裡的鄉親父老讓他格外感到親切。他賦詩云: 飽嘗生活苦果的人,

最知道蜜的甘甜。

歷盡滄桑的人,

最體會黨給的溫暖。

詩人最愛把故鄉詠頌,

我愛安徽的土地。

是它給了我最初的生命,

是它哺育我長大成人。

1988年以後,蘇阿芒身體癱瘓,病情日漸惡化,先後喪失了行走、說話、寫字、打字的能力。

1990年9月,有絕代才華的詩人在天津撒手西去,這年他只有54歲,正是人生的金秋,本該結出累累碩果的季節。

按照他生前的願望,他的骨灰安葬在故鄉:石台縣(廣陽鄉後屬石台縣)城東向北三公里拐至緣坑口的一片向西的斜坡上,讓這位自學成材的世界語及多語種詩人蘇阿芒長眠於此。

《我愛你,中華》

世界上有許多美麗的地方

它們常常引起我的幻想

埃及古老的金字塔

俄羅斯神秘的自由夜

塞納河畔迷人的黃昏

和挪威午夜的太陽

但是我最愛的卻只有你喲

美麗的中華!

世界語者蘇阿芒

蘇阿芒(1936-1990)安徽人。世界語名字Armand Su. 高中畢業後於1956年開始自學世界語。曾翻譯過一部分中國古代詩歌,並用世界語創作過許多抒情詩,出版的詩集有《春日悲歌》、《蘇阿芒詩集》。在義大利威尼斯出版了他的義大利文詩集《來自中國的詩》。曾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任編輯,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當選為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理事、名譽理事,天津市世界語協會理事,淮南函授學校名譽校長,安徽《世界語者》雜誌顧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