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政權史

站後。 約·維·史達林之死。 對1956年的政治總結。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5月1日)
平裝: 883頁
開本: 32開
ISBN: 750602389X
條形碼: 9787506023894
尺寸: 20.8 x 14.6 x 4 cm
重量: 862 g

作者簡介

作者:(俄)魯·格·皮霍亞 譯者:徐錦棟

內容簡介

政權存在的機制通常必須以許多管理部門(各部委,部長會議及其下屬各個部,蘇共中央機關、秘書處和政治局)密切協作為前提。然而,一旦到了需要迅速作出決定,或者這些決定具有很高的政治價值進,那些似乎完美無缺的協商制度和事先進行專家鑑定的規範定就被取消了,由一些最高政治領導人(通常由黨的領導人同部長會議、國家安全委員會和軍隊的頭頭)根據他們所認為的政治合理性(準確地講,是根據某一時刻的政治合理性)匆促作出決定。許多領導人往往斷然否定專家的意見,違背以前通過的決議。蘇聯政權組織所特有的權力高度集中和追求惟我獨尊導致出現眾所周知的管理問題:從下面來的“信息流”不可能被用於作出決策。
本書的任務是,研究哪些人在國家戰後歷史中作出了哪些決定,這些決定是怎樣形成的,國家政權在其各種不同表現形式中怎樣行使權力,為什麼被認為有效的、擁有巨大資源的體制停止了存在。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蘇聯的社會政治發展(1945年——1953年)
站後。饑荒。集體農莊的農村和尼·謝·赫魯雪夫鮮為人知的倡議。貨幣改革和取消食物購買證。“冷戰”。對勝利者的恐懼。“飛行員案”。獵捕格·康·朱可夫。將軍們的私下交談。格·康·朱可夫元帥案。格·馬·馬林科夫夫寵。安·亞·日丹諾夫案和他的死亡。列寧格勒“反黨集團”。尼·謝·赫魯雪夫。拉·M帕·貝利亞。全國性的反猶太人運動。國家安全部的毀滅。醫生謀殺案和國家安全部。
第二章 緩慢消融的堅冰(1953年3月——1957年底)
約·維·史達林之死。拉·帕·貝利亞的改革和對戰後政治進程的重審。拉·帕·貝利亞的履滅。國內對清除貝利亞的反應。貝利亞被清除後的內務部。政治意識的變化。國際像棋世界冠軍博特溫尼和蘇共中央書記波斯佩洛夫的一場“比賽”。蘇共二十大前夕。“秘密報告”。“秘密報告”和蘇聯社會。蘇共中央和國內牴觸情緒的產生。二十在與社會主義陳營。對1956年的政治總結。最後一個反黨集團。
第三章 尼·謝·赫魯雪夫下台的原因
緩解農民的稅收壓力。“在人均內類,牛奶,油料產量方面趕超美國”。《關於禁止城市和工人新村的公民私養牲畜的決定》。新切爾卡斯克悲劇。尼·謝·赫魯雪夫和軍隊1962年加勒比海飛彈危機。“阿納德爾”行動計畫。世界處在戰爭邊緣。走出危機的泥潭。國家機構和黨機關的改革。內務部和國家安全委員會。蘇共二十二大。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黨和國家監督委員會。十月政變。
第四章 從穩定到停滯(1964年11月——1968年)
邁出“集體領導”的頭幾步。農業。經濟改革嘗試蘇共二十三大。尋找意識形態新目標。約·維·史達林的遺產。越南戰爭和蘇聯(1965年-1968年)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莫斯科的觀點。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導變動。“捷克斯洛伐克的現狀很像當年的匈牙利”。確定立場。五月軍事演習。政治解決或軍事解決。勃列日涅夫和杜布切克的8月13日對話。極端措施。
第五章 從停滯到危機(1969年——80年代初)
科學界的“意識形態紀律”。“新方向”的毀滅《新世界》雜誌和亞·特·特挖爾多夫斯基。亞·伊·索忍尼辛與政權。新斯 大林主義和為“意識形態淨化”而鬥爭。政治改革。經濟改革的尾聲。無產階段國被主義和蘇聯的對外政策。越南。阿富汗。兩種大團結: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團結和波蘭的“團結工會”。
第六章 領導人相繼去世(1982年——1985年)
……
第七章 改革,公開性,社會政治危機加深(1985年——1989年)
第八章 從蘇聯到俄羅斯(1989年——1991年)
結束語
再版的話
人名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