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式彩畫

蘇式彩畫

蘇式彩畫是古代中國建築裝飾藝術之一。明永樂年間營修北京宮殿,大量徵用江南工匠,蘇式彩畫因之傳入北方。歷經幾百年變化,蘇式彩畫的圖案、布局、題材以及設色均已與原江南彩畫不同,尤以乾隆時期的蘇式彩畫色彩艷麗,裝飾華貴,又稱官式蘇畫。

歷史傳承

蘇式彩畫源於江南蘇杭地區漢族民間傳統作法,故名,俗稱“ 蘇州片”。一般用於漢族古典園林中的小型建築,如 亭、 台、 廊、 榭以及四合院住宅、 垂花門的額枋上。紫禁城內蘇式彩畫多用於花園、內廷等處,大都為 乾隆、 同治或 光緒時期的作品。 慈禧太后對蘇畫特別偏愛,將其居住過的 寧壽宮等處彩畫均改作蘇式,某種程度上破壞了建築原有的統一風格。近幾年,故宮博物院根據檔案記載逐步恢復了彩畫原狀。

基本特徵

蘇式彩畫是一大類彩畫的總稱,它有相對固定的格式,主要特徵是在開間中部形成包袱構圖或枋心構圖,在包袱、枋心中均畫各種不同題材的畫面,如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走獸、魚蟲等,成為裝飾的突出部分。南方氣候潮濕,彩畫通常只用於內檐,外檐一般採用磚雕或木雕裝飾;而北方則內外兼施。北方內檐蘇畫與和璽、 鏇子彩畫相同,採用狹長枋心,外檐常將檁、墊、枋三部分枋心連成一體,做成一個大的半圓形“搭袱子”,俗稱“包袱”。在包袱兩側均畫有體量較小的 聚錦、池子等陪襯性畫面以及卡子、箍頭等固定格式化的圖案,這些都是蘇式彩畫最常見的基本的、共同的特徵。

根據包袱內畫題的不同,可分為“花鳥包袱”、“人物包袱”、“線法套景包袱”等。包袱的輪廓用若干連續摺疊的線條構成,作多層 疊暈。內層稱“煙雲”,以青、紫、黑三色為主,外層稱“托子”,以黃(土黃、樟丹)、綠、紅三色為主。輪廓大線用墨線或金線。包袱兩側的 藻頭若為青地,則畫聚錦、硬卡子;若為綠地,則畫折枝黑葉子花或異獸、軟卡子,即所謂“硬青軟綠”。紅色的 墊板上大多畫軟卡子, 箍頭內繪回紋、萬字、聯珠、方格錦等圖案,體現了漢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

主要分類

蘇式彩畫雖然大體的格式相同,但風格卻有很大的差別,其中有些非常精緻華麗,有的則相對簡單素雅,這便是蘇式彩畫分級的結果。蘇式彩畫在固定的格式下,對個別部位的圖案做法作適當的調整,根據漢族建築規模、等級與功能之分,並依工藝、用金量、退暈層次等不同,蘇式彩畫分為 金琢墨蘇畫、 金線蘇畫、黃(黑)線蘇畫、 海墁蘇畫等不同種類。其中金琢墨蘇式彩畫便是諸蘇畫中最精緻、華麗的一種,它在許多方面,從構思到表達方式都有獨到之處。

工藝特色

蘇式彩畫底色多採用土朱(鐵紅)、香色、土黃色或白色為基調,色調偏暖,畫法靈活生動,題材廣泛。明代江南絲綢織錦業發達,蘇畫多取材於各式錦紋。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蘇式彩畫內容日漸豐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鳥、人物故事無所不有,甚至西洋樓閣也雜出其間,其中以北京 頤和園長廊的蘇式彩畫最具代表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