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規劃

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規劃

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正式印發《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規劃》,標誌著中國第一個以現代化建設為主題的區域規劃正式頒布實施。 江蘇蘇南地區包括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和鎮江五市,地處長江三角洲核心區,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經濟社會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改革開放以來,蘇南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規劃明確,圍繞到2020年建成全國現代化建設示範區,到2030年全面實現區域現代化、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達到主要已開發國家水平的目標,重點推進經濟現代化、城鄉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和生態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將蘇南地區建成自主創新先導區、現代產業集聚區、城鄉發展一體化先行區、開放合作引領區、富裕文明宜居區。

序言

蘇南地區包括江蘇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和鎮江五市,地處長江三角洲核心區,面積2.8萬平方公里,2011年末常住人口3284萬人。蘇南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祥地,是我國經濟社會最發達、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肩負著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任,在全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 從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全局出發,為促進蘇南率先實現現代化,發揮對全國現代化建設的示範引領作用,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國務院要求,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編制本規劃。 規劃期為2013至2020年,展望到2030年。

第一篇示範要求

第一章發展背景

改革開放特別是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戰略實施以來,蘇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在全國前列,具備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條件,面臨著重大機遇和挑戰。

第一節現實基礎

經濟實力雄厚。2011年,蘇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9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6倍。農業生產效率較高,製造業發達,現代服務業競爭力較強,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為2.3:52.9:44.8,初步形成了現代產業體系。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專利授權量約占全國的14%。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社會事業發達。城鄉接軌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復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險體系基本建立。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擁有107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約130萬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6歲。科研機構密集,兩院院士達89人。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蹟眾多。

城鄉發展協調。城鎮化率超過70%,中心城市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縣域經濟發達,崑山、江陰等7個縣(市)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縣域前列。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湧現出華西村等一批先進典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2.09:1,是全國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

人居環境良好。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較好成效,太湖湖體及環湖河流水質穩中趨好。擁有國家園林城市13個、國家環保模範城市14個、國家級生態市(縣、區)17個、生態鄉鎮176個、生態工業示範園區7個,是全國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和生態城市最密集的區域。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是全國綜合交通最發達地區之一。社會和諧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開放優勢明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市場化程度高,政府服務能力強,開放型經濟規模和水平領先,進出口貿易總額和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分別占全國的13%和18%,境外直接投資規模超過20億美元,是跨國公司投資密集區和我國對外開放重要門戶。

第二節機遇挑戰

重要機遇。當前,經濟全球化繼續推進,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孕育突破,我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產業分工地位不斷提高,為蘇南加快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深入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成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任務更加明確,為蘇南加快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國家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一體化發展,為蘇南加快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主要挑戰。我國正處於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階段邁進的關鍵時期,面臨更加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順利實現從全面小康向基本現代化的跨越,迫切需要繼續探索現代化發展的有效途徑。蘇南在率先發展中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企業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產業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收入分配結構不夠合理,社會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體制機制不夠完善,民主法治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三節重大意義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建設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有利於蘇南創新經濟社會發展模式,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在更高層次上加快區域現代化建設;有利於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乃至東部地區提升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中西部地區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推動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有利於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全國跨越中等收入階段提供示範和借鑑;有利於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實施。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牢牢把握髮展的階段性特徵,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充分借鑑國際先進經驗,著力推進經濟現代化、城鄉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和生態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努力建成自主創新先導區、現代產業集聚區、城鄉發展一體化先行區、開放合作引領區、富裕文明宜居區,推動蘇南現代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為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積累經驗、提供示範。

第二節基本原則

堅持先行先試、創新發展。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勇於實踐,圍繞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開放,在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堅持高端引領、最佳化發展。瞄準國際前沿,借鑑先進經驗,加強頂層設計,高標準、高起點推進現代化建設,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道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根本性轉變。

堅持示範帶動、率先發展。加快現代化建設進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模式,豐富理論成果,積累實踐經驗,為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提供示範。

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正確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全局與重點、國內與國際的關係,統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三節示範方向

立足為全國現代化建設提供示範,推動蘇南積極探索經濟現代化、城鄉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和生態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的模式,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蘇南實際、體現時代特徵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在經濟現代化方面,立足科技創新,面向市場需求,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促進集聚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提高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為全國產業轉型升級和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示範。

——在城鄉現代化方面,完善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合理分工,最佳化城鄉資源配置,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為全國城鄉協調發展提供示範。

——在社會現代化方面,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新社會服務管理,激發社會發展活力,傳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建設誠信社會,為全國和諧社會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示範。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建立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新模式,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為全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示範。

——在政治文明建設方面,依法規範公共權力和保障公民權益,不斷擴大民主參與,健全民主決策機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為全國民主法制建設提供示範。

第四節發展目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按照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部署,積極推進蘇南現代化建設,完善蘇南地區現代化建設指標體系,充分發揮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在全國現代化建設中的示範引領作用。

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區域現代化,成為全國現代化建設示範區。以創新為發展動力的科學發展方式基本建立,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基本實現,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定,社會更加繁榮和諧,生態環境更加宜居優美,民主法治制度更加完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7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接近4萬元,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5%,城鎮化率達到75%。

到2030年,全面實現區域現代化,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達到主要已開發國家水平,成為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民主法治的現代化地區。

第二篇建設任務

第三章經濟現代化建設

推動經濟成長主要由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促進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率先實現經濟現代化。

第一節 最佳化產業結構打造現代服務業高地。堅持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生活性服務業與擴大居民消費相互促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與開發園區配套建設,推動服務業規模化、高端化、專業化發展。大力發展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軟體和信息服務、智慧財產權服務、商貿流通、文化、旅遊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雲計算服務、物聯網套用服務、數字文化、工業設計、環境服務等新型業態,大力發展技術先進型服務業企業,加快發展第三方社會化、專業化服務,建設特色鮮明、功能完善、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中心。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

圍繞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圍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支持南京和蘇州健全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形成具有較強輻射功能的金融服務業集聚區。完善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點三級物流體系,在蘇州、無錫和鎮江等地合理布局物流園區。設立南京石化產品交易市場,提升南京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功能。大力推動物聯網規模套用,加快無錫國家感測網創新示範區、蘇州國家高技術服務產業基地建設,在南京建設物聯網軟體產業基地,在鎮江建設雲計算套用服務基地。培育壯大工業設計產業集群,在南京、無錫發展汽車、積體電路和電子設計,在常州發展智慧型製造設計,在蘇州、鎮江發展電子信息、醫療器械設計,加快無錫(國家)工業設計園建設,建設太倉、武進工業設計園。加快科技服務能力建設,在南京建設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和麒麟生態科技城、紫金科技創業特別社區,深化鎮江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在蘇州建設中新生態科技城,在常州建設華羅庚科技產業園,在無錫建立中小企業產權交易中心,加快南京、蘇州、鎮江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建設,建設蘇州高新區國家智慧財產權服務集聚區。積極發展會展業,打造南京、蘇州國際會展品牌。

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升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積極發展新型流通業態,完善實惠便利的社區商貿等居民商貿服務體系。發揮江南山水園林、歷史人文優勢,積極發展旅遊業,打造南京十朝都會文化旅遊、蘇錫常環太湖休閒旅遊和沿長江觀光旅遊品牌,支持常州天目湖、鎮江世業洲、南京湯山溫泉、蘇州陽澄湖半島創建國家旅遊度假區,支持鎮江丹陽創建旅遊產業創新發展實驗區,加強無錫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建設,打造國際知名的旅遊休閒勝地。創新發展文化產業,培育動漫遊戲、影視傳媒、數字出版等新業態,加快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江蘇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南京、蘇州、無錫和鎮江園區)、常州創意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基地建設。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推進高技術產業與傳統優勢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由一般製造為主向高端製造為主、產品競爭向品牌競爭轉變,實現“蘇南製造”向“蘇南創造”跨越,建設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中心。

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的優勢,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實施示範項目,推進產業、技術與市場套用協同發展。在南京重點發展智慧型電網、生物醫藥、信息通信、新型顯示、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在無錫重點發展光伏和風電、半導體、節能環保產業,在常州重點發展智慧型製造裝備、新材料、光伏、新能源汽車產業,在蘇州重點發展新材料、新型顯示、生物醫學工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鎮江重點發展高性能複合材料、高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新能源產業。加快無錫國家感測網創新示範區和國家雲計算創新服務城市、蘇州國家納米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鎮江特種纖維高技術產業基地、常州綠色建築產業集聚示範區建設,推進無錫國家太陽能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轉型升級,在鎮江建設軍民融合產業示範區。

積極運用先進裝備、先進適用技術及工藝,推進傳統優勢產業向高端、綠色、低碳方向發展。推動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紡織輕工、冶金建材等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形成一批產值達千億元級品牌企業和百億元級品牌產品。推動區域中心城市周邊冶金、石化等重化工業向有環境容量的沿海地區轉移,研究推動金陵石化煉油產能向連雲港搬遷。鼓勵加工貿易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向區外轉移,建設無錫惠山工業轉型集聚區,支持蘇南與蘇北及中西部地區共建產業園區。

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走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道路,積極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集約化和信息化,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建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並重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優質糧油、特色水產、精緻園藝、生態林業,建設城郊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推進農產品設施化、機械化生產。加快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拓展農業生態、教育等功能。培育發展種源農業、生物農業、精準農業等新型農業,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加強農業機械化裝備建設,培育和壯大農業機械化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無錫和蘇州崑山、太倉、相城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支持常州、鎮江句容和丹陽開展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創建工作,建設南京白馬、江蘇常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強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培育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到2020年,農業勞動生產率超過10萬元/人。

第二節促進產業集聚集約發展

加強產業集聚帶建設。依託主要交通通道和現有產業基礎,構建沿滬寧線、沿江、沿寧杭線三大產業發展帶。發揮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優勢,在沿滬寧線產業發展帶重點發展高端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建設科技研發基地。發揮港口和製造業優勢,在沿江產業發展帶重點發展高端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建設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發揮山水風光優美和生態環境良好的優勢,在沿寧杭產業發展帶重點發展生態和高新技術產業,打造高品質宜居生態空間,建設環境友好型產業基地。

推動特殊功能區轉型升級。加強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設,提高產業集聚集約程度和創新發展能力。推動有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支持國家級開發區和省級開發區創建特色產業園區、創新型園區、生態工業園區、智慧財產權示範園區,支持創建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總結推廣蘇州工業園區建設經驗,積極引導城市完善開發區周邊的市政配套、商務服務、居住生活功能。在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改革試驗。加強分類指導,穩步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最佳化,在不突破原規劃面積前提下,鼓勵符合條件的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整合為綜合保稅區。

加快產業集約發展。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推進產業發展,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提高單位產出效率。大力發展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實現再生資源規模利用和循環利用。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工程,在有條件的城市建設國家“城市礦產”示範基地,支持鎮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南京化學工業園創建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積極推行清潔生產,重點在冶金、化工、紡織等行業推廣套用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加強土地需求調控,推進建設用地“二次開發”,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探索用地機制創新和土地集約利用新方式,提高單位土地投資強度標準和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標準,提升單位土地投入產出水平。

第三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建設,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強化企業創新投入,促進科技資源向企業集聚,對企業自主擁有、購買、引進的專利技術加大產業化力度。大力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領域,重點突破電子信息晶片、高性能戰略材料、重大裝備成套及自動化、生物系統合成、高端平板顯示、能源轉化與儲備、廢棄物無害化與循環處置等關鍵技術。依託鎮江通用航空基地,建設航空產業產學研聯合創新平台。依託常州科教城,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依託無錫山水科教城,建設海外引進人才科研成果轉化基地。依託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中國(南京)無線谷。支持常州溧陽、無錫聯合北京中關村共建科技園區。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集研發、集成套用、成果產業化、產品商業化於一體的創新產業鏈。健全促進產學研合作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建設蘇州國家“千人計畫”創投中心。鼓勵骨幹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或新興產業創新合作組織,培育一批高成長性科技型中小企業。積極推進大學科技園建設,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到2020年,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3%。 13

打造創新型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依託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引進創新型人才,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才交流平台,建設國際化人才高地。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庫,開闢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綠色通道,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薪酬激勵機制,完善居住證制度。鼓勵企業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加快建設南京紫金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推動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科技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鼓勵國際國內合作辦學,與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培養國際化人才。

加強創新型區域建設。加快推進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鎮江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全面建成創新型城市。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基礎研發能力,加強重大基礎研究平台建設,重點建設南京微結構、通信技術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器件、幹細胞與生物套用材料實驗室,加強無錫物聯網、常州江南石墨烯、江蘇機器人與智慧型裝備和丹陽高性能合金材料等相關研究機構能力建設。加快推進科技和金融融合,大力發展創業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級高新區參與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轉讓試點。鼓勵銀行金融機構設立科技支行或科技信貸業務部,加快發展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建立健全科技貸款風險補償機制。

第四章城鄉現代化建設

堅持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充分發揮城鄉規劃的統籌協調作用,按照國際化方向發展現代城市,根據地域特色打造現代鄉村,形成體制接軌、發展互動、服務共享的城鄉發展一體化格局,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第一節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城市群。發揮南京和鎮江山水相連、文化同根、聯繫密切優勢,推動寧鎮(揚)地區同城化發展。加強南京和鎮江重大基礎設施對接、產業合作和公共事務協作管理,推進南京龍潭、仙林、湯山、湖熟與鎮江下蜀、寶華、黃梅、郭莊跨界區域共建共享,打造要素集聚、資源共享、互動發展的寧鎮(揚)大都市區。

發揮蘇州、無錫、常州緊鄰上海、資源稟賦相近、實業基礎雄厚的優勢,建設蘇錫常都市圈。加強與上海的全面互動對接,強化區域內產業分工協作,推進城市間軌道交通互連互通,共享公共服務,率先實現一體化發展,建成國際化水平較高的城市群。

促進中心城市協調發展。發揮比較優勢,明確功能定位,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分工合理的城市錯位發展格局,提升城市整體競爭力。

——南京市。發揮科教文化資源豐富、區域金融地位突出、海陸空港和信息港聯動發展的優勢,強化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重要門戶作用,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文化創意中心、長江航運物流中心和重要的區域金融商務中心,成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際軟體名城。

——無錫市。發揮實業基礎雄厚、文化底蘊深厚優勢,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意設計基地和區域交通樞紐、商貿中心、旅遊勝地,成為現代濱水花園城市和智慧城市。

——常州市。發揮產業基礎較好、科教資源豐富的優勢,建設全國重要的智慧型製造裝備、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文化創意基地、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成為智慧型裝備製造名城和智慧城市。

——蘇州市。發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科技創新資源集聚、體制機制完善的優勢和蘇州工業園區先行先試的引領作用,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國際文化旅遊勝地和創新創業宜居城市。

——鎮江市。發揮產業基礎較好、自然生態良好的優勢,建設全國重要的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區域物流基地、技術研發基地、創意生活休閒中心,成為現代山水花園城市和旅遊文化名城。

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強化城市產業集聚、公共服務、文化創新功能,彰顯城市特色風貌,營造高品質的創業宜居和商務商業環境,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加強古城保護和舊區更新,充分利用民防資源統籌規劃和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最佳化城市發展格局。

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在南京推動建設江北新區,重點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與新型城市化,打造產業高端、生態宜居的城市新區,成為加快現代化建設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新引擎;在無錫推動建設太湖低碳創新示範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打造成為低碳產業引領區、人才創新宜居區;在常州推動建設西太湖科技城,重點發展先進碳材料、科技金融和高端商務服務,成為產城融合創新示範區;在蘇州推動建設太湖濱湖新城,重點發展研發創意、金融服務和低碳產業,成為綠色發展示範區;在鎮江推動建設生態新城,重點發展醫療養生、技術研發、生態旅遊和文化創意產業,探索用地少、產出高、環境好的發展模式,創造休閒舒適的生活空間,成為現代產業集聚、科技人才匯集、城鄉統籌發展、生活品質優越的生態文明先行區。

第二節建設江南特色鄉村

最佳化鎮村布局,發展特色小城鎮,增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人口集聚功能,提高服務農村生產生活能力。全面開展村莊整治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加強傳統村落保護髮展,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發展現代社區型、生態自然型、古村保護型等模式多樣、特色各異的新型鄉村。

——東部水鄉地區。突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地域歷史文化特色,發揮文化遺存豐富的優勢,構建綠色水鄉特色布局,振興傳統手工藝,發展特色旅遊,依託周莊、同里、甪直、沙家浜等打造富有特色的江南水鄉。

——中部環太湖地區。充分發揮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突出鄉村獨特的民俗風情、民間演藝和節慶文化,依託蘇州明月灣和陸巷、無錫禮社和嚴家橋、常州雅浦和楊橋等村莊大力發展以賞湖河風光、品地方美食、享民俗文化為特色的鄉村觀光度假游,打造一批特色旅遊村莊。

——西部丘陵地區。充分利用低丘緩坡,發揮生態環境良好、自然景觀優美的優勢,嚴格保護地形地貌的自然生態格局,構建綠色生態網路,促進農業生產與特色旅遊互動發展,打造高淳國際慢城、句容和金壇茅山道教文化、溧陽和宜興竹海等一批鄉村特色旅遊品牌。

第三節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建立城鄉統籌長效機制。總結推廣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經驗,建立健全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一體化的城鄉統籌機制。以縣域空間為整體統籌城鄉規劃編制,最佳化城市建成區與鄉村居民點布局,提高新農村規劃建設水平。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最佳化城鄉產業布局,構築城鄉互動產業鏈,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繁榮發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公共運輸、供氣供水、垃圾和污水處理、寬頻網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統籌城鄉公共服務,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逐步實現城鄉勞動就業服務共享、就業機會公平。總結推廣蘇州、無錫統一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做法,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並軌。健全農村公共服務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在蘇州、常州武進開展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支出納入公共財政預算試點。統籌城鄉社會管理,借鑑城市街道社區管理方式,完善鎮村管理體制,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增強農村社區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能力。 推動城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推動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最佳化配置。全面推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在有條件的地方設立農村產權交易機構。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總結推廣蘇州、無錫經驗,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探索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資產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及住房置換股份合作社股權、城鎮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構建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規範發展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組織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等機構,探索開發“信貸+保險”的金融服務新產品,擴大農業保險復蓋面,強化對農村、農業、農民的金融服務。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的相關政策,推動進城農民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和待遇,鼓勵農民由個體進城務工向家庭式遷居城鎮轉變,基本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國家部署,深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的政策,引導非農產業和農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轉移,逐步滿足符合條件的農村人口落戶需求。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促進農民工與城鎮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衛生服務。健全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管理制度,實現社會保險異地轉移接續。建立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鼓勵企業提供滿足基本居住需求、符合安全衛生標準的居住場所,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農村建設用地建設農民工出租房。完善勞動就業服務網路,為符合條件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免費提供就業信息、就業諮詢、職業介紹、勞動仲裁等服務,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

第五章社會現代化建設

堅持以人為本,建立保基本、多層次、高水平的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平安公平富足的和諧社會,形成多方參與、高效有序的社會管理體制,構築繁榮、創新、先進的文化發展格局。

第一節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復蓋。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及學前三年教育,促進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鼓勵地方推動免費教育向學前和高中階段延伸,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範圍,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對就業困難群體免費提供政策諮詢、職業介紹、職業指導等服務。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采供血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推行個性化服務和綜合健康管理。最佳化配置醫療資源,合理布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形成“15分鐘健康服務圈”。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提高基本保險統籌層次,建立“15分鐘就業社保服務圈”。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重點發展公共租賃住房,推進廉租住房與公共租賃住房並軌,規範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多渠道、多形式滿足民眾基本住房需求。加強人口服務,保障殘疾人、困境兒童等特殊困難群體權益,積極發展體系健全、類型多樣的社會救助和適度普惠的社會福利。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基本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機制,擴大服務範圍,提高保障標準。到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0歲。

提高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放寬市場準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滿足民眾多樣化需求。鼓勵社會資本發展高端綜合醫院、專科醫院,推進國內國際醫療資源合作,引進海內外醫師資源,鼓勵發展國際醫療綜合體。大力發展商業補充保險,促進與基本保險協調銜接,開發補充保險產品和服務。完善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加快養老服務機構建設,依託農村敬老院建設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在無錫建設社會養老服務基地。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最佳化發展高等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積極發展老年教育,廣泛開展社區教育,建設國家教育綜合改革示範區,實現教育現代化。支持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在無錫、常州建設職業教育改革實驗區。到2020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年。

第二節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機制,到2017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重點面向企業一線職工,建立企業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掛鈎機制。鼓勵發展民營經濟,拓寬城鎮居民創業、投資、置業渠道,增加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與財產性收入。健全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城鎮就業、自主創業、出租物業等方式增加農民收入。

縮小收入差距。積極最佳化收入分配格局,推進制度、機會、過程和結果公平,實現效率與公平有機統一,努力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最低工資和工資指導線標準,健全低收入群體社會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合理提高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加強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雙重調控,有效調節過高收入。鼓勵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擴大中等收入人群比例。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提高到60%以上。

第三節提升社會服務管理水平

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水平。整合下放服務管理職能,推進公共資源向社區集聚,構建社區綜合服務管理平台,促進社會服務管理重心下移,實行城鄉社區扁平化服務管理。全面推行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為基礎、服務管理和綜合治理機構為平台、社區民間組織積極參與的社區服務管理模式,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社區服務,建立城市社區15分鐘、農村社區2公里服務圈。強化社區自治功能,建立健全由社區居委會、物業管理公司、業主委員會和轄區單位共同參與的社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鼓勵社區居民、社區社會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管理。

大力發展社會組織。重點培育發展經濟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完善社會組織監督管理與自律管理制度,依法保障社會組織有序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推進行業協會與政府部門脫鉤,推進形成一業多會、適度競爭的格局。政府事務性管理工作中適合通過市場和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以適當方式交給有資質能力的社會組織,建立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機制。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擴大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範圍,依法加強登記審查和監督管理。鼓勵有條件的社會組織舉辦醫院、學校、養老機構等公益事業,推進社會組織從業人員專業化、職業化,增強社會組織自我發展和自我管理能力。到2020年,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達到8.8個。

保障社會公共安全。完善社會治安綜合防控體系,加強社會矛盾化解,提高技防能力,發展社區警務,推進區域警務協作,建設平安蘇南。強化生產安全責任,推進生產監管網路建設,實行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完善相關標準體系和風險檢測體系,提升快速檢測能力,實現食品藥品生產全程跟蹤和產業鏈全程可追溯。加強應急管理機制、基礎設施和專業隊伍建設,有效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支持鎮江建設常規性突發事件空中應急救援中心。做好自然災害的防控和應急處置工作。加強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健全社會弱勢人群關懷幫扶體系。加強公共安全教育,強化網際網路安全管理,有效引導網路輿情。

第四節彰顯蘇南文化風采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掘蘇南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豐富和提升文化內涵,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形成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交相輝映、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加強歷史文化遺存和文物保護,實施南京明孝陵、蘇州古典園林保護和展示工程,加大京杭大運河、南京明城牆、江南水鄉古鎮保護力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扶持發展崑曲、蘇州評彈、錫劇等地方優秀劇種,傳承南京雲錦、蘇繡、常州梳篦、宜興紫砂陶藝、鎮江香醋釀製等傳統工藝文化,推動“吳文化”代表性項目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範區,支持有條件地方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南京開展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加強文化交流合作,拓展對外傳播渠道,提升蘇南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全面提升人文素質。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引導公民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繼續發揚“團結拚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大力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爭先領先率先”的新時期江蘇精神,促進傳統人文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徵、深厚歷史底蘊、濃郁人文特色的文化氛圍,充分發揮文化對經濟社會的引領作用,共建美好精神家園。加強學習型社會建設,大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推動知識更新和技術技能拓展。增強全社會智慧財產權意識。全面提高人文素質,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強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農家書屋、城鄉閱報欄(屏)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建設,實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形成城市“15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創新文化傳播的內容、形式和手段,加快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網上劇院等建設,推進信息資源共享,形成復蓋城鄉的數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政府購買重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長效機制。

專欄1: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名村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市、無錫市、蘇州市、鎮江市、宜興市、常熟市。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南京淳溪鎮,無錫盪口鎮、長涇鎮,蘇州周莊鎮、同里鎮、甪直鎮、沙溪鎮、木瀆鎮、千燈鎮、錦溪鎮、沙家浜鎮、東山鎮、鳳凰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無錫玉祁鎮禮社村,蘇州西山鎮明月灣村、東山鎮陸巷村。

第五節建設誠信蘇南

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以信用制度為核心,信息管理為基礎、信用服務為重點的社會信用體系,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企業信用水平和個人信用意識,建設誠信蘇南。發揮政府誠信示範作用,依法公開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推動信用信息社會共享。制訂和完善行業協會商會誠信自律公約,健全企業信用管理制度,規範從業人員信用行為。依託特許個人徵信機構,建立集個人信息、社會公共記錄、商業信用和其他信用信息於一體的個人徵信系統。在蘇南開展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試點。

培育信用服務市場。積極發展企業徵信、個人徵信、信用管理諮詢、資信評級、信用擔保和信用風險管理等信用服務業,培育信用服務機構,在企業經營、信用貸款等領域試行第三方信用評估。建立健全信用標準體系,制定信用服務規範,積極開發信用產品,滿足多層次、多樣化信用服務需求。同等條件下,政府優先採購使用信用企業產品。

加強社會信用監管。加強信用服務機構監管,確保合法採集各類信用信息和客觀公正提供信用產品,嚴格保護個人隱私、商業秘密和國家信息安全。加強企業和從業人員信用管理,健全信用記錄,實行“黑名單”制度,建立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以機構信用代碼、組織機構代碼和身份證號碼等為基礎,建立企業、個人信用基礎資料庫,依法推進信用信息共享。

第六章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走經濟繁榮發達、生態環境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道路,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第一節加快綠色低碳發展

全面推進節能減排。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最佳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加強契約能源管理,統籌推進工業、建築、交通、商業、民用領域節能。加快實施燃煤鍋爐(窯爐)改造、餘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改造工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現有建築節能改造,大力發展綠色建築,在崑山開展高水平節能建築和綠色建築試點。發展城市綠色照明,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創建綠色照明示範城市。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鼓勵使用清潔交通運輸工具,大力推廣先進高效綠色運輸方式。加強公路養護機械化建設,提升路面材料循環再生利用。加強商業和民用節能產品推廣套用。加強結構減排,制定嚴於國家要求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新增產能。淘汰落後的純凝燃煤火電機組和熱電聯產機組,建立落後產能常態化淘汰機制,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加強工程減排,加快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環境保護設施建設,全面實施燃煤企業脫硫脫硝工程,加大化工、印染、造紙、火電、冶金、建材等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力度。合理控制養殖規模,最佳化養殖場布局,加強畜禽養殖清潔生產、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強管理減排,實行煤炭消費和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太湖流域強化總氮、總磷污染減排。到202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至0.45噸標準煤以下。

加快低碳技術研發套用。圍繞清潔能源套用、節能降耗、節水節材、資源再利用、廢棄物資源化等重點領域推進關鍵技術攻關,編制低碳技術推廣目錄,實施低碳技術產業化示範項目,建設一批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企業、低碳社區。積極發展碳資產、碳基金等新興業務,實施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在蘇南研究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制定溫室氣體排放權分配方案,實行新能源消費配額制度。建立低碳綠色產品認證制度,建設綠色建築及材料生產套用示範基地。推進蘇州、鎮江國家低碳示範城市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創建國家低碳示範城市。 27

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提高資源節約利用水平。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評估,編制蘇南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強年度用地計畫管理,確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布局總體穩定。加大土地整理復墾力度,有序推進“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統籌生態、生產、生活用水,實行取水總量控制和用水定額管理。大力發展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加快火電、化工、紡織、冶金、造紙等高耗水企業節水技術改造,推廣使用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器具,推進農田節水灌溉設施建設,鼓勵在城鎮實行分質供水。建立區域用水總量管理制度,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打造節水型社會。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推廣農村戶用沼氣。

第二節全面提升環境質量

加快水污染防治。加強飲用水源保護,重點推進水源有毒有害物質監測與控制,提高飲用水源水質達標水平。大力推進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快環太湖生態圈建設。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全面整治長江沿岸化工園區,加強入江排污口監管,完善長江水污染預警和應急管理機制。徹底治理城鎮黑臭河道,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強城鎮郊區及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到2020年,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區域主要河流無劣V類水質,達到Ⅲ類及以上水質的河流占區域主要河流的比例超過80%。 28

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建立健全大氣複合型污染監測和防治體系,率先執行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實施細顆粒物( PM2.5)協同控制,執行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全面推進電力、水泥、鋼鐵等行業脫硝和除塵設施提標改造,加強化工、表面塗裝等行業有機廢氣治理,到2014年全面完成加油站、油庫和油罐車的油氣回收綜合治理,加快車用燃油品質升級,到2015年全面淘汰黃標車。加強城市揚塵管理與控制,整治餐飲業油煙污染,全面落實秸稈禁燒。到2020年,城市空氣品質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

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摸清土壤環境狀況,建立嚴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土壤環境保護制度,建成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開展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嚴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強化被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被污染地塊開發利用的環境風險控制,積極推進關閉或搬遷工礦企業等污染場地土壤綜合治理與修復。鼓勵地方建立農產品產區土壤污染物優先控制目錄,選擇典型地區開展農田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大力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全面推廣精確施肥、高效植保機械化技術,引導農戶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在太湖流域一、二級保護區村莊和規模農業園區實施氮磷攔截工程。

第三節構建生態安全體系

最佳化生態空間布局。依託水系、丘陵山體和濕地,構築“一廊兩區”的生態網架。長江生態水廊:嚴格調減長江岸線開發強度,逐步轉移沿江重污染企業,建設長江幹流及支流防護林帶水廊屏障,保護長江生態岸線。西部丘陵水源涵養區:開展清潔小流域建設,嚴格控制丘陵山地開發建設活動,加強天然林保護和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加強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保護。太湖湖盪濕地區:禁止改變濕地用途,大力推進退圩(漁)還湖,提高河湖水體流動性,保護湖盪水面。加強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保護,推進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濕地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嚴守“生態紅線”。

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最佳化城市綠地布局,推進城市景觀林、城區公共綠地、環城綠帶和沿江、沿湖、沿河、沿路生態防護林建設,開展綠色村莊建設活動,建設綠色蘇南。推進山體保護復綠,綜合整治關停宕口,實施工礦廢棄地恢復治理工程,加快鎮江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範工程建設。滆加大湖、長盪湖、石臼湖、固城湖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確保河湖生態安全。科學開展太湖底泥生態清淤,建設環太湖湖濱緩衝帶。加強河流生態修復,加快城市河道連通工程建設。加快蘇州工業園區和無錫、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生態文明示範園區建設,支持南京、鎮江創建國家生態市。到2020年,林木復蓋率達到25%。

維護生物多樣性。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加大水生生物養護力度,加強長江、太湖等重要漁業水域增殖放流。實施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和繁育工程,在宜興、溧陽等地建設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場。推進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加強鄉土樹種原生境、觀賞植物資源保護和藥用物種資源保護利用。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範和控制,強化對轉基因作物環境釋放的安全監管。 專欄2: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鐘山、太湖、三山。

國家森林公園:南京紫金山、惠山、宜興、上方山、西山、虞山、東吳、寶華山、南山。

國家地質公園:六合、太湖西山、湯山方山。

國家濕地公園:南京新濟洲,無錫梁鴻、蠡湖,蘇州太湖、太湖湖濱、太湖三山島。

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南京綠水灣、固城湖,無錫長廣溪,崑山城市生態公園,常熟尚湖、沙家浜。

第四節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健全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完善以預防為主的環境管理制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推進風險源全過程管理,建立環境事故處置和損害賠償恢復機制。加強化學品生產、使用、儲運等風險監管與防範,完善並落實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制度和企業環境風險分級管理制度。加強危險廢物產生和經營單位的規範化管理,嚴格實施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制度,動態調整經營單位名錄。加強涉重金屬排放行業管理,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治、事故應急、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制度。加強放射源全過程管理,建立電磁輻射和核輻射安全監管制度。加強地方環境保護法規建設,建立系統的環境質量、污染排放、清潔生產等地方環境保護標準。按照國家部署,建立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制度。運用物聯網、雲計算、遙感等先進技術,建立地空一體化的環境監控預警體系。探索建立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制度,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保護損害賠償制度。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健全太湖流域環境資源補償制度,建立健全重點跨界河流上下游污染補償機制。支持地方按規定設立生態補償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完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提高補償標準。建立地方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積極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擴大生態補償範圍。在蘇州金庭、無錫太華等地開展生態補償試點。

第七章政治文明建設

按照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要求,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促進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區域。

第一節推進法治化建設

健全民主決策機制。完善行政決策程式,健全重大行政決策規則,嚴格執行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的決策程式。對重大政策、重大事項和重大項目,積極開展社會穩定、環境影響、經濟等方面的風險評估,完善民主集中制與行政首長負責制相結合的集體審議制度,實行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地方法制建設,待時機成熟後批准常州、鎮江成為較大的市。

規範行政權力運行。堅持依法行政,規範政府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行為,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高政府公信力。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推行網上電子審批,完善市、縣(市、區)和鄉鎮(街道)政務服務體系。規範行政執法,構建職能集中、管理規範、上下協調、運行有效的綜合執法體系。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在政府網站重點公開政府部門“三公”經費、保障性住房、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生產安全事故和征地拆遷信息。

加強司法建設。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規範司法行為,促進嚴格公正文明廉潔執法。健全社會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和排查機制,實施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制度。完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配合的調解體系。完善法律服務體系,降低訴訟成本,規範司法程式,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確保司法判決得到有效執行,在南京鼓樓區、無錫江陰市開展基層司法體制改革試點。推進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制度有效銜接。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的良好環境。

第二節擴大民主參與

發展基層民主。依法保障公民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民眾自治機制,進一步擴大居民委員會主任直選範圍。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加強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拓寬範圍和途徑,豐富內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完善政府重大決策聽證制度。發揮基層各類組織協同作用,實現政府管理和基層民主有機結合。

加強企業民主管理。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職工董事、監事制度,保障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的民主權利,深入推進廠務公開。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健全勞動標準體系和協調勞動關係中的作用,完善企業職工工資集體協商機制,監督用人單位全面履行勞動契約和集體契約。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依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指導和督促企業誠信經營,履行社會責任。

第三篇支撐保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