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菊花菌核病

藥用菊花菌核病

藥用菊花菌核病稱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殘體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菌絲在0—30℃均能生長,20℃最適,相對濕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對濕度100%只存活5天。廣東10—12月發生,為害較重。

疾病名稱

藥用菊花菌核病
藥用菊花菌核病藥用菊花菌核病

基本概況

初在莖中下部出現水漬狀病斑,後變為灰白色;潮濕條件下,病部軟腐,表生白色霉層,後期病莖皮層霉爛成絲裂狀,內生有鼠糞狀黑色菌核,有時莖表面也產生菌核。(圖中)

病因原理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稱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發病條件

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殘體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成熟後,遇空氣濕度變化即將囊中孢子射出,隨風傳播,侵染周圍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時直接產生菌絲。病株上的菌絲具較強的侵染力,成為再侵染源擴大傳播。菌絲迅速發展,致病部腐爛。當營養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時產生菌核,菌核不經休眠即萌發。該病在較冷涼潮濕條件下發生,適溫5—20℃,15℃最適。子囊孢子0一35℃均可萌發,以5—10℃最有利。菌絲在0—30℃均能生長,20℃最適。菌核形成的溫度與菌絲生長要求的溫度一致,菌核50℃經5分鐘致死。病菌對濕度要求嚴格,在潮濕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長期積水,1個月即死亡;在乾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發。菌核萌發要求高溫及冷涼的條件,萌發後子囊的發育需要連續10天有足夠的水分。相對濕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對濕度100%只存活5天。廣東10—12月發生,為害較重。

發病特點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殘體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成熟後,遇空氣濕度變化即將囊中孢子射出,隨風傳播,侵染周圍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時直接產生菌絲。病株上的菌絲具較強的侵染力,成為再侵染源擴大傳播。菌絲迅速發展,致病部腐爛。當營養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時產生菌核,菌核不經休眠即萌發。該病在較冷涼潮濕條件下發生,適溫5-20℃,15℃最適。子囊孢子0-35℃均可萌發,以5-10℃最有利。菌絲在0-30℃均能生長,20℃最適。菌核形成的溫度與菌絲生長要求的溫度一致,菌核50℃經5分鐘致死。病菌對濕度要求嚴格,在潮濕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長期積水,1個月即死亡;在乾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發。菌核萌發要求高溫及冷涼的條件,萌發後子囊的發育需要連續10天有足夠的水分。相對濕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對濕度100%只存活5天。廣東10-12月發生,為害較重。

症狀

主要發生在近土表的莖基,有時也發生在莖中部。初期病部變色,逐漸擴展成不規則的大病斑,水漬狀軟腐。環境濕度大時,有白色菌絲出現在病斑處。當病斑圍繞莖基一周時,葉枯萎、下垂,最後植株呈立枯狀。在莖桿內外均可見到黑色的鼠糞樣的菌核。當年發生在莖中時,病斑多出現在分枝處或葉柄基部,病斑呈暗褐色,病部以上的葉逐漸枯萎,也可向下方擴展,導致全株立枯。

病原及發病規律

[病原]為核盤菌屬的一種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核在病殘體和土中越冬,翌年環境條件適合時,借風雨傳播,以從傷口侵入為主。連作發病重。陰濕多雨季節發病亦重。前期作物為十字花科等蔬菜地時,發病重。

識別要點

菊花菌核病主要發生於莖部,侵染地際部莖稈,受害植株從下葉開始黃化,後變褐枯死,直到全株枯死;剖開枯死植株莖,可見白色菌絲體和黑色菌核;濕室栽培時病菌也可侵染葉片,葉片病斑上可見白色菌絲。

農業防治

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透氣;科學配方施肥,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適時灌溉,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深翻土地,清除田間病殘組織。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開始噴灑40%多·硫懸浮劑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選擇通風透光良好的地段種植。植株間不宜過密。及時清除病殘體。與禾本科作物輪作。 2、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苯來特1000倍液噴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