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

簡介

藥用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原抗生素菌種保藏中心)是國家微生物資源平台(2011年11月已通過了科技部財政部認定)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心始建於1958年,是1979年7月在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下設立的七個國家級的菌種保藏管理中心之一,多年來,一直承擔著全國抗生素菌種的收集、鑑定、保存和供應等任務。
1999年科技部設立科技基礎工作專項基金對我國農、林、醫、藥微生物資源保藏中心給予支持,使瀕於解散的藥用微生物資源保藏工作得以走上正規。機構調整後將原抗生素菌種保藏中心更名為藥用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CenterforCultureCollectionofPharmaceuticalMicroorganisms,CPCC)。中心先後承擔了科技部1999年度、2001年度、2002年度的國家科技基礎工作專項基金項目,2003年度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工作重點項目以及2005年-2008年的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台項目的任務。
中心以資源共享為核心,開展藥用微生物資源的標準化整理、數位化表達和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不斷擴增庫存菌株的數量和種類;完善資料庫,提升菌種資源的信息化、數位化管理水平;通過中國科技資源共享網和台和藥用微生物菌種資源管理網路系統,實現藥用微生物信息資源社會共享並促進菌種資源共享,為我國醫藥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高效服務。
至2010年底,中心所保藏的各類微生物菌種數已達35000餘株。資源來源豐富多樣,包括植物根際微生物、嗜鹽微生物、嗜鹼微生物、藥用植物內生菌、海洋微生物等。收藏菌種以放線菌為特色,生物活性多樣,包括抗病毒、抗耐藥菌、抗結核、抗腫瘤、受體拮抗劑和酶抑制劑等。目前庫存十三萬餘份,包括232個屬639個種,其中放線菌101個屬,497個種;細菌48屬,69個種;真菌83個屬,73個種;酵母菌6個屬,6個種以及部分基因工程菌。主要包括以下四類:第一類是已知微生物藥物產生菌,如:青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新黴素,頭孢菌素,大觀黴素,多粘菌素,灰黃黴素,麥迪黴素,去甲萬古黴素,環孢菌素等;第二類是歷年篩選過程中獲得的各類生物活性物質產生菌,其中包括候選藥物產生菌和擁有專利權的新化合物產生菌;如力達黴素,雲南黴素,博安黴素,山東黴素,Sansanmycin,3277-1,2,3等。第三類是生物活性檢定菌株和從國外菌種保藏機構引進的模式菌株;第四類是新藥篩選菌株。
目前,藥用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擁有較完善的實驗設施、先進的儀器設備。在放線菌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已建立了放線菌(包括極端環境放線菌、藥用植物內生放線菌)分離方法、部分放線菌類群的快速識別體系、放線菌現代分類程式,也已建立了多個抗細菌藥物篩選的方法和模型,微生物代謝產物化學研究的技術平台也已初步建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