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業論

藝術創業論

藝術創業論是中信出版社的書。這本書概括了藝術創業到藝術價值的一本書。

基本信息

藝術創業論(為什麼我的一幅畫能賣16億?)

基本信息

書名:藝術創業論
定價:38元
頁數:210頁
書號:ISBN 978-7-5086-1829-6
作者:[日]村上隆,[台灣]江明玉
出版時間:2011年4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編輯推薦

★最受矚目的日本鬼才藝術家村上隆首次公開藝術創業的秘訣。
★藝術是種賺錢的手段?村上隆顛覆你對藝術的刻板印象!《藝術創業論》為藝術界再掀狂潮!
★村上隆與Louis Vuitton的合作,創造了藝術與商業跨界合作的成功典範!他逆傳統觀念而成功,將得到廣泛關注。
★村上隆以過來人的身份,詳述了他在歐美藝術世界成功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村上隆的經營哲學。
★有村上隆對日本歐美文化的個性觀察,也述及和知名人物的交往。
★索卡藝術中心董事長蕭富元、中國當代著名油畫家劉小東、中國著名策展人馮博一強力推薦!

作者簡介

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備受矚目的日本當代藝術家。1962年生於東京。
自2000年開始,村上隆花了6年的時間,以“超扁平風格”在世界藝術界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他的作品已經在全世界3個國家4處展覽館進行了名為“©MURAKAMI”大規模巡迴展覽,包括2007年洛杉磯當代美術館、2008年4月布魯克林美術館、2008年10月法蘭克福MMK和2009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此外,他還於2010年9月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辦了個展。
村上隆與路易威登的合作,為傳統品牌增添了多彩、時尚的元素。
作為一個藝術家,村上隆不斷挑戰西方與日本、過去與現在、藝術與商業之間的界限,他的成功讓世界為之震驚。
2008年,他入選美國時代周刊“全球最有影響力100人”。

內容簡介

為什麼一個日本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能夠賣出16億日元?(村上隆先生的作品《我的孤獨牛仔》,於2008年5月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16億日元賣出。)
亞洲藝術家如何才能創作出世界流行的藝術作品?
最具爭議的日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首次公開他藝術經營的真言《藝術創業論》,就在藝術界掀起漣漪,在日本和中國台灣都意外成為暢銷書。
在書里,村上隆絲毫不諱言藝術是一種賺錢的手段,為了實現他理想中的“藝術創業”,他認為藝術不但要投入金錢,也要擁有國際視野及宣傳戰略。如果不能建立以世界主流藝術為目標的戰略,不明白藝術行業的運作邏輯,藝術家就無法生存。藝術家如何創造自己的品牌形象?自己的藝術品如何推廣到全世界?運作過程中的秘訣是什麼?
在本書中,村上隆以過來人的姿態,詳論他在紐約藝術圈成功的過程,告訴你藝術與商業之間的邏輯和秘密。

目錄

中文版序
推薦序
第一章 以藝術創業
藝術需要世界水準的行銷策略
為什麼我的畫能賣一億
媒體炒作提高藝術作品的價值
藝術是發揮想像力的生意
藝術的顧客是極奢華的有錢人
應該讓業界幫助自己施壓
不知業界構造無法存活
經濟無法自立,就會變成一顆棋子
不能拿沒錢當藉口
第二章 藝術需要有開國精神
發想比技術更值得投注心力
不受國際肯定的作品,就沒有意義
將個人經歷品牌化的方法
要產生價值,註解比才能重要
以集團從事藝術創作
凡人比天才更容易生存
應該理解世界標準的脈絡
藝術家必須在本地決定勝負
正統是什麼?
第三章 創造藝術價值的訓練
像瘟神般的“六千八百萬日元”
越是不受好評的作品越可能爆紅
向世界提出獨一無二的自我核心價值
發現超越自我滿足的價值
向世界提案的秘訣
學習歷史,就能做出自由的作品
打開歷史的抽屜,可以看到未來
從歷史發現自己獨有寶物的方法
事前的翰鏇是展覽會成功的關鍵
由自己建立權威
第四章 將才能誘發到極限的方法
作品是否能夠留存歷史
熬夜通宵不算是努力
藝術家的成長,憤怒不可或缺
新鮮的題材最美味
能否跨越挫折是分岐點
如何製造“看見希望之光”
惡劣的環境最適合誕生藝術
埋首成為作品奴隸的境界
評價有好有壞的概念將會開拓未來
後記
作者簡介

媒體及專家評論

我對村上隆的作品十分著迷,除了他異想天開的創意和不受拘束的用色,我也喜歡他的作品隱藏在歡樂背後的悲傷。——LV創意總監馬克·雅各布(Marc Jacobs)
村上隆自己創造了自己,有如安迪·沃霍爾,創造了一代人的話題。——索卡藝術中心董事長蕭富元
這是一本不得不讀的書,尤其是我們學藝以及從藝的東方人。——中國當代著名油畫家劉小東
日本當代時尚與藝術鬼才村上隆的“藝術創業故事”,實際上是反映了視覺藝術與商業文化之間的關係問題。他通過藝術設計與國際知名品牌公司Louis Vuitton的“共謀”,創造了藝術與商業跨界合作的成功典範。——中國著名策展人馮博一

文摘

為什麼我的畫能賣一億?
藝術是藉由與社會接觸而成立的,光藝術作品本身是沒有辦法自立的,沒有觀賞者就無法成立;當然,作品銷售也是要有顧客才會成立。不管在什麼樣的領域,這都是理所當然的銷售鐵則,到了藝術的世界卻想要無視它的存在,哪有這么容易的事情。
我總是在做一些毫無根據的提案,恐怕就是因為毫無根據,所以才能跟社會有所接觸,就像是“日本的藝術來自漫畫御宅族”或“時尚與藝術的結合”或“藝術可以用單純的規則來解釋”等。
“沒這回事吧!”
做這種露骨的事情,然後被周邊的人討厭,作為這個被厭惡的元兇,我很清楚毫無根據這種事情是先說先贏。
毫無根據的東西,有一種吸引客戶的氛圍;如果氣氛不夠熱烈,是不會有客戶的,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村上先生啊,看你好像混得不錯,但不是有錢才是藝術啊!”
“喂!村上,你別仿效人家抽象表現主義啊!透納①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繪畫大師。的祖國英國怎么可能那么膚淺,你多學點再來吧!”透納的國家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也是北齋②葛飾北齋(1760—1849):日本著名畫家,浮世繪版畫的代表人物。的國家啊!
太過珍惜既存的東西,或光是做太多高尚的東西,當然沒有辦法突出;如果去模仿既存的流派,就會被埋沒在其中。跟保守主流的西歐繪畫宗派相比,我就好像是創立了新興宗教一樣,不管是被打擊還是引人矚目都是理所當然的。
“村上,你聽好,我跟你說,我要跟你絕交了。就算瞧不起繪畫也不要太過分,只是把卡通造型人物畫得大大的,就說是繪畫,該說這是太隨便,還是太瞧不起藝術了?我想我跟你說什麼,你都不會懂吧!所以就絕交吧!”
沒辦法,就是因為我做的事情實在太沒有道理,所以才會在展覽會場被別人說要跟我絕交。
二○○六年五月,我的作品在拍賣會上,喊出了一億日元的價格。自從二○○三年有一幅作品被以六千八百萬日元交易以來,我的作品就被形容是“日本人單件藝術作品的史上最高價”。這樣的價格有其理由,也有其背景因素,對我來說,我不覺得是“非常高的金額”。
因為美術作品的製作成本是很高的,要創作出新的東西或新的概念,需要投入很多的金錢跟時間。如果沒有金錢或時間,就無法“每天研究如何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生意手段、經營手段,是無法持續藝術製作的。
我的作品可以說就是這種傾向之一,如果問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覺得那是因為“作品的價值,已經不再靠東西本身來決定”。
不管是價值或評價,只要創作作品的人跟觀看的人“內心的頻率”交易成立的話,就會往上提升。
要理解一件作品一億日元的價格,必須先知道歐美跟日本藝術的差距。
在歐美,大家對於藝術不會追求像日本那種“顏色很漂亮”之類曖昧的感動。
對藝術最基本的態度是享受其中知性的“設計”或“遊戲”。在歐美製作藝術作品有一個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通過作品,創造出世界藝術史上的脈絡”。我的作品被訂下高價,證明了我長久以來在美術史上所建立的脈絡已經滲透歐美了。
為什麼杜尚(Marcel Duchamp)③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達達主義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在馬桶上籤名就會變成作品?
現成的馬桶形狀都一樣,從中產生的價值是什麼?就是“觀念”或“概念”。這才是價值的根源、品牌的本質,也是藝術作品能夠受到肯定的理由。我再重複一次,被肯定的是觀念或概念的部分。
在西方的藝術世界,能被認可具有真正價值的,既不是好素材,也不是多大的努力。大部分的人都是用喜好來看藝術作品,這是危險的態度。如果要用主觀來判斷,眼前所有作品的真正價值就等於是零了。
光是主觀,會變成只去評價易懂的東西。因為那會變成是根據時代氛圍、傳言等不確定的事物,在浮動的狀態下所做出來的判斷。這與客觀創造歷史的歐美脈絡是遠離的;創作者不知道歐美的美術歷史或者脈絡,就好比看運動比賽的觀眾卻不知道比賽的規則,然後覺得無聊是一樣的意思。
“了解藝術的我,很知性吧!”
“花了幾十萬美元買了這個作品的我,是個有趣的傢伙吧?”
在西方的美術世界里,藝術是無法與這種社交界特有的炫耀或競爭的氣氛切割的。如果不學習這樣的背景,我覺得一般人沒有辦法看到藝術作品真正的價值。沒錯,不過就是有錢人的無聊遊戲,但如果你對這種事情嗤之以鼻的話,那就請不要對於國際的評價標準有任何意見。
譬如說,開出六千八百萬日元的價格買我的作品的買主,是一對快八十歲,已經賣掉公司而隱居的老夫妻。
同一件作品之前的擁有者是年輕的IT企業總裁,他很開心地跟我說:“因為賣掉了你的作品,我可以買上百件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了!”
在美國的富裕階層里,會因為購買高評價的藝術作品,在社會上獲得尊敬,並被認為是“成功者”。這些人,就是生意的對象。
當然有獎勵富裕階層人士購買藝術作品的制度跟法律。在美國,事業成功的人,都會認為有義務要貢獻社會;像這樣的成功者,在考慮回饋社會時,選擇的項目之一,就包含了援助美術館,也就是購買藝術作品,然後捐贈給美術館。
為了避免將品位糟糕的東西硬塞給美術館,美術館的策展人,也會在收藏家購買作品之前給一些建議。
收藏家買了好東西,除了可以展現自我品位,“捐贈的作品金額,也會成為免扣稅的對象”,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歐美的藝術環境與日本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日本,會被當成固定資產征扣稅金的藝術品(所以大家都偷偷地擁有藝術品),在美國變成了免扣稅的對象,因此藝術作品買賣變得很興盛也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富裕階層要購買有價值的安全牌作品,所以也有專門評估的藝術顧問評斷“這個作品是否有價值”,同時顧問也在買賣的現場,創造著“作品的故事”。
對收藏家而言,越讓他們煩惱的東西他們就越想要。
收藏家就像是在下注買賣,所以商品必須要有故事,讓他們覺得值得用金錢去下賭注;拍賣公司則是跟想要購買的買主進行一場又一場仔細的午餐會議。
“能夠獲取那個美麗日本女子芳心的到底會是誰?”
用購買慾、征服欲、勝利慾等刺激欲望的語言炒熱市場的,就是這些藝術拍賣相關人士的工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