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縣玉山中學

藍田縣玉山中學

藍田縣玉山中學創辦於1956年,從許廟國小附設的國中教學班、第三初級中學發展到現在全校師生共2000多人,32個教學班.

基本信息

辦學成就

玉山中學連續五年高考錄取比率獲全縣第二,其中應屆生連續兩年獲全縣第一。2006年一、二本上線23人,三本上線194人,專科上線427人。按照高中標準化建設要求,學校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樓房化校舍、高標準綜合實驗樓、現代化餐廳、超市的建設,大大地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加強了校園文化建設,達到了環境育人的目的,為玉山中學晉升市重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不斷總結五十年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將繼續堅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辦學理念,按照“激活一個人字,做到一個勤字,注意一個實字,把握一個嚴字,發揚一個拼字”的教學工作五字方針,時刻牢記“篤學敬業,拼搏奮進”的校訓,努力將玉山中學辦成全縣一流名校。 玉山中學50年的歷史,承載了玉山中學50年風雨歷程,記錄了玉中人50載勤奮耕耘之路,蘊含了玉中學子對母校的留戀和不捨,更寄託了對玉山中學美好未來的祝願!

領導班子

校長:陳群亞

副校長:廖宏遠

副校長:邵立波

玉山中學 玉山中學

藍田縣玉山中學 《校 史》

一九五六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肅反”和“反右”運動順利進行,隨著朝鮮半島戰事的結束,新中國迎來了建國以來第一個短暫的和平發展時期。國家一方面帶領人民醫治多年戰爭留下的嚴重創傷,另一方面積極進行基礎建設,第一個五年計畫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提高納入了議事日程。

玉山區下轄玉山、馬樓、九間房、灞源、張家坪、厚鎮、金山七個鄉,人口接近十萬,僅玉山鄉所屬的三十多個農業初、高級合作社,遍布於周圍幾十個自然村落,這么廣大的區域只有許廟、白玉兩個完全國小。而建國之初進入國小一年級讀書的學生,已經修完國小階段的全部學業,這批學生面臨兩種選擇:要么到藍田縣城進入初級中學繼續就讀,要么放棄接受學校教育,走向社會。

為適應新的教育形勢的發展,經藍田縣人民政府批准,政府決定在縣城以東籌建一所初級中學。許廟地區人口相對集中又是玉山鄉政府所在地,因此成為首選。受各方麵條件的限制,只能在許廟國小內暫設國中班以解燃眉之急。1956年7月初級中學的籌劃和準備工作緊鑼密鼓進行,以保證新學年新生正常入學。第一任校長是張景軒,應當說是負責人比較合適。當時的師資力量是從現有的完全國小抽調,由幾名頗負聲望的老師擔任,新國中課程的開設卻比較齊全,漢語、文學、幾何、代數、物理、化學、植物和體音美,幾乎都已開課。

1957年眨眼工夫接踵而至,新年伊始新校址選在曲子村以南藍田至許廟的沙石公路以南的地方。據一些老年人回憶說此地有一座龍王廟,周圍是野草叢生的亂墳地,應當是曲子村李姓人家的祖墳。建國之初許多學校一般建在舊的寺廟內,原因就是寺廟有現成的建築可以利用,再加上屬於公共場所,空間也相對寬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新中國破除封建迷信,舊的寺廟成為封建的遺物而被廢除,但房舍、樹木均與校園有緣,所謂寺院學堂相類也。既然是龍王廟,自然供奉的是龍王,當地百姓藉以降災祈福的場所。許廟附近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清峪河常常水患連連。此種說法大概是有理有據的。

因藍田縣城區已有兩所中學,故校名定為藍田縣第三初級中學,簡稱“三中”(因學校地處玉山地區,常常有人口頭叫“山中”)。原來附設在許廟國小的國中班一班人馬遷入新址。秋季,在新校址已經建成的兩棟教室正式招收新生。

此時校長是張允吉。

自古有“衙門和學堂正門向南開”的講究,所以新建的“三中”學校是坐北面南,大門也朝南開。

經過兩三年緊張的建設新校初具規模,房屋全部青磚藍瓦白牆,煞為肅穆壯觀。學校布局規整,(參照附圖)。

最南端是大操場,其次是大門。進入大門,左右兩側各有四間房拱衛大門,這八間房應當是門房兼傳達室。再入其里,校內主要通道逞“口”字形,“口”字形以外的右側(東邊)依次是學生灶和教工灶區,男生宿舍區的兩排房屋,教學區的三棟教室,最北邊是廁所。“口”字形外左側(西邊)依次是女生宿舍區的兩排房屋,校園地,教工辦公和宿舍區的三排房屋,再北邊是一溜十間的大會堂,最後是開水灶。“口”字形內由南向北依次是小操場、舞台、五開間的學校領導居住區(中樞神經區)。這一年,學校黨支部成立,首任支部書記為李夢龍。

當時的“三中”在東川鄉下人的眼中無異於天堂之所,不少民眾把子女能在天堂之所讀書視為光宗耀祖的奢望。

新校的落成契合了全國大躍進的形勢。國家經濟的突飛猛進必然影響教育事業的躍進。建校期間,上自學校領導,下至教員、工人和學生齊心協力共建校園,大家常常參加義務勞動,節約每一個銅板為了校園早日建成。其時,人們以苦為樂講付出比貢獻,把“啃乾饃喝開水”視為樂趣,把建設新校園建設美好明天當做美好理想。學校領導是建國初期那一批吃得大苦,耐得大勞的人擔任。他們從戰爭的硝煙中走來,目睹也親歷了那種摧枯拉朽、轟轟烈烈的建設新中國的大潮,他們是這所學校真正的奠基人。此時的校長是李夢龍。這個離開玉山中學近半個世紀的人,至今仍留在玉山地區老年人的記憶中。

從此,東川地區有了新中國建立以來第一批國中生;亦從此,大量的國中生源源不斷的走向社會為社會的各個經絡輸送了有知識有思想的人才。現在這批學生任部長任縣長任廳長任局長的人是難以統計清楚的。

大躍進時期,也是中蘇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的“蜜月”期。有一首《中蘇友誼歌》在當時的中學生中耳熟能詳“史達林——毛澤東,莫斯科——北京……兩大民族的團結,給世界帶來永久的和平……”。我國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思想基本照搬了蘇聯老大哥的模式,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贊科夫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深深影響了我國的教育。這幾年國中學制是三年,國中一律開設俄語課。

由於中蘇關係的破裂,加上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國家陷入經濟困難時期,全國普遍實行定量供應制度。教職工每月口糧30斤,由於體育老師活動量大,口糧定為33斤。多數老師吃不飽,只好以瓜菜和薯類彌補不足。有些教師課餘窩在房子裡睡大覺以“節能減耗”從而保證上課時有足夠的精力。也偶見教師偷偷摸摸去校外摸別人的瓜菜以充飢的現象,一旦被人發現就是上綱上線的大問題。當時社會上正是講政治講路線的時期,沒有人敢碰政治的高壓線,再加上學校的管理很嚴格,大家都是謹小慎微行事,沒有出現大的事故。學生的生活更苦,周日下午帶足乾糧和酸菜鹹菜,中午十二點喝一頓玉米糝糊糊都已經是很不錯的了。那年月,紅薯成了上好的食品,以五斤紅薯折合一斤口糧計算,用這樣的方法度過饑荒。

儘管生活很困難,但是,人的精神世界很充實。教師們堅守崗位敬業愛教,學生也一心苦學,夢想摔掉泥碗碗端上鐵飯碗,成為國家正式人員或考入高一級學校。學校的條件很差,冬天,教室的窗戶糊上白紙以遮擋寒風。學生穿著單鞋聽課,教師又不許學生上課跺腳。學生實在熬不住有人跺腳,教書只好暫停講課,讓學生集體跺腳。學生手凍腫腳凍瘡的現象司空見慣。不過,作業都按時上交,老師是白天上課,自習隨同下班,利用晚上備課、批閱作業。

有幸考入縣上高級中學的學生讓人刮目相看,也會被四鄉八鄰廣為傳頌。即使考不上高中的學生,回鄉務農,也常常被周圍民眾視為喝了墨水的讀書人,或是知識分子而敬若上賓,在缺少文化的農村是稀缺之物,很快就會找到一份省力氣的活,比如會計、出納或記工員什麼的。此時玉山中學的校長几乎是一年一換,先是張均麒(1960至1961年在任),接著是張宏勛(1961至962年在任),下來是張金水(1963至1968年在任)。

三年困難時期一過,出現了幾年的平穩發展時期,適宜發展各項事業,教育也不例外。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有計畫的招生,激發了中學教育的良性發展,學校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和回響“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偉大號召,呈現出生龍活虎的勃勃生機。校長張金水,教育主任方懷信緊密配合踏實務實,領導班子堅強有力,玉山中學的教育教學秩序井然,緊張而有序。這幾年學校凝聚了一些有實力的教師,教育質量有大的提高,縣上的兩所中學聲譽下降,事實上“三中”成為縣內的一所重點中學。

也是在這一時期,學校順應時代變化(新修的107省道從學校北圍牆外通過)打開北門,原有的南門日漸冷落。

張金水的到來玉山中學的聲譽也接踵而至。張金水校長是帶著甩“黑鍋”的勁頭而來的。教師們有點怕他,學生更是對領導懼怕三分。張金水早起晚睡,校內四處走走,保證學校的各個部件正常運轉。他的勇於開拓和紮實務實影響了整個學校,這個出身於灞源深山又是一位書香門第的山裡人特有一股吃苦耐勞的蠻勁,他為東鄉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也贏得了鄉野百姓的一致好評。

時至1965年,國家的一些社會問題開始凸顯,而教育界則相對單純與外界隔絕,呈平穩之態。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迅速燃遍神州大地,在“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要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和《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的引發下,學校的正常秩序被打破,全國性的紅衛兵大串聯局面形成。身穿紅衛服,臂戴紅袖筒,手舉紅語錄的紅色海洋在神州大地涌動。玉山中學的教師再也無人上課,學生不再坐在教室里聽課。有不少教師被掛牌揪斗遊街示眾。張金水校長也失去了往日的精氣神,他因管理嚴格,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玉山中學走白專道路的黨內走資本主義的當權派,被打成右派,回家以砍柴為生。

學生們先是忙著開批鬥會,書寫和張貼大字報。學校房屋的牆壁成了“大字報”的海洋,連領導的房子門上也貼上了大字報。大會堂成了揪斗、批判“牛鬼蛇神”的主要場所。來自附近幾個公社的教育界的“牛鬼蛇神”在舞台上跳著“忠”字舞和進行早請示晚匯報,坐在下面的學生群情激昂,口號聲聲震耳欲聾。一位姓黨的老師“畏罪”(因為姓黨,常與人講黨說什麼,黨說什麼而被揪斗)自縊身亡。教育主任方懷信嚇得躲在床底下餓了一整天,害得紅衛兵小將們把井裡河裡找了個遍。接著是學生們熱衷於上北京接受檢閱,到韶山、延安、井岡山接受革命洗禮。他們胸前戴著毛主席紀念章,打著小紅旗,唱著毛主席語錄歌跋山涉水以“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勉勵自己走完新的萬里長征,吃的是不掏錢的飯,住的是不要錢的店,以後又演化成坐著汽車去串聯,把毛主席語錄製成卡片散發於沿途的民眾和小孩。

學校的大會堂對外開放,白天,窗戶一律掛上黑布簾,大門緊閉,連續放映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的盛況,在校的部分學生和校外民眾爭相觀看。不少人熱淚盈眶激動不已,而校園內卻是院落雜草叢生,房舍冷落蕭條。白天,附近的百姓趕著牛羊徑直從學校經過,附近的小孩提著草籠在學校割草。

此期間,學校所在的玉山公社為適應文革的需要,因了毛澤東有一句經典語錄“東風繼續壓倒西風”更名為東風公社,玉山中學也隨之而更名為東風中學。

連續兩年的大串聯造成經濟衰退,交通癱瘓,中央務實派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一方面號召工人農民“抓革命,促生產”,一方面號召學生回校複課鬧革命。於是,學生紛紛回校,不過教師已成驚弓之鳥,無人安心教書。早上四節課還能維持,下午的時間學生開辯論會,或者學校組織學生到附近鄉村給民眾宣讀中央全會公報、檔案、重要社論,張貼標語或幫助民眾秋收——把黃豆、挖玉米桿等。

在城市,工宣隊進駐學校,在農村,貧宣隊(貧下中農的代表)進駐學校,打破了“資產階級統治學校”的局面。玉山中學貧宣隊的代表是程德功,講話時,時有露洞出現,惹得師生哄堂大笑。學校動輒開大會,會前各班進行拉歌比賽;會上,師生共同聲討右派罪行或批判封資修。工宣隊、貧宣隊進駐學校這在教育史上開了外行領導內行的先例。

這幾年,畢業生在文化課學習上出現嚴重缺失,給國家造成“知識斷裂層”,不過他們長於宣講政策,口才出眾,不少人藉機成就了一手好寫的功夫。由於高校也受衝擊不再招生,所以畢業生一個不落地回到農村。

1969、1970兩年,東風中學成為東風公社屬下的一所國中,為回響“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政策,初級中學學制改為兩年,學校恢復考試制度,但試題非常簡單,應試學生十有八九被錄取。國中擴大招生,同級有400多名學生,學校出現生機,但學生的水平已遠非文革以前。

學校開設語文、政治、數學、物理、化學、停設外語課而改開農業課,課本內容明顯帶有政治色彩,課本前印有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的像片,語文課本上中央領導同志的講話稿占去三分之一的篇幅,其它課本里不少地方用黑體字標出毛主席語錄,老師上課前先讀一段毛主席語錄,然後再開始講課。當時楊異星任校長,楊志端任教育主任。

楊異星,這個身材低矮卻很敦實的人,習慣穿一身發舊的紅衛服,講話語速不快,經常對全體師生進行訓導。楊志端年輕而精力充沛,時不時地因學生違反紀律而發點小脾氣。當時的領導層雖然人數不多,辦事效率卻相當高。

在此期間,學校貫徹“學生以學為主,也要學工、學農、學軍”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學校在上陳村的膀子嶺上和窯灣村後嶺上開荒地五十多畝。課餘,師生擔著糞擔,在校辦農場地里種上玉米。並且利用農場地里所得的糧食改善生活和圈養豬。隔三差五,師生灶的飯菜里有了葷腥和肉絲。師生享受著自己勞動的快樂,也吃得香甜有味。學工的結果是在學校南操場盤小石灰窯,用石灰石燒制生石灰;用化學課上學到的知識,在老師的指點下成功的自製肥皂。雖然談不上規模,畢竟學生有了親自實踐的機會。

當時高校沒有恢復招生,再加上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學校內沒人敢抓質量,學生臨近畢業思想波動,損毀公物現象很嚴重。窗戶沒有玻璃,冬天來臨,釘上塑膠薄膜隔風禦寒。宿舍的窗戶糊上報紙,有的窗子掛上稻草帘子,冬天一到,雪花直往裡鑽,有的學生乾脆用被子蒙著頭睡覺,以避雪花和刺骨的北風。

不久,學校又把在校學生下到東風公社下轄的許廟和白玉兩所學校,恢復玉山中學的名稱,1970年秋招收第一批高中生,共招收兩個班100多名新生。從此,玉山中學結束初級中學的歷史,成為縣教育局直接管轄的一所高級中學。

1970年秋入學的新生以後叫做“老三屆”,是因為它把六六、六七、六八三屆國中畢業生合併招生的結果,這一屆學生,所招人數較少,年齡差別也較大,學生的整體水平較高,參加社會活動機會多。

范志玉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1971——1977年在任),袁方賢任教育主任。隨著招生工作轉入正軌,在校學生突破500名。1973年“9.13”事件發生,林彪叛逃事件秘而不宣。時隔數月,已經進入冬季,才自上而下,先黨內後黨外逐級傳達中央指示。晚上,在學校大會堂內傳達“絕密檔案”,范校長首次讀到“林彪反黨集團”“林賊”時驚慌失措。在那時,領導害怕犯錯誤不得不暫時休會,經過幾位領導緊急閱讀檔案,確定無誤後,然後原原本本宣讀檔案。學校當夜宣布:學生回到家不許向家人泄露黨的機密,學生應立即從教科書上撕掉林彪照片和有關林副主席的指示,並且立即燒掉。一時間各個教室紙灰滿天飛,直到深夜才告結束。

中蘇關係劍拔弩張,在“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和“備戰備荒為人民”方針指引下,學校早上上課,下午從第三節課開始師生分批次有組織的挖地道,以防止原子武器爆炸後強大的衝擊波極強的輻射。學校的地道呈不規則的正方形,有東西南北四個出入口。地道竣工後學校舉行了防空襲演練,大家鬧哄哄鑽入地道,沖淡了模擬戰時的緊張氣氛。

當時學校仿照解放軍野營訓練的形式訓練學生。師生打上背包,帶上碗筷,步行百餘里訓練吃苦耐勞精神。師生步行到灞源公社,住宿在灞源街,參觀北峪青崗坪的龍頭松樹和灞源烈士陵園。又一次野營拉練到西安市老牛坡上的張百萬地主莊園參觀,住宿在藍田縣曳湖中學內,目的在於接受階級鬥爭和路線教育。學校號召學生學習、革命兩不誤。學校一切工作緊張而有秩序,文藝匯演、田徑運動會如期召開。幾乎每年都有幾人次打破學校或藍田縣田徑紀錄,學校也一律予以重獎。所謂重獎,冠軍所獲的獎品不過是一身線衣之類的物品。在那個缺衣少穿的年代真讓許多學生眼饞而暗自加勁。學校開設俄語課以應對日漸緊張的中蘇關係,不過課文都是標語口號式的。如:毛主席萬歲!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等。

學校借早操後一段時間召集全體師生集中訓話。 范志玉校長講話帶著濃重的涇陽地方口音,語言不多但很管用。 袁方賢主任講話時常眨巴著眼睛,作風嚴謹而務實。

儘管當時的條件很差,玉山中學因地處玉山公社附近,又是藍田東川唯一的高級中學,學生晚自習時間已經用上了電燈,電源是從九間房公社的公王村的水力電站送過來的。不過常常停電,煤油罩子燈還得備用。遇到停電,兩個桌子的四名學生圍在一盞油燈下學習,小聲商討疑難問題。學校的師資很好,一些被打成右派的老師如藍田數學權威 熊運新,以後在渭南地區頗有名氣的 陶冠珍,語文名師高樹功、張文波,數學老師夏選平,英語老師 楊志新等,他們有著精深的專業知識,教學也非常認真。當時的“三好”學生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尖子生,全體學生普遍守紀懂禮吃苦。

“白卷先生張鐵生”事件和黃帥事件相繼出現,很快波及全國。這對教育的衝擊不亞於核子彈的爆炸。教師誰也不敢公開談質量,一談質量就與“白專”掛鈎。

這幾年東川地區拉上了高壓電,尋常百姓“點燈不用油”成為現實。學校也擺脫了用水力電照明的歷史。三間教室安裝上6個60瓦白熾燈,足以把夜晚照得如同白晝,學生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準確無誤的做幾何題。每逢師生集會,台上人講話用麥克風,會場周圍懸掛高音喇叭,頓時有了莊嚴的氣氛。藍田縣委書記姚世平,人稱鐵嗓子,在幾個公社民眾的集會上,宣講計畫生育和普及大寨縣精神,聲音震得人耳鼓發麻,會場就選在玉山中學小操場,就連公捕公判大會也看中了玉山中學的操場和舞台。不過,停電時有發生,學校自備發電機以供急需。

學校在小操場以南建起13間兩層共有8個教室的教學樓。說是樓房,由於技術的限制,採用傳統的屋頂結構。起吊樓板沒有升降設備和電葫蘆,硬是用車拉人掀把樓板送上去。新建的教學樓與原有的舊教室對比,已是鳥槍換炮了。別看現在看來低矮破舊已經停止使用的教學樓在當時等於“衛星上天”,遠近百姓興致勃勃的談“樓”色變。這給玉山中學帶來一個轉機。

由於高校沒有恢復招生,這幾年應屆高中畢業生一律走向農村這個“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接受農村這個大熔爐的鍛鍊。應該說這幾屆畢業生成為農村幹部的主力軍,不少精英分子在高校恢復招生制度後魚躍農(龍)門,現今成為有名望的學者、教授,不少人從政後當上局長、部長什麼的,經商的也不乏其人,有的已經成為有一定實力的私人企業家。

我國歷史上的1976年是個多事之秋。三個偉人的相繼逝世,全國人民為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擔憂,加上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粉碎四人幫、華國鋒主政中南海、鄧小平復出……政治的衝擊波也波及到一個普通農村中學。先是為偉人的辭世忙著開追悼會,師生悲痛的淚水還沒擦乾,接著又捲入中國政壇的漩渦之中,學校呈現“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亂象。

高中學生升學無望,學校也不敢大張旗鼓的談質量。張鐵生和黃帥的影響還沒有清除,電影《春苗》全國熱播,大學教授講馬尾巴的功能被影片的主人公恥笑,赤腳醫生背著藥箱為貧下中送醫送藥,讀書無用論又借風而起。不論學得好與壞都一律返回農村,能夠“農轉非”跳出“農門”的極個別人都是有背景的家庭。玉山中學的質量非但沒有提高反而有所下滑,這也足以透視全國教育形勢不容樂觀的現狀。

鄧小平的復出,結束了“文革”的亂局,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京召開,鄧小平提出“四個現代化”,首先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這無異於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各高校經歷了十年的混亂局面於秋季首次向社會招生,立即扭轉了中學教育徘徊迷茫的局面。玉山中學的學生(連同社會上的青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老師們一改“萬馬齊喑”的禁忌,也可以堂而皇之地把“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掛在嘴上。玉山中學出現了一種怪異的現象:到處都是複課的青年人,他們四處求學,八方買上海出版的複習資料。學校中央的小操場上,幾百學生夾雜著社會青年帶著板凳請有經驗的老師講課。物理老師剛剛收場,數學老師又登台亮相,輪流坐莊。場面雖然熱鬧非凡,效果卻並不怎樣出人意料,金榜題名的畢竟是少之又少,可畢竟讓適齡青年知道了知識可以救贖無知的靈魂,萬人同擠獨木橋現象固然可悲,但畢竟給一身泥腿子的農村孩子露出了一線生機。附近鄉村若有一人榜上有名,好似刮過一陣颱風,讓不少學生增添了上大學的勇氣,磨破鐵鞋,壓壞板凳盼望著“農轉非”的福星降臨。“交白卷”的時代終於成為歷史的陳跡了。此時王光前任校長,李穩泉任教育主任。

那幾年,上級衡量學校的唯一標準是考入高校的人數。玉山中學在恢復高考制度的最初三四年每屆都有數名學生高考題名,為學校爭了光,且光耀了祖宗。於是學校嘗到了甜頭,爭著招收補習生,靠補習生來支撐門面。有的學生連續補四年五年也不中,最後不得不含淚離開學校。

辦補習班在全縣形成一股風氣,縣城區的兩所高中因地利和師資的雄厚搶占先機,教育上“弱肉強食”的結果使得

學校有了危機感,不得不拚命地挖別人的牆角,爭搶好學生,提供政策的優惠。

接著是國家開始糾正辦補習班的風氣,縣城的學校不敢逆風而行,玉山中學因地處偏遠鄉村可以躲過檢查而地脈漸盛,一度出現教室不夠用的現象,三間教室坐不下滿噹噹的補習生。

黨支部書記王光前(1981至1985年任書記)和趙潤明校長抓住有利時機申請資金籌建教學北樓,並且加固已經使用了十年的教學南樓。教學北樓位置在學校大門東側臨近公路處。新建成的十間三層教學樓是最現代的標準化樓房,縣建築隊承建。深紅色的大樓沐浴金色的陽光,著實給玉山中學增添了一道風光。從此高一二年級學生在北樓上課,高三級學生和補習生在南樓上課,井水河水兩不犯,晚自習南北樓燈光交相輝映,學校氣氛靜謐而肅穆。北樓的燈光照得公路很亮,路人時不時駐足觀看教室里學生靜悄悄上自習的場面。

但是,順風順水的日月只有短暫的時期。縣城高中又辦起補習班,玉山中學的東風不再強勁,有七八年的時間保持高考“零”的記錄,這在領導層被視為最沒臉面的事情。儘管領導想盡辦法,老師們叫苦連天,學生苦讀,油熬盡板凳坐壞,黑鍋還得照樣背。

此期間,玉山中學充當了為高考培養後備生源的角色,這是極文明的說法。另一種說法雖然有點粗俗卻很深刻:把瘦豬追肥,一旦有點膘就湧入縣城。其實為人作嫁衣倒更合適一點。玉山中學的領導層也是幾經變動,趙潤明之後是康登坤(1986.8月至1987.8月任副校長,主持學校工作),康登坤之後是徐紅軍(1987.8月至1989年任校長),徐紅軍之後是陳洪仲(1989至1993年任校長)。領導的頻繁更迭對學校的發展不利。趙校長任職時做了幾件實實在在的事,加固南樓和新建北樓,對工作很認真很負責。徐校長平易近人為人樸實,說話幽默風趣,任職期間幹群關係比較融洽,經常見他手握兩個金屬活血球,這個同志房子走走,那個同志房子轉轉,把工作上的事言談之中就解決了。

陳校長作風樸素,不貪不沾嚴以律己身先士卒經濟上很清廉,為人光明磊落,是出了名的。每遇縣教育局檢查工作,陳校長就讓總務主任祝恩歧陪同。陳校長到縣局開會,沒有報銷過旅差費,吃飯時也是把一線老師讓在前面,他還說:你們辛苦,吃了飯還要準備上課,我有的是時間。”他對工作負責任的老師特別敬重,尤其是高三老師,他從未從高三老師那裡伸手取一分錢的好處。

教育主任王康煥配合陳校長主要精力用在教學上,經常和同志們一起研究教學工作,召開複課研討會,經常為老師的生活問題跑前跑後,倒更像一個後勤部長。複課會、茶話會常常少不了水果、白糖等物品,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他本人又很愛好體育活動,學校組織籃球比賽,王康煥老師親自出馬當裁判。每年秋季開學,九月五號前後學校必要召開開學典禮大會,而介紹領導班子,介紹新老師和獎勵先進教職工是重要議題。

由於領導層的頻繁更迭,這幾年學校工作是平穩時期。1993年王康煥開始任校長。王校長苦於玉山中學教學質量滯後的局面,在全體教職工會上宣布學校新的獎勵政策:應屆畢業生考上本科或大專,獎勵班主任100元,考上中專獎勵班主任80元,任課老師也予以適當獎勵。在幾位老師(程宏勛、廖宏遠、任超民、王堯天、貟益軒)齊心協力努力下,1994年秋竟有王可寧、翟密利等四名學生有三名考入本科院校,一名學生被中等專業學校錄取。王可寧同學以618分的高分被國家重點院校錄取(國家錄取線為615分),學校在大會上公開授獎,這項措施在當時稱得上是重獎改制之舉,經濟的刺激必然激勵了老師的積極性。

玉山中學終於甩掉了落後的帽子,貼紅榜公布學生的姓名,並向社會進行宣傳,在東川引起不小的轟動。學校來年招生比上一年增加100多名。此期間,教師手工刻蠟板,早起晚睡印試題,終於有了可喜的成績回饋,身處鄉村學校的孩子們苦讀三載,也有出頭之日了。

王校長為人處事溫和,時時以大局為重,對工作負責任,學校出的通知若出現語言不通或有錯別字,立即讓人糾正,但缺少了點銳意改革的勇氣,又害怕得罪人,小有收穫後,“功德圓滿”而轉入城關中學任書記。

王康換任校長期間,賀育才任黨支部書記,賀宏勛任教育主任。賀育才只抓黨建,開會時以學習宣讀檔案為主要職事為人很善良。賀宏勛任數學課是一把好手,為人精明,卻愛打自己的小算盤,喜歡撈點小的利益。

繼任的是王仲儒校長。王仲儒(1997至1999年任校長),這個久居縣中任副校長,一改久居人後而為正職,有點幹事業的雄心,也想有朝一日業績輝煌而晉升教育局副局長,他一到任,以他清晰的思維,旺盛的精力,對玉山中學存在的“大鍋飯”四平八穩的局面按捺不住了,他著手制定課時費發放制度,並且立即執行。多勞多得得到學校上層的認可,教師們不想多代課的情形得到扭轉。王仲儒同時針對班主任無人當的局面,提高班主任津貼,有助於班主任工作的推進,他親自製定升國旗儀程(這個儀程一直延續至今),與此同時,他大大提高教職工福利待遇。每逢過年過節,學校都對教職工有不同的節日禮品——偉志西服、煤氣灶、棉皮鞋、米麵油、現金……都讓周邊的中國小教師眼紅而心動,。學校的工作一度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局面,在校學生人數較前任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年年會考,語文、地理、政治幾科成績與縣城兩所高中不相上下,高考成績也有突出的變化,玉山中學由此而走向正規發展的起點。他在任期間,學校新建一座十間兩層白色教工樓(教師們習慣地叫它“白宮”)和兩棟分別為十間的磚木結構的教工宿舍,教師的住宿條件得到改善。王仲儒是以思維縝密反應敏銳立章建制而被人稱道的,但也開了領導幹部假公而索求利益的惡劣風氣,為學校的發展埋下可怕的種子。時任黨支部書記兼總務主任的張江瑜制約著王校長的亂支亂用,卻也得到一定的利益回報。隨著權力的集中(書記兼總務主任),張的膽子也越來越大,往往凌駕於校長之上。晚年的張嗜好打麻將,也因沉迷其中而突然身亡。

1998年,學校有教職工55人,開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15名,比前任應該是一個大的轉變。

王仲儒之後是王定安繼任校長。王定安(1999至2007年任校長),曾經是“老三屆”的高中生,也曾經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語文教師,寫得一手硬筆字,教書卻不怎么出色。他不滿足一輩子教書,想要在行政上混混,就走上了國中校長的位子。王仲儒任校長的時期,王定安又回到他的母校玉山中學任副校長,不過在王仲儒任職的幾年裡,也是平平談談,難得有顯山露水的機會。

1999年秋季,王定安職務變為正職,仿佛掙脫了束縛一般,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番,他一方面沿用前任的管理方法,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資金向一線教師傾斜,鼓勵教師出成績。學校頓時有了生機,正氣得到弘揚。很快學校的質量一年一個台階穩步提升。

2000年,人類跨入新世紀,國家出台新政策提倡素質教育,高校擴大招生,這對高中教育來說是一個絕好的發展機會。時任校長王定安認準機遇,下定決心,確定了“寧可負債也要改變面貌,最佳化教學環境以促教學質量的大幅提高”的思想,並在任上一抓六年。徹底拆除舊“廟宇”的土木結構的老校舍,採用“編、挪、倒、借”各種辦法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建起4層28間的教學樓、4層26間雙面學生公寓樓、5層13間雙面教工宿辦樓和5層13間雙面綜合實驗樓。四座高樓鱗次櫛比輝映成趣,玉山中學走出了一條正規發展的道路。他還援引社會人士投資興建了3層13間雙面的餐廳樓,校園實現樓房化。新校園建成,布局見附圖。

在此期間,學校的教育質量也突飛猛進。2003年藍田縣教研室的《玉山中學教學與管理調查報告》記載“自2001年至今的三年高考中,錄取人數逐年增多,上線率達到或超過85%,甚至接近90%,其中2001年錄取92人,錄取比率45.91%;2002年錄取127人,錄取比率50.20%;2003年錄取160多人。連續三年錄取比率位居全縣第2名,僅次於省級重點學校田家炳中學。”被藍田教育界公認為辦學奇蹟,縣教育局稱之為“玉山中學現象”而在全縣推廣。此後的三年高考,質量不斷攀升,辦學規模不斷擴大。2006年我們擁有教職工109人,開3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912名。教職工人數和在校學生數創我校辦學歷史的巔峰。

王定安是一個標準的急性子,他恨不得把一年的事一天做完。接著又著手硬化小操場,硬化校園道路。這兩項工作剛剛做好,又開始整修花園,購置花卉樹木。至此,學校的配套設施全部到位。

2005年,玉山中學打開校門與外界橫向聯合,美國晨星基金會的數十名人員來到學校,不少藍眼睛黃頭髮的外教人員走進教室與本校師生面對面交流,並且同台演出文藝節目。“中西合璧”在玉山中學是開天闢地的新鮮事。

2005年3月,為了緩解基建缺口,玉山中學提出把剛剛建成投入使用的公寓樓以轉讓經營權的形式援引社會投資新開工的綜合實驗樓建設,獲得縣教育局批准;隨後以議標的形式,被侯紅安、張新奇二人中標,向學校提供200萬元資金,學校用公寓收費回付,七年半中標人收入350萬元。

2006年11月,學校隆重舉行“建校50周年慶典”。縣屬各學校,縣局領導,玉山地區名流、玉山中學的老校友蒞臨盛典,看到如此巨大變化無不暗暗誇讚王定安的魄力和膽識。

2006年12月,經西安市人民政府組織驗收,成為西安市標準化高級中學。

王定安任期內一年一度的文藝匯演已成定規,節目異彩紛呈,且師生同台演出,顯示老師的風采,又給學生帶了一個好頭。教師的福利並不因為建校而有所變化,為了讓老師的著裝一致規範,學校定製統一的西服和領帶,提升了老師的形象。高三級的老師每年利用暑假出去旅遊也是定規,只要老師出成績,學校很少計較經濟得失。華南五市,香港、深圳、珠海、廣州、雲南、韓國游,確實讓老師利用假期放鬆放鬆。

王定安生在農村,實幹精神強,也比較耿直,也不怕得罪人,他一直是人在學校身在學校,他本人又特別的勤快,經常見他起得很早,手握掃把打掃庭院、廁所衛生的身影。冬天,也可以看到他掃雪的影子,在他的無聲垂範下,校園內很少看到紙屑果皮之類的垃圾。

王校長把玉山中學帶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但同時由於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學校負債800多萬,雖然按期完成了創建市標的任務學費卻並未如期增加,對後來學校的發展也有一定的負面作用。王定安在任的最後兩年,滋生了驕傲固執的情緒。

王定安在任的前幾年期間,張江瑜任支部書記,方昌民任副校長,李增國任教育主任,廖宏遠任政教主任。以後領導層又有變動。姜選奎(主持工作)、李朝陽任支部副書記,方昌民、李增國、廖宏遠、張永強任副校長,段一剛任教育主任,林黎明任政教主任。領導班子實現年輕化,大家齊心協力搞工作,玉山中學得以在全縣農村高中獨樹一幟。姜選奎幹了具體工作,每遇黨的生日組織黨員學習的知識,有計畫的納新,還組織黨員到葛牌紅色老區參觀,了解老一輩革命鬥爭史。方昌民和張永強一個主抓教學,一個主抓學校政教工作,成為王校長的左右手;李增國年輕而有闖勁,雖然有時方法有點過頭,但畢竟全力以赴投入到教學管理之中,李校長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玉山中學的質量有他一定的功績;廖宏遠是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他心直口快,脾氣有點暴躁。

2007年9月,現任校長陳群亞帶著全新的辦學理念,領導玉山中學走上了全新發展的征程,公開表明治校方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面深入推進“制度化、數位化、人本化”管理模式。新的一屆學校領導集體繼承玉中人優良傳統,

進一步深化特色辦學理念。從而使學校又一次煥發出蓬勃向上的生機。

2008年3月17日,省級報紙《各界導報》全文刊發了校長陳群雅先生的文章《迎風展雙翼天高任鳥飛》,詳細推介“素質教育梯次發展管理評價”引領下的玉山中學。

本屆領導集體停止了一切校園基建,全力化解因債務引發的校內外不利因素,用制度管人,用榜樣帶人,用感情留人,用結果服人。構建了一團和氣,強調安全,維持穩定的管理機制。

當前,玉山中學師生上下一心,正在全力創建陝西省標準化高級中學。這是學校大發展的又一個難得良機,創標成功,管理和辦學實力將實現大跨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