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蒂亞吉特·雷伊

薩蒂亞吉特·雷伊

薩蒂亞吉特·雷伊(Satyajit Ray,1921年5月2日—1992年4月23日),印度導演、劇作家、作曲家,印度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印度新電影運動的創始人,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十一位導演之一。 曾在大學學習科學、經濟和藝術史。1940年入泰戈爾創辦的國際大學學習。曾在廣告公司任畫師,並嘗試電影劇本的創作。1947年發起成立加爾各答“新電影”協會。1956年開始拍攝阿普三部曲(《道路之歌》、《不可征服的人》、《阿普的世界》),表現了印度農村的真實情景;70年代拍攝孟加拉三部曲(《森林中的日日夜夜》、《仇敵》、《不負責任的夥伴》)、其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在坎城、威尼斯、柏林、莫斯科等電影節多次獲獎。1992年獲得好萊塢終身成就獎。他使印度電影從此擺脫了只有歌舞片為世人所知的狀況,讓印度情節故事片也開始在世界獲得矚目。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薩蒂亞吉特·雷伊 薩蒂亞吉特·雷伊

薩蒂亞吉特·雷伊(Satyajit Ray)(1921年5月2日-1992年4月23日),印度導演、劇作家、作曲家。印度新電影運動的創始人。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十一位導演之一。

1921年5月2日生於加爾各答一個藝術世家。其父為孟加拉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作家。他最初對物理學和經濟學感興趣,19歲獲得名譽經濟學士學位。雷伊對電影與音樂的興趣始於少年時代,他經常閱讀好萊塢的電影雜誌和英國電影雜誌《視與聽》(Sight & Sound)。

1940年—1942年,雷伊對繪畫產生興趣,立志做一名插圖畫家。他在泰戈爾主持的森林大學研究美術。不久後,他到倫敦廣告公司的加爾各答分公司美術部工作,創造了揉和現代西歐和印度傳統的廣告樣式,開拓了新作風。

1947年他與人一起創立了印度第一個電影協會。發現許多當代傑出的美國導演,包括他最喜歡的約翰·福特。

1950年雷伊在英國看了德西卡導演的《偷腳踏車的人》對電影有了新認識。

1951年,法國導演讓·雷諾瓦來到加爾各答,為新片《大河》找尋外景。雷諾瓦抵埠後,素昧平生的雷伊直接去到他下榻的酒店相見。很快,他就伴隨著這位法國人在加爾各答的郊區尋找外景。當雷諾瓦問雷伊是否想過投身電影時,雷伊向他講述了《道路之歌》的大綱。

薩蒂亞吉特·雷伊 薩蒂亞吉特·雷伊

1955年,雷伊拍攝了影片《道路之歌》(1956年獲坎城國際電影節獎)。這部影片是根據達拉巽格爾·邦多帕代的兩部曲的第一部小說改編而成的。一年後他又將小說的第二部拍成兩部影片《不可征服的人》(1956)和《米爾·阿布》(1959)。在這兩部影片中雷伊分析了20世紀上半期孟加拉鄉村里古老的宗法制度衰亡的過程。他在拍片時啟用了一些業餘演員,採用外景拍攝和平穩舒緩的節奏。

1957年執導了充滿幻想情節的喜劇片《占金石》。

1958年拍攝了悲劇片《音樂沙龍》。表現70年代加爾各答政治形勢的政治三部曲《森林中的日日夜夜》(1970)、《仇敵》(1970)、《不負責任的伴侶》(1971)表現了他對印度社會的看法。

他的作品還有:《女神》(1960)、《三個女兒》(1961)、《恰魯洛塔》(1964,1965年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獎)、《旅行》(1962)、《干城章嘉峰》(1962)、《大都市》(1963,1964年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獎)、《懦夫與怪人》(1965)、《演員》(1966)、《反對者》(1970)、《股份有限公司》(1971)、《中間人》(1975,1976年獲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獎)、《和平與家園》(1983)。他的許多影片獲印度國家獎。

1966年他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獎,1979年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紀念獎,1982年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為了表彰他對世界電影藝術所作的貢獻,1985年印度政府授予他尼赫魯獎   。1992年他被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作品特點

雷伊電影的最大特色是一種舒緩的詩意和被這種詩意包裹的悲劇感。“現實主義”並不是藝術電影的標準,在雷伊的影片中,人物在崇高和卑微、信仰和誘惑、苦難和幸福中走過,他儘可能用充滿詩意的電影語言去呈現。

他的影片多反映印度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寓意深刻、見解獨到、手法細膩、抒情優美,而且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由於早年的美術經歷,他對於畫面的感覺非常敏銳。雷伊的電影在表演、攝影音樂的水準不遜於同時代的任何一個國家的電影。

雷伊電影在國內成績並不好。印度觀眾覺得“他的電影不娛樂。”

作品賞析

1952年,他當上了編劇與導演,1954年攝製《道路之歌》,取材於浦山·班納吉的自傳體長篇小說,這部小說被孟加拉人視為與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相同的作品。在20世紀初印度孟加拉的一個小村莊裡。生活的艱辛使得村里窮苦人家充滿了苦悶、憂慮與不和。哈里哈爾寫了一首首詩,一個個劇本,但到處碰壁,無法出版。六年過去了,哈里哈爾家的房子更加破敗不堪,貧窮一步不捨地伴隨著他們。無窮無盡的煩惱,糾纏著他們。富人丟了東西,就賴杜爾加偷走了,儘管妻子薩爾博加婭不願忍受這種侮辱,卻也只能拿孩子撒氣。哈里哈爾希望通過一舉成名來重振早已破落的“門第”,可是,他每月八個盧比的微薄收入,以及沉重的家庭負擔,致使他始終無法實現其各種美好的計畫,就連維持家裡人填飽肚子也做不到。他只好去異地他鄉尋找一條出路,進城去賺了一筆血汗錢,誰料回到家時,等待他的卻是巨大的災難:暴風雨把房子沖塌了,十二歲的女兒杜爾加也病死了,薩爾博加婭痛哭起來。見此悽慘情景,哈里哈爾只好帶領著妻兒離開故鄉,去另謀生路,只有杜爾加長眠在這裡。本片以一位不滿十歲的少年的視線界來觀賞人類與大自然生活的共通性,是本片最突出的地方。

《音樂室》拍攝於1958年,是雷伊的第四部電影,雖然在他的作品中並不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但是我們一樣可以感受到一種樸實的力度與震撼。影片中人物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都極具吸引力,在和緩之中透出一種幾於凝滯的鈍態美感和厚重氣息。鏡頭的推拉搖移彰顯出一種井然有序的調度,運用順暢且不事張揚,大巧若拙。這種返璞歸真的純淨與特質,將使觀者忘掉情節的推動,把分散的心力收束起來和影片同步的前進,因為這時沒有心理預期的靜態欣賞本身,已經成為一種享受。

在《不可征服的人》中,那個男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同他全家來到聖城貝拿勒斯,以後又遷居加爾各答,進了大學求學。對影片的導演來說,再現1930年前後殖民時代的印度城市似乎還需要更多的物質手段。這部影片在威尼斯獲得大獎,這一點證實一個極偉大的電影藝術家已經誕生,他使印度電影名列前茅,但這部影片又被這個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阿普的世界》所超過,後一影片是當代電影的傑出作品之一。

1963年的《大都會》是一部說教味濃烈的科幻寓言,但是拍攝得細膩精彩,一氣呵成。在這個“大都會”中,階級嚴明,領導者 Johhan Fredersen 住在“新巴別塔”,他的子嗣 Freder Fredersen 則跟其它領導階級的子嗣一起在“人子之塔”;真正維持城市運作的勞工則居住在地底深處的“工人都市”,過著苦無天日的生活。這部片子的視覺風格相當強烈,你可以看到各種驚人壯麗的都市景觀,甚至連字幕都格外用心:訴說階級對立的文字被排列成金字塔狀,呼應著這樣的階級象徵。 M 機器的工人們,彷佛也是機器一般,做著全然機械化的勞力工作;爆炸後的 M 機器幻化成煉獄,無止盡地把人拉扯進去,這一景可以說是預先埋下了伏筆,跟之後的場景呼應。同樣在序章里,你還可以見到機器人 Futura 的位置上方,正是象徵惡魔的倒五角星,這跟中場在修道院的七宗罪雕像、後段手持金杯騎乘七頭十角獸的舞女互相呼應,象徵著這機器人的邪惡命運。事實上你可以注意到,在 Rotwang 屋內的每一扇房門、以及新巴別塔的頂部,也都有著這樣的倒五角星,揭示著這些機器、創作、發明、成就的邪惡本質。

薩蒂亞吉特·雷伊 薩蒂亞吉特·雷伊

1971年的《不負責任的伴侶》是雷伊的“中產階級三部曲”之一(前兩部為《森林中的日日夜夜》、《仇敵》)。影片劇情並不曲折,卻拍得精緻而有味道。故事大要為任英資電扇公司出口部主任的男主人公年輕英俊,並有良好的交際手腕。原本幸福的他卻因太太的小妹前來暫住而產生了強烈的人生悸動,他的感情竟然深深地凝聚在這個美麗的小姨子身上,二人產生了無可名狀的戀情。而此時,他的公司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為了公司和個人的前途,他不惜損害工人的利益,和人事部主任串通製造了工人罷工事件。雖然解救了出口電器退貨危機,但小姨子卻從中看穿了他的為人,含怨離去。雖然因製作費用和環境所限,部分場面處理得有點避重就輕,然而導演的敘事和寫情手法均為一流,為本片增添了不少色彩。

作品年表

《不速之客》Agantuk (1991)

l 《人民之敵》Ganashatru (1989)

l Sukumar Ray (1987)

l 《家與世界》Ghare-Baire (1984)

l 《Pikoor日記》Pikoor Diary (1981) (TV)

l 《判決》Sadgati (1981) (TV)

l 《鑽石王朝》Heerak Rajar Deshe (1980)

l 《象王》Joi Baba Felunath (1978)

l 《棋手》Shatranj Ke Khilari (1977)

l 《大眾音樂》Jana Aranya (1976)

l 《芭啦》Bala (1976)

l 《金色堡壘》Sonar Kella (1974)

l 《遠方的雷聲》Ashani Sanket(1972); 1973年第23屆德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芝加哥影展特別金雨果獎

l 《對手》Pratidwandi (1972)

l 《視線內》The Inner Eye (1972)

l 《不負責任的伴侶》Seemabaddha (1971)

l 《錫金》Sikkim (1971)

l 《森林裡的午與夜》Aranyer Din Ratri (1970)

l 《歌手古比和鼓手巴卡》Goopy Gyne Bagha Byne (1968)

l 《動物園》Chiriyakhana (1967)

l 《英雄》Nayak (1966)

l 《膽小鬼》Kapurush (1965)

l 《聖人》Mahapurush (1965)

l 《2》Two (1965) (TV)

l 《孤獨的妻子》Charulata (1964) ,1964年,65年柏林導演銀熊獎

l 《大都市》Mahanagar (1963),1964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

l 《征服》Abhijaan (1962)

l Kanchenjungha (1962)

l 《泰戈爾的紀錄》Rabindranath Tagore (1961)

l 《三個女兒》Teen Kanya 或者 Three Daughters   (1961) 62年墨爾本影展金回頭標獎

l 《女神》Devi (1960)

l 《阿普的世界》Apur Sansar (1959)

l 《音樂室》Jalsaghar (1958) ,1959年莫斯科電影節最佳音樂銀牌獎

l 《哲人石》Parash Pathar (1958)

l 《不屈者》Aparajito (1956),1957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58年舊金山影展最佳導演獎

l 《道路之歌》Pather Panchali (1955) ,1956年第9屆法國坎城電影節人權證書獎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1992    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榮譽獎     (獲獎)    
坎城國際電影節
  • ▪ 1984    第3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家與世界    (提名)    
  • ▪ 1962    第15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女神    (提名)    
  • ▪ 1958    第1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Paras-Pathar    (提名)    
  • ▪ 1956    第9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人類紀錄片獎    大地之歌    (獲獎)    
  • ▪ 1956    第9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特別提及獎     大地之歌    (提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1982    第3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獲獎)    
  • ▪ 1965    第3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金獅獎    膽小鬼    (提名)    
  • ▪ 1957    第2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金獅獎     ​大河之歌    (獲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1978    第2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棋手    (提名)    
  • ▪ 1973    第2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遠方的雷聲    (獲獎)    
  • ▪ 1970    第2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森林中的日與夜    (提名)    
  • ▪ 1969    第1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The Adventures of Goopy and Bagha    (提名)    
  • ▪ 1966    第1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提及    英雄    (獲獎)    
  • ▪ 1966    第1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評論家聯合會獎    英雄    (獲獎)    
  • ▪ 1966    第1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英雄    (提名)    
  • ▪ 1965    第1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    孤獨的女人    (獲獎)    
  • ▪ 1965    第1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孤獨的女人    (獲獎)    
  • ▪ 1965    第1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孤獨的女人    (提名)    
  • ▪ 1964    第1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    大都會    (獲獎)    
  • ▪ 1964    第1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大都會    (提名)    
東京國際電影節
  • ▪ 1991    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獎-青年電影獎特別成就獎     (獲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