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維豫

蕭維豫,幼時聰明好學,素有氣節,手紋紅似硃砂。 家中雖然貧苦,但樂好施善,“居人感德服教,盜賊相戒不入其鄉”。 真可謂:“一世清貧學士,兩間忠孝完人”也。

蕭維豫(?----1685後)字介石,號韓坡,原籍系遼東鐵嶺衛人。父蕭時亨,字天衢,號會寰,年十五襲指揮僉事,“崇禎五年(1632)寄俸德州衛,遂家焉。”
蕭維豫,幼時聰明好學,素有氣節,手紋紅似硃砂。年少時,在父親的教誨下,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考取甲午科舉人;十五年(1658)成進士,由庶常歷官至翰林院侍讀。在他典試江西、督學順天(今北京市)“得人最盛”之時,因父親有病,年33歲就“力乞終養以歸”。刑部尚書魏象框,系兩朝三代元老,把他同浙江平湖陸隴其同薦諸朝時,值聖祖康熙帝南巡,駐蹕德州,召見帳幕,蕭維豫“以母老陳情,特蒙諭允”。遂避跡城東南四十五里,距近土河龍潭之上,所居曰:“雲莊”。“傍河為園,誅茅為屋,編槿為牆,寤食游息其中,足不入州城者三十餘年”。有時乘牛車,一童一杖,步村墟中,見者不知為薦紳先生也。家中雖然貧苦,但樂好施善,“居人感德服教,盜賊相戒不入其鄉”。真可謂:“一世清貧學士,兩間忠孝完人”也。著有《但吟草》4卷。
蕭維豫的《但吟草》,刊刻於康熙五十年(1711),當時他已經76歲,在恭紀詩中,有康熙四十四年他的迎駕之作。綜觀蕭維豫之文章,“以韓歐為門徑,欲轥古秦漢作者之庭而入其室”,故“詩境淡逸,不事摹擬,不矜標格,躬行孝弟,篤於交友”,自謂“慈母在堂,幼子繞膝,門外之事不與,天倫之樂有餘,餘姚葉公旦高士也”。其“閉戶要貧者,云何向越行。笑余疎世故,為友代謀生”的詩句,為蕭維豫的早期作品。此外“不入深山隱,不遂長安轡。斯人為誰歟,天地一聾瞶。強仕年過矣,無才幸不官。不官人易懶,無累病皆輕”和“是非不解休徑耳,牛馬恐呼早閉關”,“謝客多年唯道懶,安貧百畝轉須勤”及“我共園丁懶,晨眠未灌園。養生能卻病,守拙豈嫌貧。有酒陶潛醉,無錢原憲貧”、“蕭蕭閉戶讀南華,多病人疑隱士家。歸去傳予瓜味好,囊中那得太平錢。借宿貧家無可贈,住君借取案頭書”諸句,皆樂道安貧,足使熱衷奔兢者讀之,渾身汗下。然而,在過黃家嘴時,當他看到居民因河決而被淹時“功成瓠子歌誰聽,億萬金錢付渺茫”的紀事諸作,未嘗不繼以慨嘆。惟豫告歸後,從他的“肺腸經苦藥,耕釣作天民”的《上已湄園》詩句看,其告歸必有難言之隱。真可謂:“江國掄才日,於今五十年。隱過仕之半,名與德渾全。海鶴寥天迥,沙鷗宿影圓。藏山多秘笈,未許世人傳”(李振裕《上蕭韓坡夫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