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憺

蕭憺

蕭憺(478年-522年12月9日 ),字僧達。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南北朝時期南梁宗室、大臣,梁文帝蕭順之第十一子,梁武帝蕭衍異母弟。 天監元年(502年),為荊州刺史,封始興郡王。天監十八年(519年),升為侍中、撫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軍將軍。 普通三年(522年),蕭憺去世,年四十五。獲贈侍中、司徒、驃騎將軍,諡號“忠武”。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西行雍府

蕭憺是南齊丹陽尹蕭順之的第十一子。在他九歲時,生母吳氏去世,他與同母兄蕭秀改由蕭順之的側室陳氏撫養。

蕭憺在二十歲左右時任西中郎將法曹行參軍,調任外兵參軍 。當時朝政紊亂,蕭憺的異母兄蕭懿、蕭衍分別控制郢州、雍州,蕭衍便遣使勸蕭懿留守外藩,將在京師建康的諸弟召至郢、雍二州,“為百姓請命,廢昏立明”。但蕭懿不從,蕭衍於是獨自派人接蕭憺及其異母兄、時任驃騎將軍外兵參軍的蕭偉至雍州州治襄陽 。

協贊中興

永元二年(500年),西台義軍起兵反對東昏侯蕭寶卷,南康王蕭寶融( 齊和帝)承制授蕭憺為冠軍將軍、西中郎將諮議參軍,改任相國從事中郎。

永元三年(501年)正月,蕭衍自襄陽出兵,命蕭偉總理雍州事務、蕭憺守衛壘城 。蕭衍出發後,雍州兵力不足、府庫空虛,不服從蕭衍命令的魏興郡太守裴師仁、齊興郡太守顏僧都企圖起兵襲擊襄陽,蕭憺、蕭偉聞訊後,派兵在治平迎擊裴師仁等部,大破其軍,穩定雍州局勢 。三月,蕭寶融即位 ,改元中興,蕭憺被授為給事黃門侍郎。五月,巴東郡太守蕭慧訓之子蕭璝、巴西郡太守魯休烈等舉兵逼近荊州,屯軍上明,與西台軍大將蔡道恭相持不下 。十一月,留守荊州的鎮軍將軍蕭穎胄暴病去世,西台軍憂恐,被蕭穎胄視為心腹的中領軍夏侯詳建議從雍州徵兵南下。蕭偉於是分割雍州府將吏,派蕭憺統軍南下。蕭憺去信勸降蕭璝等,十幾日後,蕭璝等投降 。夏侯詳請求與蕭憺共同參預軍國事務,鏇即又推辭荊州刺史之任命,改由蕭憺“行荊州府州事”,正式接管荊州事務 。十二月,蕭衍領軍擊敗東昏侯部下,攻克建康 。

七載荊牧

中興二年(502年),和帝將從江陵南下,任命蕭憺為使持節、平西將軍、荊州刺史,都督荊、湘、益、寧、南、北秦六州諸軍事,但他未就職 。同年四月,蕭衍稱帝,建立南梁,改元天監。蕭憺被任命為安西將軍( 《梁書·武帝本紀》將此任命的時間置於天監六年的閏十月 ),仍任都督、刺史等職,封爵始興郡王,食邑二千戶 。

荊州遭遇戰亂之後,公私匱乏,蕭憺勵精圖治,大開屯田,減省勞役,慰問陣亡兵士的家庭,賑濟窮困人家,使得民心大為安定。蕭憺認為自己年輕就位居重任,想要開導物情,於是對幕僚說:“政事不妥善,是士大夫應該共同嘆息的。言論可以採用的,用就可以了;如果不被採用,對我有什麼壞處?我已經敞開胸懷了,你們不要有什麼顧慮。”於是“小人知恩,而君子盡意”。百姓有上辭訟的,都很快得到決斷。官府沒有遺留的事務,底層沒有遲滯的案件,百姓更加喜悅。

天監三年(504年),蕭衍下詔,加賜蕭憺鼓吹一部。

天監四年(505年),蕭衍命諸軍討伐北魏。次年,臨川王蕭宏師出洛口,卻因懦怯而不敢前行,魏軍以“蕭娘”、“呂姥“之言來嘲笑蕭宏與隨征的大將呂僧珍,呂僧珍嘆息道:“此次出師,如果讓始興王( 指 蕭憺)和吳平侯( 吳平縣侯 蕭景)為統帥,而我輔佐他們,哪裡會讓敵人這樣地侮辱呢?”

天監六年(507年),荊州遭遇洪災,長江水漫堤毀,蕭憺親自率領州府將吏救災,冒雨規劃丈尺,修築堤壩。當時天降大雨,水勢洶湧,眾人恐懼,有人請蕭憺離開躲避。蕭憺回答:“王尊( 西漢東郡太守)尚且想要用身體堵塞黃河大堤,我為何有心避開。”於是斬白馬祭祀江神。不久後,洪水退去,堤壩也完工。

邴州位於長江南岸,州中有數百家百姓見到洪水後驚恐逃走,有的登上屋頂,有的攀爬樹木。蕭憺募人援救,規定:每救一人,賞錢一萬。有數十名商人應募,救回了許多百姓的性命。蕭憺又分派使者出巡轄下各郡,對死於水災的百姓賜棺安葬,賜給失去田地的人糧食和種子。這一年九月,據稱江陵縣出現了嘉禾“一莖九穗” ,官民都將這一祥瑞的出現歸美於蕭憺,蕭憺謙讓不受。

天監七年(508年),陳太妃去世,蕭憺居喪過禮。蕭衍優詔勸勉,令他起復攝職 。六月,蕭憺帶安西將軍號卸任回朝( 《梁書·蕭憺傳》認為蕭憺在此年冬才回朝,今從《梁書·武帝本紀》),改授護軍將軍、領石頭戍事 。十月,蕭衍下詔大舉北伐,其中蕭憺出任平北將軍,率眾入北魏清州( 但蕭憺參與北伐之事的可靠性為《資治通鑑考異》所疑,暫置於此 ) 。

歷撫三州

天監八年(509年)四月,蕭憺被授為中軍將軍、中書令 ,不久後兼領衛尉卿。他為人勤懇謙虛,虛心接待士人,常常與賓客連榻而坐,受到當時輿論的稱讚。十月,蕭憺出任使持節、散騎常侍、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並都督南、北兗、徐、青、冀五州諸軍事 。

天監九年(510年)正月,蕭憺改任鎮西將軍、益州刺史,並都督益、寧、南梁、南、北秦、沙六州諸軍事 。他就職後,開設學校,鼓勵學子們求學,並派自己的兒子蕭映親自學習經書。自此之後,果然出現了許多向學之人。當時,北魏軍圍攻南安郡,南安郡太守垣季珪堅壁固守,蕭憺派兵援救,擊退魏軍,繳獲器械頗多。

天監十四年(515年),蕭憺被授為中撫將軍。二月,以鎮右將軍再次出任荊州刺史,都督荊、湘、雍、寧、南梁、南、北秦七州諸軍事 。

薨逝京師

天監十八年(519年)正月,蕭憺被征入朝,任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軍將軍等職 。

普通三年十一月初六日(522年12月9日 ),蕭憺逝世,享年四十五歲。蕭衍聞訊,下詔追贈他為侍中、司徒、驃騎將軍,諡號“忠武”,並賜班劍三十人、羽葆及鼓吹各一部。

人物評價

呂僧珍:使始興( 蕭憺)、吳平( 蕭景)為帥而佐之,豈有為敵人所侮如是乎! ( 《 資治通鑑 》引)

蕭衍:王有佐命之元勛,利民之厚德,契闊二紀,始終不渝,是用方軌往賢,稽擇故訓,鴻名美義,允臻其極。 ( 《謚始興王憺冊》)

姚思廉:高祖遠遵前軌,藩屏懿親。至於安成、南平,鄱陽、始興,俱以名跡著,蓋亦漢之間、平矣。 ( 《梁書》)

李延壽:梁武遠遵前軌,蕃屏懿親,至於戚枝,鹹被任遇。……安成、南平、鄱陽、始興俱以名跡著美,蓋亦有梁之間、平也。 ( 《南史》)

軼事典故

孝悌無雙

蕭憺九歲時,生母吳氏去世。他與兄長蕭秀居喪持禮,哀感旁人,連續數日都不進水漿,父親蕭順之親自取粥給他們 。蕭順之哀憐蕭憺兄弟過早失去生母,於是讓側室陳氏撫養他們。陳氏沒有兒子,有為人母的德行,對待蕭憺、蕭秀如同親生子一般 。陳氏薨逝後,蕭憺悲痛不已,六天不進水漿 。

蕭憺早年喪母,與蕭秀情誼深厚。南梁立國後,時任荊州刺史的蕭憺常常把自己的俸祿平分給蕭秀,蕭秀稱心接受,也不多作推辭。他們兄弟和睦,為當時輿論所推許 。後來,蕭秀在赴雍州刺史任的途中病逝於石梵 。蕭憺聽聞訃訊,倒地慟哭,連續數日不吃不喝,拿出所有資產,協助辦理蕭秀的喪事,蕭秀部下的大小幕賓都得到充足的供給。天下之人都稱嘆蕭憺對兄長的敬愛之情 。

惠播西土

自西台義軍起兵後,蕭憺代管荊州府事,直至天監七年(508年)卸任,他長年擔任荊州刺史,施惠百姓,深受官民愛戴。蕭憺離任後,百姓頗感思念,為之作歌謠:“始興王,民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復來哺乳我?” 蕭憺逝世的訊息傳到荊州,百姓紛紛街號巷哭。州民定下吉日婚嫁的,都特地改期,以避開蕭憺的喪期 。

夢兆

蕭憺在離世前一段時間,曾經夢到自己被改封為中山王,策命授任如同往日。蕭憺醒來後,非常厭惡此事,不過數十日,他就逝世了 。

親屬成員

父母

父親:蕭順之,南齊時官至丹陽尹。南梁建立後,被追尊為太祖、文皇帝。

母親:吳氏,南梁時封太妃。

兄弟

兄長

長沙宣武王蕭懿

永陽昭王蕭敷

梁武帝蕭衍

衡陽宣王蕭暢

桂陽簡王蕭融

臨川靖惠王蕭宏

南平元襄王蕭偉

安成康王蕭秀

弟弟

鄱陽忠烈王蕭恢

姐妹

蕭令嫕,義興昭長公主

新安穆公主

餘姚公主

兒子

長子:蕭亮

次子:蕭映(一作蕭暎)

三子:蕭曄

女兒

繁昌縣主,嫁國子生王琮,後離婚。

史料記載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

《南史·卷五十二·列傳第四十二》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二·齊紀八》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四·齊紀十》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五·梁紀一》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九·梁紀五》

文學形象

在小說《水滸傳》第108回中,講述道:“他( 蕭嘉穗)高祖蕭憺字僧達,南北朝時人,為荊南刺史。江水敗堤,蕭憺親率將吏,冒雨修築。雨甚水壯,將吏請少避之,蕭憺道:‘王尊欲以身塞河,我獨何心哉?’言畢而水退堤立。是歲嘉禾生一莖六穗,蕭嘉穗取名在此。那蕭嘉穗偶游荊南,荊南人思慕其上祖仁德,把蕭嘉穗十分敬重。”

所以,《水滸傳》中描寫的蕭憺,與歷史上的蕭憺,就是同一個人。

後世紀念

蕭憺墓石刻 蕭憺墓石刻

蕭憺墓在東北郊甘家巷西花林村。西南距堯化門4公里。墓南向偏東,墓前現存石辟邪2,石碑1,龜跌2。

東石辟邪,長3.75米、高2.92米、寬1.60米,雄獸,頭部缺,腰部中斷,腿斷缺。辟邪昂首挺胸,翼前部雕飾浪花,後為長翎,額下鬚毛作八縷下垂,身刻捲雲紋,脊部隆起,線條雄渾,其體量與造型極類蕭恢、蕭秀墓辟邪。腹部置一小辟邪,高1.04米、長1.04米,張口伸舌作佇立狀,腹下與前後腿之間未鏤空,雕刻簡樸生動。1984年11月市文管會在提升石刻中又發現與之相似的另一隻小辟邪。西辟邪僅存後胯,與東辟邪相距16.5米。

石碑北距辟邪20米,應有一對。現西碑僅存龜趺,高1.16米、寬1.60米。東碑保存完好,分碑首、碑身、龜趺三部分,通高5.61米。碑首浮雕蟠螭,額下有圓形穿孔,額題:“梁故侍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忠武王之碑”。碑身高4.45米、寬1.60米、厚0.32米,碑側分8格,刻鳥獸紋飾。碑文略有剝蝕,輩子長達2800餘字,東海徐勉撰,吳興貝義淵楷書,為六朝陵墓碑刻中存罕最多、最完整的一塊。龜趺高1.16米、寬1.60米,雙目凸出,昂首伏地,雕刻傳神。原有碑亭,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侵占南京後,將亭拆毀,使碑長期受到風化,龜趺埋土中。1954—1956年、1984年兩次將碑和龜趺升高並加固,1957年建碑亭保護。

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