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思溫

蕭思溫

蕭思溫(?—970年),中國遼代大臣。小字寅古。契丹族國舅部人。遼太宗女燕國公主駙馬,宰相蕭敵魯之侄,通書史。長女蕭胡輦嫁給了遼穆宗的弟弟太平王;次女嫁給了遼景宗的弟弟趙王;遼景宗繼位後,因為蕭思溫擁戴有功,將其三女蕭綽選為貴妃,保寧元年(969年),蕭綽被封為皇后。保寧初,為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仍命世預其選。上冊思溫女為後,加尚書令,封魏王。從帝獵閭山,為賊所害。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蕭思溫是契丹族國舅部人。遼太宗女燕國公主駙馬,宰相蕭敵魯之侄,通書史。長女蕭胡輦(音niǎn)嫁給了遼穆宗的弟弟太平王;次女嫁給了遼景宗的弟弟趙王;遼景宗繼位後,因為蕭思溫擁戴有功,將其三女蕭綽選為貴妃,保寧元年(969年),蕭綽被封為皇后。次年,蕭思溫遇刺身亡。

史籍記載

《遼史·列傳第八》
蕭思溫蕭思溫
蕭思溫,小字寅古,宰相敵魯之族弟忽沒里之子。通書史。
太宗時為奚禿里太尉,尚燕國公主,為群牧都林牙。思溫在軍中,握笄修邊幅,僚佐皆言非將帥才。尋為南京留守。
初,周人攻揚州,上遣思溫躡其後,憚暑不敢進,拔緣邊數城而還。後周師來侵,圍馮母鎮,勢甚張。思溫請益兵,帝報曰:“敵來,則與統軍司並兵拒之;敵去,則務農作,勿勞士馬。”會敵入束城,我軍退渡滹沱而屯。思溫勒兵徐行,周軍數日不動。思溫與諸將議曰:“敵眾而銳,戰不利則有後患。不如頓兵以老其師,躡而擊之,可以必勝。”諸將從之。遂與統軍司兵會,飾他說請濟師。周人引退,思溫亦還。
已而,周主復北侵,與其將傅元卿、李崇進等分道並進,圍瀛州,陷益津、瓦橋、淤口三關,垂迫固安。思溫不知計所出,但云車駕旦夕至。麾下士奮躍請戰,不從。已而陷易、瀛、莫等州,京畿人皆震駭,往往遁入西山。思溫以邊防失利,恐朝廷罪己,表請親征。會周主榮以病歸,思溫退至益津,偽言不知所在。遇步卒二千餘人來拒,敗之。是年,聞周喪,燕民始安,乃班師。
時穆宗湎酒嗜殺,思溫以密戚預政,無所匡輔,士論不與。十九年,春蒐,上射熊而中,思溫與夷離畢牙里斯等進酒上壽,帝醉還宮。是夜,為庖人斯奴古等所弒。思溫與南院樞密使高勛、飛龍使女里等立景宗。
保寧初,為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仍命世預其選。上冊思溫女為後,加尚書令,封魏王。從帝獵閭山,為賊所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