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家花園

簡介

雖時隔百餘年,這座被稱為鄂西地區最大的標準對稱性吊腳樓花園建築,在穿越歷史的長河後仍向人們展示著當年的顯赫和威儀。據資料顯示,蔣家花園占地總面積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2920平方米,原有房屋129間、天井5個、花園2個,現存房屋94間、天井3個、花園1個,整個建築大氣恢弘,既有北方漢子的粗獷線條,細節處又透露出土家妹子般的溫婉、秀美。

結構

從大門正中鋪設的青石板台階信步踏上,上廳入堂的莊重莫名而來。一抬眼就看見了對面排房正中的戲台,坐北朝南,檐高匾寬。跨過門檻,東西兩排大廂房盡收眼底,一左一右,拱衛著北面的戲台,樓上木欄雕花,樓下椽柱頂立,中間圍出一方青石鋪就的天井,白天陽光鋪灑,晚來星澤流淌,正是看戲的好位置。身處其中,仿佛依稀能聽見當年婉轉鶯啼,只可惜戲台上空空蕩蕩,不見了戲子的身影,唯留下天井青石板間的芳草隨風擺動。
據介紹,天井中部上方原有一廊橋,東西貫通,連著兩邊廂房的二樓,亦將天井一分為二,形成南北兩廳,北廳坐女眷,南廳俱男丁。花園正面左右各有一條通道,各有兩道朝門,盛時還有槍兵把守。花園四周順地勢建有高大厚實的圍牆,青石壘砌,米湯和泥,牢不可破,只是擋不住時間的沖刷、世事的風化。

歷史

廂房的窗戶上,鏤雕的花格,造型古樸、端莊而靈動,主人最為顯赫之時年年塗刷新漆,那花就常開不敗。熟知蔣氏故事的耄耋老人,將手中搓好的草煙放在嘴邊,點燃、深吸一口,滄桑而深邃的目光投向遠方,然後長長吐出一口濃煙。
煙圈彌散開來,時光仿佛倒回到光緒年間。一位衣衫襤褸的風水先生,一位身穿瓦藍粗布衣、頭裹布帕子的女人,站在不遠處的土坡上。先生指著如今大院的位置所在,對女人說:“那是一塊風水寶地,若在此建房可保後世安康,富貴榮華。”
這個女人就是蔣益三的母親李氏,聰明伶俐、勤勞賢惠,待人接物端莊典雅。嫁進蔣家不久,隨夫家在新場開糧鋪、買草藥,於是遇著了落魄的風水先生,盛情款待,送吃留住,三年如此。風水先生大恩不言謝,只在臨別之時才向她泄露了天機。李氏詩書之人,還真信了風水先生的話,花錢買地。
李氏死後,他的兒子蔣益三開始架梁起屋。蔣益三篤信風水先生所言,對蔣家花園的修建可謂不吝所有。建房前,他車馬舟楫,不遠萬里,跑到武漢找人做設計,又從各地招募技藝高超的工匠。工匠們風塵還未洗盡,就被安排趕製“洋馬”(X型支架,加工木方時作固定之用),做好的洋馬在水裡泡了三天才撈出來,蔣益三圍著洋馬轉了三圈,僅看木楔子是否被水浸潤,就把工匠們分出了個高下。勝出的100餘名能工巧匠參與了這座流傳千古的藝術品的創作。說來也怪,蔣氏一門由此發達,幾代不衰,到底是天時地利還是人為,沒人再去探究了,只是鄂西大地上就留下了這一處供人憑弔的建築神跡,也為千萬的手工藝人樹了一塊歷久不衰的豐碑。
輕撫著大院裡柱頭的木紋,仿佛戲台上仍燈光閃爍,濃妝艷抹的戲子將如詩如夢的南劇表演得淋漓盡致,台下人山人海,吆喝聲、叫好聲、掌聲此起彼伏,這一天,一定是重大節慶,或者是蔣氏家族重要成員的壽辰,因為在那個食不果腹的時代,只有這時尋常百姓才能走進神秘的蔣家豪宅,感受一方強族的仁德威儀。
大天井右側有個轉角門,穿過去就是個小天井,正北是堂屋,其他三邊為兩層閣樓,這正是新場街上如今87歲的蔣利民老人出生的地方。只是他沒能在當年風水先生所言的寶地里成長。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地主,這個當年何其榮耀的階層被千夫所指,蔣氏家族也沒能逃脫衰敗的命數,如同牆角那一層層的蜘蛛網,任你如何修補,風雨吹打過後,一切都不復當初。
5歲的蔣帥是蔣利民一家最小的後生,他騎跨在有凹痕的門檻上,拉著姐姐蔣蓉的衣角,指著屋頂投瀉下來的陽光,懵懂的他,不知道這間大房子和他有什麼關係,更不知道這靜靜流淌無鋒無刃的日光,帶走了他生命中哪些過往。淡淡的橘黃色光暈滲透到蔣家花園的每個角落,連木香也被浸潤出來,透著遙遠而親切的氣息。
新中國成立後,蔣家大院被用作學校、村委會……凡重大事情都要在這裡舉行,是村裡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因此逃過十年浩劫,至今保存較好,並在2008年成功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半夢半醒半浮生,一顰一笑一故人……”已經沒多少人願意去細數發生在蔣家花園曾經的恩怨離合,見證繁華落幕的院落戲台依舊靜靜佇立,那些曾經的榮辱悲歡不過是時光里的一粒塵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