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死亡之謎

蔣介石死亡之謎

《蔣介石死亡之謎》是2009年1月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講述蔣介石1975年4月5日在台灣去世,因其赫赫權勢,他的生前死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詳述蔣氏生前死後諸多令人匪夷所思之情事,揭示出蔣氏家族興衰背後的秘密。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追蹤蔣氏生前死後諸多匪夷所思之情事,直面蔣氏後人生死興衰的“風水”之秘。

為何蔣介石1949年第一次到桃園大溪,就愛上這個純樸秀麗的台灣鄉村?他為什麼看上慈湖,並且起意在這裡興建和奉化民居酷似的四合院?最後,又是如何擇定慈湖,作為他長眠之地?慈湖和大溪陵寢,存在著哪些不為人知的隱秘?兩蔣生前死後,存在著這么多難解之謎。因為要一窺風水之秘、解開“暫厝”之謎,筆者開始走訪蔣介石遍布全台的“招待所”、“行館”、“賓館”,發覺更多人們習焉不察的怪事、妙事。

內容簡介

蔣介石1975年4月5日在台灣去世,因其赫赫權勢,他的生前死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蔣氏的真正死因,為什麼會與當局的“治療和死亡報告”大相逕庭?蔣氏生前最鍾情的行館就建在慈湖,在國共對峙的年代,那裡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神秘故事?自從慈湖行館、頭寮賓館成為蔣氏父子的浮棺暫厝之地,他們的家裡怎么就怪事不斷,他們的後人一個個相繼暴死猝亡?在島內,蔣氏家族的迅速衰敗,至今被廣傳為巨大的“風水”之秘。

作者簡介

王豐,湖北省公安縣人,1956年生於台灣。碩士、博士。從事傳媒工作28年,歷任台灣多家報社採訪記者:時報周刊採訪記者、採訪主任、執行副總編輯,商業周刊、TVBS周刊、新新聞周報等雜誌總編輯。曾任大學大眾傳播系、新聞系兼任講師。著作:《我在蔣介石身邊的日子》《宋美齡的美麗與哀愁》《蔣介石父子1949危機檔案》《蔣家恩仇錄》《蔣經國愛情檔案》《蔣介石健康長壽一百招》《蔣介石死亡之謎》等十餘種。

現為專職傳記作家,台灣電視歷史話題及時事評論員。並為《亞洲周刊》《鳳凰周刊》《海峽導報》《南方人物周刊》《世界新聞報》《台海月刊》《同舟共進》等月刊、周刊撰寫近代歷史文稿。

本書作者為台灣著名傳記文學作家、蔣氏研究學者,他多年來追蹤相關人物、遺蹟,依據大量一手材料。

目錄

引言

第一部 蔣介石死亡之謎

第一篇 是誰讓蔣介石減命20年

一、治蔣介石攝護腺肥大,台灣當局求助美國CIA

二、CIA名醫失手蔣介石血尿驚魂

三、陽明山車禍:重創蔣介石心臟瓣膜

第二篇 壬子“家變”――宋美齡逼宮蔣介石氣極

一、蔣介石在台灣“連選任選”

二、孔令侃到台灣,宋美齡為甥爭官

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第三篇 風中之燭――蔣介石猝死之謎

一、蔣介石的病情引發衝突

二、夫人盼早日上班,逼老蔣努力復健

三、孔家兄妹的鼓動,讓蔣介石病情惡化

四、事與願違,宋美齡慌了手腳

第二部 揭開蔣介石行館之秘

第一篇 老蔣落難大溪記

一、兵敗大陸,蔣氏悲情面對台灣勝景

二、初游大溪,驚覺酷似故鄉溪口

三、大溪密談,痴想再“抗戰”一次

四、寫《蘇俄在中國》,老蔣大溪重遊

第二篇 金門吃緊,蔣介石大溪遙控

一、艾森豪密告蔣介石,中總計劃炮擊金門

二、蔣介石密訪金門,避雷達低飛跨海

三、蔣介石巡視金門,解放軍萬炮齊發

四、行跡情報泄漏,蔣介石暗夜緊急搭機離金

第三篇 蔣介石的 第二故鄉:角板山

一、角板山貴賓館原是日本殖民統治者供王公貴族度假用的行館

二、日本鬼子坐五分車,蔣介石寧願坐轎

三、全台灣蔣介石最愛大溪小鎮

四、角板山小部落,蔣介石賜名溪口

五、秋天的下午,蔣介石帶孫子野餐

六、蔣介石愛角板山山水,宋美齡愛臨摹美麗河山

七、蔣宋光臨故宮庫房,杭立武提調珍品玩賞

八、宋美齡迷畫,胡崇賢走遍名山大川

第四篇 慈湖秘錄

一、複製溪口故居,竟成長眠之地

二、怕大陸丟核子彈,建慈湖防空洞

三、蔣介石登高山,觀察慈湖風水

第五篇 蔣家風水之謎

一、陽宅變陰宅,入土改浮棺,蔣家由盛而衰

二、慈湖發大水,經國發大火

三、“大溪陵寢”――頭寮賓館

四、頭寮風水與蔣家子弟生死之謎

第六篇 蛇精、龜精、蟾蜍精

一、蔣經國化作蛇精,“頭七”回魂?

二、烏龜群聚慈湖,陪伴蔣介石?

書摘

第一篇 是誰讓蔣介石減命20年

蔣介石於1975年4月5日去世之後,台灣當局發布的官方版醫療報告,技巧性地掩飾了若干重要事實,這些事實關係著蔣介石的死亡之謎。1962年到1975年的14年間,台灣當局調集了包括台北“榮民總醫院”、台北“中興醫院”(前身為省立台北醫院)、台北“三軍總醫院”等第一流軍民醫院,最先進的醫療設備、最優秀的醫護人才,成立了舉世無雙的“醫療小組”,不計代價、日以繼夜地照護蔣介石的健康,目的是要延長蔣介石的生命,讓其活得越久越好。

然而,要不是接連幾件外行干預專業,致命錯誤的醫療決策,說不定蔣介石可以活過90歲,“蔣經國時代”將隨之推遲,甚至成為泡影。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後,台灣當局官方為了向全島說明蔣介石病逝的前因後果,發布了―份名為《總統蔣介石治療休養及逝世經過報告》(以下簡稱《蔣介石治療報告》),值得後世史家注意的是,這份報告的關鍵內容,刻意隱藏了蔣介石死亡的真正原因,多年來,卻從未受到外界的關注。

這份《蔣介石治療報告》,開宗明義就說:

總統蔣介石,身體素健,少有不適,此因蔣介石平日生活極有規律,菸酒不沾,養生有道所致。惟自五十一年起,蔣介石頗有小便不暢之感,經醫診查後,斷為攝護腺(即指“前列腺”,下同)肥大症,此乃年長者常見之疾病,唯必須施行手術始能治癒。嗣經決定於是年三月間在榮總接受外籍泌尿外科專家手術,割除肥大部分之攝護腺。不意於手術後發生尿道炎、便血、尿道狹窄等併發症,此後雖經醫生悉心醫治,各併發症漸次痊可,以後數年蔣介石。已體健如常,但因慢性攝護腺炎不時發作,雖屢經醫治,但無法根除。

這份官方版的《蔣介石治療報告》說明了蔣介石從76歲起,即苦於攝護腺肥大症。《蔣介石治療報告》並未進一步說明蔣介石那時的病情,但是,一批老侍衛人員,卻對蔣介石當時的身體情況記憶猶新,蔣介石隨從人員的回憶,足以作《蔣介石治療報告》之細膩補充。

一、治蔣介石攝護腺肥大,台灣當局求助美國CIA

可以這么說,蔣介石到台灣之後,他的身體狀況出現了第一階段的警訊,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

因為病症來得太突然,蔣介石起先搞不清楚自己身體發生了什麼問題。症狀最初顯現於1962年4月9日。這一天馬拉加西總統訪問台灣,侍衛人員發覺蔣介石精神不濟,整天苦著一張臉,表情痛楚,這是隨從人員前所未見的。

起先大家以為是蔣介石有心事,情緒不好,一時之間,沒有人清楚原因何在,更沒人敢問。

馬拉加西總統離開台灣後,蔣介石有一天請假沒上班。後來,大家才曉得那陣子蔣介石身體老是不舒服。軍人出身的蔣介石咬牙強忍病痛,忍了兩個禮拜,到4月23日,實在因為苦於無法解尿,忍無可忍,只好到“榮民總醫院”做身體檢查。

“榮總”泌尿科主任鄭不非大夫檢查之後,告訴蔣介石,他的攝護腺有過度肥大的跡象,腫大情況趨於嚴重,才會使得排尿難以順暢,有必要儘早進行手術治療,以免因此造成其他疾病。

攝護腺肥大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算是一種老化現象,本不足奇。也有一種說法,蔣介石會有攝護腺肥大之症,恐怕是禁慾的結果。蔣介石傳統觀念很強,認為男人年過古稀之齡,即應著重節慾養生,所以,蔣介石在70歲前後,即與宋美齡分床而睡,兩人同房而分床。蔣介石的觀念裡邊認為,男人進入老年即應節制欲望,以保“元氣”。有一種說法,久不行周公之禮,亦是男人犯攝護腺肥大症原因。

也有一種未經科學印證的說法認為,男性若是攝護腺腫大,通常是長壽的象徵。縱使這一說法成立,讓人憂喜參半,但是“御醫”的當務之急,是要解決蔣介石排尿困擾。醫師擔憂小便難以排出,或者小便時涓涓滴滴,將衍生出身體其他器官的毛病。

20世紀60年代初期,鄭不非大夫是“榮民總醫院”最優秀泌尿科專科醫師、泌尿科主任,其他像“榮民總醫院”院長盧致德、外科部主任盧光舜等名醫,也都是台灣早年一等一的醫學專家。如果依科別專長而言,泌尿科主任鄭不非絕對可以勝任為蔣介石切除攝護腺肥大組織的任務。

但是,兩個微妙的因素,促使鄭不非沒有接下這項重大任務;儘管鄭不非具有施行攝護腺手術的豐富經驗。一般“榮總”醫師聽到要為蔣介石動手術,顧慮他是島內頭號人物,即使攝護腺手術並不是大手術,畢竟天底下沒有百分百成功的手術,萬―失手,難保不遭受責難甚至更嚴重的下場。茲事體大,“御醫”們不免多所顧忌,把為蔣介石開刀視為畏途。如若稍有閃失,不僅飯碗不保,恐怕還有牢獄之災。

蔣介石將身體檢查結果,回士林官邸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宋美齡,蔣介石提及動手術之事。宋美齡強烈反對貿然開刀,曾請蔣介石稍安勿躁,應先由孔宋家族,就近在美國延請第一流名醫權威,專程來台為蔣介石診治或動刀。一向篤信遠來和尚會念經的宋美齡,自然不贊同讓中國醫師動手術,主張應該聘請權威的洋醫師。

這次攝護腺肥大病症,來得太突然,來勢洶洶,蔣介石排尿不順,身體很不舒服,宋美齡力勸蔣介石忍一陣子,等孔宋親人在美國就近延請名醫來台,再行開刀不遲。蔣介石聽說還要再等一陣子,當場氣得想翻臉,說:急驚風不能等慢郎中,排尿不順造成的膀胱不適,已經讓他連一小時都不能再忍耐。宋美齡多方勸解無效,只好採取最快速的方式,商請美國中央情報局外圍組織――“西方公司”在台灣的負責人,急電請琉球美軍徵調―位攝護腺專科大夫,來台灣為蔣介石開刀。

二、CIA名醫失手蔣介石血尿驚魂

這位來自琉球美軍基地醫院的非洲裔美國醫師,是世界知名攝護腺權威醫師奈斯比的得意門生。

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協助急召之下,這位美軍醫師在兩天后趕抵台北。1962年4月27日,這位攝護腺專科醫師進駐台北“榮民總醫院”。因為攝護腺切除手術並不是什麼大型手術,相關的手術器械都很輕便,全是由美軍醫師隨行從琉球攜帶來台。

蔣介石開刀之事,在當時台灣是絕對機密,不得外泄,以免“影響民心士氣”。基於保密考慮,台北“榮民總醫院”安排蔣介石在“總統”病房(六號病房),施行攝護腺手術。最初的六號病房,是在“榮民總醫院”舊的三層樓主建築的一樓,當年,六號病房擁有台灣最頂尖、最先進的醫療設備。

這是蔣介石到台灣以來,第一次進行外科手術,“榮總”六號病房醫護人員全員備戰,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1.內視鏡手術刀,伸進尿道深部

治療攝護腺腫大,60年代有兩種主要的手術方法。一種是傳統的外科手術法,直接在患者的下腹部,靠近生殖器的部位,切開一個口子,割除腫大的攝護腺組織。另一種手術法,是使用當時尚屬先進技術的“內視鏡攝護腺刮除手術”,切除多餘的攝護腺肥大組織。這種“內視鏡攝護腺肥大刮除手術”的方式,是用一根粗鐵絲狀的管狀內視鏡手術刀,探伸到尿道深部,借著內視鏡,在尿道深部切除腫大的攝護腺組織。

60年代最擅長施行“內視鏡刮除”手術的,正是美國攝護腺權威奈斯比醫師。而這位非洲裔美國軍醫,施行的正是奈斯比醫師傳授的“內視鏡攝護腺肥大刮除手術”。受限於專業訓練和儀器設施,台灣還沒有醫師嘗試作這類手術,“內視鏡刮除法”的優點,不會在病患的肚子上留下開刀的刀疤,流血量也較一般外科手術少。老輩人的觀念,在身體上動刀口,有損元氣。蔣介石聽聞醫師提示,“內視鏡刮除法”不留刀口,不必流太多的血,不致損及元氣,當然欣然首肯。

施行“內視鏡攝護腺肥大刮除手術”,固然是一項小手術,卻無法克服麻醉問題。因尿道和攝護腺的部位,不宜施打局部麻醉劑,更不能因為施行這項小手術,大動干戈,搞全身麻醉。所以,顧慮病人生命安’全,這項手術通常都不實施麻醉。

2.蔣介石咬牙切齒,忍痛挨刀

據目擊手術進行的官邸隨從事後透露,蔣介石開刀當天坐在一張手術椅子上,醫師請蔣介石褪去褲子,以45度角斜躺之姿勢坐在椅子上,雙腿張開之後,美國醫師在蔣介石的膝蓋上鋪上一塊消過毒的綠布,隨即展開手術作業。

據醫護人員事後轉述,當那位美軍黑人醫師把一根粗鐵絲狀的管狀“內視鏡手術刀”,鑽進蔣介石的尿道口之後,蔣介石痛得咬牙切齒,雙手緊緊握住椅子把手,臉部肌肉抽搐,狀甚痛楚。位在陰莖內的尿道,是男性身體器官當中,最敏感、最怕疼的部位。試想,在毫無麻醉的情況下,醫師直接以一根像是鐵絲的內視鏡手術刀,慢慢伸進尿道深部,切除肥大的攝護腺。“鐵絲”慢慢沿著尿道往前挪動探索推進,疼痛難挨的程度,絕非筆墨所能形容。軍人出身的蔣介石,忍痛忍到手術完成,滿頭大汗,衣衫盡濕,他的忍功足可與三國時華佗為關羽刮骨療傷相比擬。

在“榮民總醫院”第六號病房,據在一旁陪侍,並親眼目睹手術進行的“榮總”醫護人員回憶,蔣介石忍痛的能耐驚人,美國醫師拿著那根鐵絲狀的“內視鏡手術刀”伸進蔣介石體內時,雖然流血量不多,但也染紅了好多紗布。據轉述,他居然連吭都沒吭_聲,從頭到尾都沒講一個“疼”字,手術完成之後,也不需攙扶,堅持自己走回病床休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