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州黃梅寺

據《蔚州志》記載:“黃梅寺,在黃梅村”。
寺院遺址位於泥河灣底層上,正南700米外為壺流河的重要河流—定安河,東南臨遼、金、元之古定安縣,西南隔沙河相望為漢代當城縣古城。寺院坐北朝南,位於南低北高的緩坡上,成南北一條中軸線。從重建的碑中看出,原有前中後三進院落。但在1961年拆毀之前已縮減為二進院落,中殿變為後殿,前院正中為山門樓一座,山門前雄踞石獅一對,山門檐下懸匾額,上書“黃梅古寺”,該匾為明代嘉靖年間改寺名時所掛,利用了一塊古匾背面所寫。在此匾的背面有寺名,上書“沈公村、羌無寺”,便是例證。山門左右各有一座磚雕小門。入山門為前院、東西鍾、鼓樓,鐘樓上懸掛著750斤重的鐵鐘一口。院落正北為過殿三間,五椽,懸山,廊下東西各立石碑一塊,過殿內塑四大天王,彌勒佛,倒坐觀音,護法神韋馱。從過殿進入後院,院內寬敞,正中磚砌甬路通向後殿(明代以前為中殿),懸山,殿內有檀香木刻的“三大士”塑像。殿前有磚砌月台。月台上東西砌一花池,池內栽植黃梅花二株,高約2米,每當農曆四月十八盛開之時,花繁葉茂,被視為吉祥之物。所以當時上奏朝廷,將羌無寺改為黃梅古寺,並賜地一百畝,作為該寺的養廉。
從明代嘉靖十七年重建碑文看出,該寺建於元代,初稱“羌無寺”,後易名“黃梅寺”,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均重修該寺,碑中記載了一些重要的史料,如蓮花池沼華香盛景,定安縣西關沈公村,對遼、金、元定安縣古城的規模,及早期村名均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寺內僧人德經擅長丹青,繪製了寺內殿堂的水路壁畫,由此看出到明中葉該寺已三教合一,寺內人才濟濟、略見一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