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蓮塘乳鴨圖

緙絲蓮塘乳鴨圖

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長107.5厘米,寬108.8厘米,是一件南宋[中國歷史朝代]時期的絲織作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基本信息

特徵

緙絲蓮塘乳鴨圖 緙絲蓮塘乳鴨圖
《蓮塘乳鴨圖》中紅荷白鷺,翠鳥青石;荷花造型豐滿,白色瓣尖染紅,白鷺鳥神情精靈剔透,一雌一雄雙鴨游哉悠哉,身旁伴一雙兒女活潑純真,可愛稚拙,整個畫面生動溫馨,色彩變化豐富。青石上緙制 隸書小款“江東朱剛制,蓮塘乳鴨圖”,畫面左下角有“克柔”朱紅印一方。此作品幅式巨大,組織細密,絲絲縷縷皆勻稱、分明,在現存的宋代緙絲傳世作品中屬上乘之作。

作者

朱克柔 ,生卒年不詳。幼習繪畫與緙絲(也稱刻絲),積累配色和運線經驗。她與定州的沈子藩等同為宋代緙絲名家。宋徽宗至高宗時期以織造緙絲著稱於世,亦善畫。她的緙絲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樹石、花鳥等,風格清淡古雅,形象生動,為一時之絕技。收藏家將其作品視如名畫。有《牡丹》、《山茶》、《蓮塘乳鴨圖》、《桃花畫眉》、《鶺鴒紅蓼》等作品流傳至今,既富有畫意,又具有深厚的裝飾趣味。當時緙絲的生產中心“北有定州,南有松江”,朱氏是松江的傑出代表。

背景

北宋之前緙絲髮展 

“緙絲”在文獻中寫作“克絲”、“尅絲”、“刻絲”,是我國傳統絲織品之一。以本色絲線作經,彩色絲線作緯,用通經回緯(即不同顏色的緯線按圖案所需不同的色彩區域分別局部織入)的方法織成,因此將成品懸空望去可見織物色彩交界處有空路。 這種工藝最初發現於漢代新疆地區的毛織物上,到唐代始見緙絲織物,且以日常實用品為主。至宋代緙絲工藝開始由實用品向藝術品過渡,並步入高潮。 

南宋後緙絲業發展 

南宋時期,江南出現數位緙絲高手,由於當時宮廷畫院派“重寫生花鳥”的影響,他們的作品題材多為工筆花鳥,而且常以名人書畫作粉本,其成品不僅能夠表現出原畫之神韻,甚至將原作的題跋款記和圖章也緙織出來。南宋雲間(今上海松江)人朱克柔、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沈子蕃,延陵(今江蘇常州)人吳煦等皆有緙絲精品之作傳世,其中沈子蕃緙織的宋徽宗的《花卉圖》、崔白的《三秋圖》以及《青綠山水圖》被《石渠寶笈》一書續編列為緙絲“上等珍品”。吳煦《蟠桃圖》上有題詩曰:“萬縷千絲組織工,仙桃結子似丹紅,一絲一縷千萬壽,妙合天機造化中。”緙絲的織作用工之繁之精細可見一斑。 

緙絲製品價值 

緙絲作品在歷次織繡品拍賣會上都極搶手。1995年10月佳士得南坎欣頓東方和伊斯蘭服飾織繡拍賣會上,19世紀142×202厘米的緙絲《百子圖》以675,000英鎊的高價出售,75×169厘米的緙絲《劉備越檀溪圖》以123,750英鎊成交;1996年4月,一幅19世紀41×194厘米的緙絲山水橫披被估價500—1000英鎊;143×215厘米的緙絲《弈器棋圖》則被賣到315,000英鎊。1996年春,上海德康拍賣行一件緙絲《天官圖》立軸被估價32,000元人民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