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村文體中心

蓬溪村文體中心

蓬溪村位於蓬萊鎮區,地處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清水岩山麓,面積約7.4平方公里,有19個村民小組,人口3670人,是著名的僑鄉。在鎮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我村圍繞 “二十字”方針總體要求,紮實推進蓬溪村的新農村建設。

我們看到的是一年多來我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圖片展專欄。在此我們選取部分創建活動的圖片進行展示,以增進大家對我村新農村建設的了解!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我村慈善會成立現場。蓬溪人素有熱心公益、興學重教、敬老濟貧的傳統美德。30年來累計為6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敬老金400多萬元。08年12月,在柯希平等賢達的支持下,我村在全市率先註冊成立“安溪縣蓬萊魁頭慈善會”,共籌集善款2000多萬元,充分發揮了“支教、助學、扶殘、助醫、助孤、救災、扶貧”等慈善功能。

接著我們看到的是作為市級新農村建設項目之一的“魁頭懷恩園”。為鞏固殯葬改革成果,防止骨灰流失和“二重葬”,我村建設了村級公益性骨灰堂---“魁頭懷恩園”, 該工程於2008年底開始籌建,投入資金250多萬元,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工程已進入後期階段。

下面,我們看蓬溪村的“新村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帶領全村民眾,從提高生活質量入手,科學規劃村莊建設,對原舊肥料庫危房進行新村建設。該項目投資300多萬元,占地2000多平方米,新建民眾新居50多戶,已有38戶民眾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

第四塊展版是關於我村新農村文體設施建設。一年多來,我村積極創造條件,加強文體設施建設,打造宜居環境。啟動四座閒置祖宇,新建文體陣地;在村部周圍新建了老人門球場、燈光籃球場;在智同垵、協德等角落建設了體育健身設施。通過抓基礎設施建設、抓文體活動,滿足廣大民眾的精神生活需求,促進鄉風文明。

今年九月初九,我村堅持“以人為本、敬老愛老”的宗旨,認真開展了我省第19個老人節遊園慰問活動。通過活動進一步,營造養老、助老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六塊展版關於水利設施建設。我村以節水增效、蓄水利民為目標,狠抓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一座容量392立方米的水池,為農貿市場新村建設提供了充足的用水保障;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投入資金約6.8萬,完成宮壠水庫除險加固,以及境內百里渠、墟頭壩到蓬新村交界處約2公里水渠等渠段疏浚清淤,滿足農業生產、灌溉需要,並計畫2011年修建被大水沖毀的中型攔水壩1座,已經完成設計。

我們參觀最後一張展版---彭墟橋。彭圩橋建於上世紀50年代,由華僑捐建,因年久老化被省交通部門認定為危橋。村兩委及魁頭慈善會廣泛徵求村民意見,投入建設資金75萬元,翻建該橋。新的橋面將從原來寬度2.9米,設計加寬為5.7米。工程預計春節前竣工,將使通往農貿市場、學村路交通更加便捷。

接下來,我們將參觀我村文體中心。剛才我們下車的時候,看到這裡一共有四座祖祠,以前基本處於閒置狀態。2010年年初,我村提出建置文體中心的構想,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肯定。

這座祖祠為頂厝廳,現建為蓬溪村農家書屋。現有藏書量2136冊,分成六大類,分別為政經類、文化類、科技類、生活類、少兒類、綜合類。自開放以來,已有借閱民眾500人。2010年2月初,我村開展了“全民閱讀”活動,為村民免費辦理借書證,進一步在全村形成“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氛圍,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這座祖祠為魁頭祖宇,慈善會辦公室所在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些照片,是歷年來對我村慈善事業有突出貢獻的鄉賢。有這些經濟能人、華僑人士的大力支持,我們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大家注意到沒有,我們掛在牆上的牌匾,相傳宋朝時期,公元1024年,柯氏六世祖慶文公於宋仁宗天聖二年登榜進士,他的四個兒子也都高中進士。故有“父子五進士”之說。長子仲常曾到漳州賑饑,惠政昭著,好友蘇東坡賦詩讚頌,故有“瑞鵲流芳”。祠堂的正上方懸掛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書寫的“瑞鵲傳芳”燙金匾額。這邊“大校”牌匾是1996年中央軍委授予現任泉州市監察局柯仲秋先生的。

“科學工作室於2010年9月建成,主要服務於青少年。在工作室里,配備了萬能車床、模型拼裝、四驅車等活動器材,目的在於培養青少年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質。已經與進來國小達成共建,並有專職指導老師2名和10為熱心科普志願者。

康樂室配備了檯球桌、桌球桌,撲克、麻將桌等。現有60歲以上老人320名。康樂室的建立,為我村的老年人提供一個集休閒、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場所,讓老年人老有所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