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村

老子廟和大照壁一北一南,相距200米。 老子廟是崑嵛山的標誌性建築,享譽膠東。 廟門旁邊有一株雄性銀杏樹,高兩丈,乾粗兩人合抱有餘。

蒿 村位於山東省文登市界石鎮駐地西2.5公里處,崑嵛山東麓,205省道穿村而過。面積10平方公里,耕地3000畝,山林1萬畝,人口2300人。蒿村有兩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古廟和一處舊兵營。
大照壁與老子廟位於蒿 村域內,是界石鎮一對鎮山之寶。
老子廟和大照壁一北一南,相距200米。老子廟的天然大照壁,大而平、陡而方,似人工雕鑿。高、寬各有70米,處於老子廟前,俗稱“照壁”。它環繞著老子廟,掩映著雄偉的廟門,人們想進廟,必先繞過照壁。天然照壁與老子廟的巧妙結合,自然給人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
老子廟是崑嵛山的標誌性建築,享譽膠東。初建年代不詳,今存道士墓有幾十座。老子廟遺址現只剩下房基,計有20間大殿和配殿。中間大殿基礎高大且寬闊,兩邊配殿較小,廟外不遠處有廢棄的碾盤、碾砣、石磨等。相傳,明、清兩朝出身文登的兩位高官:尚書叢蘭和巡撫徐士林,少年時期都曾在老子廟讀過書。今崑嵛山下爬山佃,住戶多姓徐,傳為徐士林的後人。
龍王廟位於蒿 河上游北岸,建於明代。有正殿3間,中間塑龍王神像,兩旁各有一神,左、右配殿各有神座,牆壁有彩色天兵天將壁畫。正殿門上方有木匾額,上刻“龍王廟”3個大字。殿外有兩隻朱紅大圓木支撐的出廈。廟院各有東、西廂房3間住道士,有道士7人。廟院門“三開門”,有3個高大的門樓,中間大門,只有廟會的日子才開。
龍王廟對面約50米南側有一處戲樓,戲樓北向,下面是戲台,四邊有一抱粗的石柱,歇山瓦頂。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日至六月十五日是龍王廟會的日子。從十里八疃聚攏來趕廟會的人,有舞龍、耍獅子、耍黑驢、跑旱船等等。戲樓上唱京戲、呂劇,讓人目不暇接。相傳,龍王廟處的戲樓,與界石楚峴村的戲樓、威海西門裡戲樓是按照同一個圖紙建造的。當時蒿 村有一個木匠叫初二,修戲樓前,專程到威海西門裡戲樓看了5天,把戲樓所有的木結構、木與石結合形式全部臨摹下來,回來建成龍王廟戲樓。
廟門旁邊有一株雄性銀杏樹,高兩丈,乾粗兩人合抱有餘。廟院內有一株雌性銀杏樹,一抱粗,每年都結出許多銀杏果。雄銀杏樹下有10通青石碑。這些石碑,有的是雕刻修廟捐助的功德碑,有的是官府捐刻的記事碑,俗稱“小碑林”。
龍王廟東牆山頭外側有一座小廟,疑為山神廟,高不足2米,裡面有一方小石神,門邊石上刻有對聯,上聯被破壞,下聯為“未有此山光有我”,橫批為“洪武元年”。推測其為明朝初年建築。
老蜂窩位於崑嵛山腹地半山腰間,為1930年代膠東崑嵛山紅軍游擊隊的駐地。有洞口正對崑嵛山主峰,洞口正前方為岩石懸崖所避。洞內空間為上、中、下三層。一層平地上,人可以躺下來休息;二層為天然岩石,人可躲藏在上面,也可坐在上面休息,還可存放武器彈藥;三層為頂層,爬上第三層,就靠近了老蜂窩的天窗。當年,紅軍住在老蜂窩,若敵人從洞口正面圍攻,紅軍戰士就可從天窗突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