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蒲蘭繪本館:好奇的喬治和黃帽子

喬治是一個生活在非洲的、對什麼都很好奇的小猴子。一天一個頭戴黃帽子的叔叔發現了喬治,他非常喜歡喬治,想把他帶回去,這時黃帽子叔叔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電影《阿甘正傳》中,心靈單純的主人公阿甘最愛的繪本。最受美國孩子歡迎的成長故事!熱銷七十年,譯成二十多種語言文字,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成為會本中的經典!2006年美國,美國環球公司推出好奇喬治的動畫電影,好奇的喬治掀起全球的熱烈反響,再一次印證了這一經典形象的不朽魅力。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喬治的影響力
1941年美國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推出第一本《好奇的喬治》,迄今該系列已經被翻譯成二十種語言文字,售出4000萬本。這只不斷惹麻煩又總有好運伴隨的小猴子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成為繪本中的經典。他是如此深入人心,在美國,言談中人們常會用“好奇的喬治”來指代許多事情,聽到這個詞時人們都會心一笑,仿佛他那頑皮可愛的樣子就在眼前。電影《阿甘正傳》中,有著天真心靈的主人公阿甘最愛的童書就是《好奇的喬治》。
喬治的誕生和傳奇
雷夫婦最先嘗試的繪本叫《長頸鹿西西里和九隻小猴》(Cecily G. and the 9 Monkeys),喬治是其中最好奇與聰明的一隻。編輯太喜歡這隻小猴了,建議雷夫婦專門為他創作繪本。原稿才剛做好,二戰就爆發了。漢斯親手組裝了兩輛腳踏車,在巴黎淪陷之前的幾小時,雷夫婦騎車逃了出來。他們只帶了極少的隨身物品,其中有喬治的原稿,那時候還叫《飛飛的故事》。輾轉十多天,他們到達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在那乘船到巴西他們,然後去美國紐約。
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接受了這隻淘氣小猴的故事並在1941年出版。喬治獲得了即時的成功,風靡全國。
人們對好奇小猴的熱烈歡迎,體現了二戰以後新的兒童觀蓬勃發展,逐漸成為共識。成年人珍視兒童的天性,有意識地給予其表達和生長的空間。在喬治的一系列故事裡,他的好奇心雖然總是帶來麻煩,一開始還很讓人生氣,但最後總是能得到人們的寬容。
最初,喬治的形象衝擊著傳統父母的接受底線。許多父母對喬治做的事提出了疑慮,比如他竟然躥進駕駛室,把工人辛辛苦苦裝的一車泥卸掉了;他打開一瓶乙醚,還聞它,把自己弄得暈乎乎的…… 但即使有著無盡的擔心,仍擋不住成年人對喬治的喜愛,他們情不自禁地把喬治的故事買回去念給孩子聽。許多孩子都是一聽再聽,每次都興味盎然。因為喬治的形象引起孩子們深切的共鳴,他替孩子們實現了渴望探索,渴望自由的夢想。更妙的是,他總是交好運。由於喬治本性善良又機智,周圍的人們也常懷寬容之心,他惹的禍最後總是歪打正著地變為好事,皆大歡喜。也不必擔心孩子們會模仿喬治,因為那是一隻猴子,孩子們也用自己的方式區分幻想世界和現實世界。也許正因為蓬勃的願望在故事中得到滿足,在現實中孩子反而會減少一些過分的冒險或惡作劇。在美國,經歷了冷戰、獨霸、全球化三代人,人們依然對喬治的故事愛不釋手,親子共讀喬治,開懷大笑,是許多人關於童年的溫馨記憶。由於喬治太受歡迎了,人們念完雷夫婦合作的七本喬治故事仍意猶未盡,在他們辭世以後,出版社與其他作者合作以雷夫婦的風格繼續發展喬治的探險經歷,又創作了一個接一個的故事。
2006年,美國環球公司推出好奇喬治的動畫電影,66歲的喬治再一次掀起全球的熱烈反響,再一次印證了這一經典形象的不朽魅力。

作者簡介

熱愛動物的喬治父母
《好奇的喬治》系列是H·A·雷和瑪格麗特·雷夫婦長期合作的結晶。
1906年,H·A·雷出生在德國漢堡,在一個動物園旁邊長大,他常去動物園畫速寫。從此他對動物的熱愛持續了一生。漢斯曾學習哲學、自然科學,會講多種語言,唯獨沒有正式學習藝術。但他走到哪裡都習慣用速寫記錄生活。瑪格麗特比H·A·雷小8歲,也出生在漢堡。她從小就有當藝術家的夢想,曾進入學校學習美術和攝影。
1935年8月,兩個熱愛藝術的年青人結婚了。兩人都很熱愛動物,一起養了兩隻小猴子做寵物。1936年,雷夫婦去歐洲旅行,兩隻小猴子也帶上。經過寒冷的英國時,瑪格麗特還親手給猴子們織毛衣。
在巴黎,他們受到編輯的鼓勵,開始嘗試為孩子們創作繪本。主要是夫人瑪格麗特撰寫故事,先生H·A·雷負責插畫,但事實上每一個細節都是兩人的共同創造。據瑪格麗特回憶說,他們的生活就是圍繞這隻猴子的推敲、爭論和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原稿。在H·A·雷去世前,夫婦二人總共創作了七本關於喬治的繪本,在H·A·雷去世後,瑪格麗特又續寫了幾本,直到1996年她辭世。
雷夫婦知識淵博,涉獵廣泛,除了喬治系列,他們還發表了很多別的作品。像瑪格麗特曾出過一本關於吃昆蟲的植物的書,而H·A·雷早年出的《新方法看星空》,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天文愛好者。他們寫得最多的,還是和動物有關的書。 譯者介紹
崔維燕簡介
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分校中文系。畢業後,進入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做兒童圖書編輯,並主編《幼兒畫報》。上大學之前,曾任八年幼兒教師。旅日期間,從事講壇社《中日辭典》的編纂工作。同時,師從著名兒童文學研究家、作家、翻譯家渡邊茂男先生,對圖畫書進行系統的研究。並伴隨女兒成長,一起閱讀了大量的圖畫書。從大學時代開始至今,創作及翻譯了《玩具城裡的故事》、《快樂的兔子一家》系列;《好奇的喬治》系列、《小兔彼得系列故事》、《新動畫大世界全集》、《世界優秀卡通片畫冊薈萃》等作品。

名人推薦

圖畫書——影響孩子一生的書
——《好奇的喬治》對早期教育的啟示
崔維燕
2008-5-30
一.《好奇的喬治》是怎樣一本書?
小猴喬治是瑪格麗特&H.A.雷夫婦創造的。他們以在南美生活時,對狒狒的觀察和速寫為基礎,在二次大戰逃難中,畫成圖畫書《好奇的喬治》。1941年,在美國出版。
至今,《好奇的喬治》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累計銷售了四千多萬冊,成為一代又一代孩子喜愛的圖畫書經典。
“喬治是一隻可愛的小猴子,他總是對什麼都很好奇。”這是這套書的開場白,也是對喬治這個形象的概括。他不僅對什麼都好奇,還要試著把好奇的事情弄明白。於是,好奇又好動的喬治就惹出了各種各樣好玩的“麻煩”。
喬治從動物園裡逃出來,眼前是一個完全未知的世界。為了探究,他把這個世界弄得地覆天翻。他想模仿油漆工,卻把人家的房間粉刷成了熱帶雨林;他住院時的一連串“荒唐事”,讓患憂鬱症的小姑娘重新開心地笑起來;他想看看朱古力是怎樣做成的,卻讓傳送帶上的朱古力都飛跑起來;他爬上翻斗車,於是,池塘里就多了一個鴨子們喜歡的小島。
用傳統的教育觀來看,喬治肯定會被歸在老師不喜歡、家長頭疼的“淘氣包”之類。可是,在這個系列故事中,“淘氣包”強烈的好奇心;出色的觀察力;不懈的探究精神;非凡的行動力,讓我們重新審視和思考早期教育的根本,試著換個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孩子們的言行,尊重孩子好奇、好動的天性,讓他們在大千世界裡,不斷地尋求,快樂地探索。
二..來自《好奇的喬治》的啟示
第一次見到《好奇的喬治》是在1986年。那時,我在國外,經常到圖書館和書店去看圖畫書。主要目的是為自己的研究蒐集資料,順便也為即將出生的女兒選幾本好書。在成堆的圖畫書里,以亮麗的藍色、黃色為主調的《好奇的喬治》系列,跳進我的眼裡。看了,就再也放不下了。
《好奇的喬治》對我衝擊很大。上大學前,我做過八年幼兒教師,進修過學前教育;上大學時,同學們研究古典、名作,我卻整天鼓搗“小人書”;大學畢業後,一直做幼兒圖書編輯。這樣的經歷,讓我自以為對女兒的早期教育胸有成竹。
可是,看了《好奇的喬治》,我的信心完全動搖了。我一遍一遍地讀原作,還找來不同國家的學者寫的評論文章看。
我漸漸地體會到,在作品中,作者以讚許的眼光,看待喬治的好奇與好動;放手讓喬治做錯事、闖禍,讓他在自己的失敗中,得到經驗與教訓;出現在作品中的大人,雖因喬治惹得麻煩而頭痛,但都以寬厚的態度,原諒他的過錯,表揚和獎賞他有意無意中,給事情帶來的好結局。
作品表達了注重兒童天性,提倡給孩子表現和發展空間的新兒童觀。從中,我得到日後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重要啟示。
女兒已長大,看著她樂樂呵呵,忙忙碌碌,學著自己喜歡的專業,幹著想幹的事情。我對《好奇的喬治》心存感謝。
啟示1.喬治讓我明白了,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是多么要緊的事情。
好奇心是人與生俱來的才能,只是後來的知識和經歷,讓我們懂得了兒時曾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也忘記了自己曾擁有過的那顆好奇心。
喬治讓我想起了這一切。讓我明白了呵護這份好奇,是多么要緊的事。
《好奇的喬治》讓我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孩子做的事。對女兒一些奇怪的舉動,
我不再難理解。她那些不著邊際的提問,無論忙與閒,我都會傾聽。有時還會把查來的答案,講給她聽。儘管她一臉迷茫,可我相信,這個“好奇”留在了她心裡。也許有一 天,她會試著自己去弄個清楚。
好奇是一切創造的的開始,牛頓因為“好奇”,弄清了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
對一件事產生好奇,很感興趣地追究,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這也許就造就了一
個偉人,成就了一份事業。
我常想,那些讓我們敬仰的偉人,他們心中的那個“好奇”,是什麼時候,在心裡生的根呢?
小心呵護孩子心中的“好奇”吧!沒準兒,有一根會發芽,長成大樹!
啟示2.孩子們做的“錯事”,只不過是在模仿大人時,弄出的一個個小失敗。在做“錯事”的過程中,學會了怎樣做“對事”。
我們面對孩子做的一些驚心動魄的“錯事”,第一反應往往就是怒斥。因為,太危險,太讓人後怕了。
看見孩子用剪子,把自己額角上的頭髮剪下一大撮,你會一把奪下剪刀;孩子把雨
鞋倒過來,當凳子,打算踩著去插門。你會衝過去,大聲呵斥!“摔在門上,會磕掉門牙!”
可是,喬治告訴我,他們只是想模仿大人,做點兒事情。可惜,沒幹好。比如,他想模仿黃帽子叔叔打電話,卻撥中了110,弄得警車、救火車出動,虛驚一場;在動物收養所,他聽說有一隻小狗逃出籠子,到處找狗時,卻讓所有的小狗都逃了出來。
這下,我們明白了吧!再遇到這種事,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這事應該怎樣做,就行了。
面對未知的世界,孩子們睜大眼睛,上下求索。可是,家長們卻總想把孩子護在翅膀下。在保護孩子遠離失敗的同時,也就剝奪了孩子品嘗成功,獲得自信的機會。
家長要鼓勵孩子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別太在乎一時的成敗。你會發現,在對對錯錯中,孩子們做的“錯事”會越來越少,“對事”會越來越多。
啟示3.學會以讚賞的眼光去看“好動的孩子”。
平時,我們說:“這孩子特好動。”往往不是讚揚。可是,在生活中,好動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成就一件事,不僅要坐著想,更需起來行動。
《好奇的喬治》中,有大量的動感畫面。那隻對什麼都很好奇的小猴子,一刻不停地嘗試著各種各樣的事情,享受著挑戰的樂趣。
我喜歡讀“大家”的傳記,敬仰那些在各自的領域裡,做成“大家”的人。他們不僅具有活躍的思維、敏銳的目光,也具有極強的行動力,想到了,就去做。
這是能做成事情的人和只會紙上談兵的人的根本區別。
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對什麼都沒有興趣,或者一點兒闖勁都沒有。其實,孩子本來都有這些素質的,只是被我們不小心給弄沒了。
孩子們睜大眼睛,在神奇的大千世界裡,尋找著感興趣的事情,並想一試身手。可我們說:“太鬧了!怎么一刻也不閒著!”“到那邊,安靜地待會兒!”在約束了孩子行動的同時,也無形中讓孩子失去了探知的樂趣和挑戰的習慣。
啟示4.擁有快樂的童年,就為擁有快樂的人生打下了基礎。
在我女兒三、四歲的時候,十分痴迷喬治。開始,老纏著我們給她讀。後來就自己給自己讀,因為,最喜歡的段落已經一字不差地記住了。
在書里,每當喬治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時,都會出現一句台詞。“喬治很好奇。”在生活中,每當女兒要躍躍欲試的時候,我們就會說“喬治又好奇了。”
那段時間,她和喬治形影不離。在家裡,趴在地上,蜷在床上,聽高興了,還得打著滾兒地笑。出門時,小書包里肯定背著“喬治”。坐車時,等餐時,都得看上一會兒。
什麼是快樂童年?我想,就是這種在現實的和編織出來的世界裡,開心地笑,開心地玩吧!
童年是人的性格、思維方式、行為習慣、感受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擁有快樂童年的人,也就打下了快樂人生的基礎。
快樂是一種感受。在快樂的體驗中,培養孩子對快樂的感受能力。讓他們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大大小小的快樂,獨享或與人分享。
嘗過快樂的人,懂得快樂的滋味。女兒已經長大,但還是會為一點點小事,就笑得前仰後合。這讓我想起她小時讀喬治的情景。她的同齡人中,有那種無論什麼事,都不能讓她露出笑臉的孩子。我常想,要是兒時有《好奇的喬治》陪伴,這孩子也一定能學會開心地笑。而且,一輩子都不忘掉。
快樂的性格帶給你快樂的人生。快樂的人,容易交到朋友;遇事往快樂想,不會因一點挫折,就被打倒;對快樂很敏感,總能在生活中發現讓人高興的小事;有快樂的習慣,高興了,就咧開嘴笑,有誰會拒絕一張笑臉呢? 而這些,正是孩子們走向社會,安身立命的本錢!
三.怎樣看《好奇的喬治》
“這樣的圖畫書對孩子有什麼用?”
那么,在早期教育這個年齡段,孩子需要什麼呢?
這是一個為人生打基礎的年齡段。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在這個年齡段,要完成世界觀、思維方式、性格的形成;做事習慣、情感的培養;閱讀、理解、學習、交流能力的掌握;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知識的學習。
由於年齡的關係,孩子的生活範圍十分有限。於是,圖畫書就成為早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媒體。它把這些東西集於一身,以孩子們樂於接受的方式,帶給了孩子們。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通過圖畫書,衝破生活的小圈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好奇的喬治》就是這樣一套好圖畫書。
住醫院、當廚師、坐火箭、開翻斗車、率領遊行隊伍、當“救生員”、去野營……;
闖禍、失敗、被討厭、受讚揚、快樂、幸福、同情、傷心、悲痛……
醫學、社會學、動物學、考古學、機械、動力、化學、物理學……
《好奇的喬治》給孩子們插上翅膀,在未知的世界裡,自由自在地飛翔。
“這本書能教孩子什麼?”
這個問題涉及早期教育的方法。是追求立竿見影,還是看重潛移默化。
對於讀書的效果,要關注孩子吃進多少,別太看重吐出多少。
有的圖畫書,給孩子的東西是有形的。孩子看了,學會認字、數數,會說ABC,會畫小白兔,這些固然重要;有的圖畫書,給孩子的東西是無形的。健全的性格、美好的情感、聰穎的智慧、深刻的哲理、良好的修養……留在孩子心裡,變成一生享用的財富。
《好奇的喬治》屬於後一種。有這樣的圖畫書陪伴孩子的童年,你就不用擔心培養出有知識、缺見識、少文化的孩子了。
“怎么給孩子讀圖畫書呢?”
和孩子一起讀。有聲有色、開開心心、反反覆覆地讀。和孩子一起,沉浸在好聽的故事和美麗的圖畫中。它會使你想起童年最美好、最寶貴的東西,不再因為給孩子創造物質條件,而忽視與孩子相處的寶貴時間。在與孩子頭碰頭的閱讀中,圖畫書會給孩子和家人留下一堆快樂的記憶。兒時,坐在爸爸的膝蓋上,或者鑽進媽媽被窩裡,一起讀書的情景,無論什麼時候想起來,都覺得很美好。這樣的家庭會擁有和諧的親子關係和沒有隔膜的家人,總是那么幸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