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蒙山縣]

蒙山[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蒙山縣]

蒙山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東鄰昭平,西連金秀,南毗平南,北接荔浦。蒙山縣古為百越地,明清稱永安州(太平天國封王建制地——永安州),民國初年改為蒙山縣,位於廣西東部,桂梧公路中段。南接梧州通向富庶的粵港澳,北連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國道321線貫穿縣境南北,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縣面積1279平方公里,轄6鎮3鄉,20萬人。有漢、瑤、壯、苗、侗、布依等12個民族;其中漢族占80%。 蒙山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資源豐富,物產繁多。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桑、黃豆、花生、生薑、茶葉、板栗、玉桂、八角等,果類有沙田柚、柑、橙、梨、桃、柿、李等20多種。礦產品有金、銀、銅、鐵、鋁、鋅、重晶石、紅石等。主要林產品有松、杉、毛竹、南竹等。

地理環境

山川秀麗,形勢險要。《方輿紀要》說,永安州(今蒙山縣)“禁止昭梧,控扼蠻夷,間潯灕江之中,為形勝要地”。縣城地理坐標是:東經110°31′,北緯24°12′,靠近北歸線。縣治蒙山鎮,距廣西首府南寧市460公里(公路距離,下同),居桂林、梧州兩市間。北與全國旅遊重點桂林市僅距146公里,距陽朔82公里,距荔浦39公里,南與廣西“水上門戶”梧州市距186公里,西南170公里處是太平天國革命發祥地--金田村。國道321公路線貫穿縣境南北,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對發展生產、搞活經濟比較有利。 縣境東西寬43公里,南北長70公里,總面積1279.34平方公里,全縣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占總面積的71.6%。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適宜農作物主果木等生長。

氣候環境

蒙山縣屬來熱帶季風氣候區,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高低懸殊,氣候多變。垂直變化顯著,具有“高一丈,不一樣”、“陰陽坡、差得多”、“十里不同天”這些明顯的立體氣候特點。縣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夏季長,酷熱;冬季短,嚴寒期短,無霜期長。全縣年平均氣溫在表面上分布是:南高北低,平原高于山區。年降雨量的分布是南、北部少,中部多。 由於氣候變化的差異,蒙山縣有明顯的春、夏、秋、冬四季之分。

歷史沿革

蒙山是我國近代史上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著名的策源地之一。它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建置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時間,遠在漢朝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勞動開拓,繁衍生息。新圩鎮雙垌村哥谷嶺古墓群,1981年8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又發現文圩鎮門樓嶺古墓群,都是漢、晉墓葬。1983年以來,在縣城和城郊,出土漢代窖藏錢幣、銅鼎、銅鏡和陶器。從這些文化遺址和出土文物看,這裡在漢代時已經是人口繁盛的地方。

蒙山[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蒙山縣] 蒙山[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蒙山縣]

蒙山古為百越地,秦屬桂林郡,漢屬蒼梧郡荔浦縣地,三國吳屬始安郡。

南朝梁陳(公元502年至589年) 置縣,即金安(據補梁疆域志記,故址在今蒙山縣治東南90里金垌村)、蒙縣(據補梁疆域志記,故址在今蒙山縣治東50里蒙山下,唐代蒙州亦即建於此)。

隋 開皇十年(590年)分荔浦縣置隋化縣,屬揚州始安郡。

唐 武德四年(621年)改為立山縣,置荔州以立山隸荔州,不久改南恭州隸樂州。五年,以立山隸恭州。又析荔州置崇仁縣、純義縣。又分立山置東區縣,再割荔州之立山、東區、純義三縣分置嶺政縣。貞觀五年(631年)以純義縣屬荔州。六年以東區屬燕州。八年,改置蒙州。因州東有蒙山,又山下有蒙水,居民多蒙姓,故名蒙州。十二年,省嶺政入立山縣。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改蒙州屬嶺南西道--桂管。天寶元年(742年)改為蒙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蒙州,領縣三(立山、純義、東區)。永貞元年(850年)避憲宗皇帝諱,改純義為正義。

宋 太平興國元年(967年)改正義縣為蒙山縣。熙寧五年(1072年)廢蒙州,以東區、蒙山兩縣併入立山縣,隸昭州。

元 仍為立山縣,屬燕平樂府。

明朝、洪武十信年(1385年),廢立山縣為立山鄉,屬荔浦縣。尋設古湄巡可信檢司,省入平樂到。成化十三年(1477年)都御史朱英奏請始建永安州(取永久安寧之義),屬桂林府。弘治三年(1490年)九月,改為長官司,五年復為永安州,屬平樂府。

清 仍為永安州,屬平樂府。 1851年1月1日(清鹹豐元年)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於桂平金田村舉行武裝起義,同年9月25日攻克永安州城,在此建立"天朝"。太平軍在前期反圍攻戰役取得節節勝利的基礎上,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發展需要,1851年12月17日,洪秀全在永安頒布封王詔令:左輔正軍師楊秀清為東王,右弼又正軍師蕭朝貴為西王,前導副軍師馮雲山為南王,後護又副軍師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以上所封各王,俱受東王節制。太平天國的中央政權組織初步形成。1852年4月5日太平軍撤離永安。

民國 元年(1912年),改永安州為永安縣。3年,因國內有3同名,故復稱蒙山縣,先屬桂林道,後屬平樂區。

解放後 仍為蒙山縣,至今不改。先屬平樂專區,1958年7月,平樂專區撤銷,復設梧州專區,蒙山縣改屬梧州專區,1997年梧州撤地設市,蒙山改屬梧州市。

經濟狀況

蒙山縣地理位置的特定優越,改革開放為蒙山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多重的機遇,使蒙山的經濟建設得到了提速發展,投資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並具有明顯的居後發展優勢。

蒙山縣的 工業已形成了以繅絲、澱粉、水泥、製藥、針織、輕化、冶煉、造紙、製糖加工等為主體的工業結構。主要產品中,西普南雁水泥有限公司生產的水泥質高價優,暢銷於區內外市場,是桂梧高速公路等全區重點工程的水泥供應商。玉蘭製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功勞去火片、痔瘡片被列入國家級推廣新藥,獲廣西工業產品"百花獎",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三金紡織有限公司生產的毛巾系列產品為外貿出口免檢產品;華虹絲綢有限公司生產的白廠絲經自治區商檢局驗收,質量都在3A級或2A級,在國內享有盛名,部分還銷往國外。

蒙山縣是典型的 農業經濟縣。全縣有耕地14.13萬畝。林業用地170多萬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農副產品生產以桑蠶、木薯、生豬、水果、肉兔、肉牛、八角、蔬菜等基地為龍頭,發展迅速,富有特色和規模.

近年來,蒙山縣委、縣政府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按照“農業強縣、工業立縣、三產富縣”的戰略構想和“三三三”工業思路,積極實施開放帶動和項目帶動戰略,勇於創新,敢於爭先,發揚小縣也能辦大事的精神,以驕人的發展速度、富有特色的板塊經濟,推動蒙山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齊頭並進,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各項工作一年一個台階,年年都有新變化。200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4.7億元,增長20.8%,農業總產值10.31億元,增長10.4%,工業總產值13.16億元,增長42%,財政收入8728萬元,增長22%,農民人均純收入2195元,增長9.5%。先後被國務院授予“初級農村電氣化縣”、“全國民族團結和進步模範縣”稱號;被自治區授予“摘掉貧困縣帽子”、“雙文明建設先進縣”、“支持、發展鄉鎮企業先進縣”、“扶貧先進縣”、“信訪工作先進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雙擁模範縣”、“市容南珠杯競賽活動第三屆和第四屆進步城市”、“連續8年計生一類縣”等稱號;被梧州市授予“創建文明縣城(市、區)達標競賽先進獎”,2004年榮獲自治區第四輪“文明縣城”、全區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獎等稱號。

蒙山縣水力資源豐富,目前在建的小水電站達10多座。擁有充足的電力可滿足企業生產的需要。

蒙山通訊設施完善,固定電話已拉通全縣9個鄉鎮的各行政村,行動電話訊號也已覆蓋全縣。

蒙山縣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先後建設了西炮台公園、東江路、太平天國文化公園、長壽風雨橋、湄江四橋、城南新區、梁羽生公園等一批重點項目。

交通

蒙山縣交通便利,國道321線貫穿縣境南北,距南寧460公里,桂林146公里,梧州185公里,柳州180公里,各行政村都可通車,已形成國道、省道、縣、鄉一般公路相互連線的順暢的交通運輸網路。正在修建的蒙山至蒼梧二級公路和已建成的蒙山至荔浦二級公路,為蒙山融入香港-廣州-梧州-桂林這條黃金旅遊通道和加入桂林旅遊圈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科教文衛

蒙山縣的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新建成了青少年活動中心,黃村、文圩等四個鄉鎮擁有了宣傳文化站。縣城已完成有線電視數位化整體轉換,9個鄉鎮已拉通了閉路電視。全縣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教育教學設得極大改善。旅遊以太平天國文化公園和西炮台公園為軸線,正在加快梁羽生公園建設,特色旅遊文化加入桂林大旅遊圈。縣醫院、縣中醫院設有急救中心,擁有腦電圖機、超音波機、微波針灸機、心臟急救機、高壓氧倉等一批現代化先進醫療設備。

歷史文化

太平天國在永安

1851年1月11日(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在桂平縣金田樹聚眾起義。3月25日,在武宣縣東鄉建立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立幼主,封軍師,設百官,蓄髮易服。5月,清廷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派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命廣州副都統烏蘭泰邦辦廣西軍務,並調蒙古都統巴清德、廣西提督向榮等協同指揮軍隊,對太平軍進行圍攻。太平軍主動撤離東鄉,進擊象州,從象州回師桂平,又從桂平衝破敵人圍攻,東進平南,清軍窮追不捨。太平軍設伏平南縣官村一帶,重創清軍巴清德、向榮和烏蘭泰部,奪得戰場的主動權後,迅即甩開敵軍主力,會師於大同江畔大旺圩,繼於9月19日分兵水陸兩路向藤縣境轉移。水路是指揮部和全軍輜重、老弱婦孺,由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親自統帥,沿大同江順流而下,先後於上坡、三江口等處擊退平南、藤縣團練攔截,並派出機動兵力於太平圩方向,有效地阻擊沿濛江上犯之敵後,大隊即折入湄江,溯流而上,入永安州(今蒙山縣)境。陸路為太平軍主力,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率領,自大旺越琵琶界,進抵大黎山區,屯紮數日,擴軍籌糧。23日,水陸兩路會合於永安州樟村,當即繼續溯流北進。當天羅大綱率先鋒部隊,首先衝破古屬峽清軍防線,進抵峽口乃平村。盤踞水竇的平樂協副將阿爾精阿聞訊,立即撤至村外的中營嶺,盲目向對河發炮。太平軍發動進攻,搶渡湄江,占領水竇,攻擊中營嶺,清軍潰退,逃回州城。

永安教案

中國抵抗外國侵略的中法戰爭,由於清政府的妥協賣國政策,造成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結局。中法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法國勢力侵入我國雲南、廣西,進一步加深了我國西南邊疆的危機。法國教會和傳教士,依靠不平等條約,大批竄入我國西南地區。他們在慈善外衣的掩護下,幹著間諜特務的罪惡勾當,粗暴地干涉中圍內政,侵犯中國主權;挑撥、破壞我國民族團結;對中同各族人民更是驕橫無忌,任意欺壓。他們的不法罪行,激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反抗。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了1898年4月21日(清光緒二十四年)永安(今蒙山縣)人民殺掉為非作歹的法國天主教傳教士蘇安寧,以及依仗洋人的地痞流氓唐啟虞、彭亞昌。

"永安教案"是永安人民反對侵略、挽救民族危機的愛國正義鬥爭。它與1885年結束的中法戰命,雖已相距13年,因教案的鬥爭都和中法雙方有密切聯繫,也可以說,"永安教案"是這場反侵略鬥爭的延續。

"永安教案"的起因是永安州東平里蒙寨村羅天生投靠教會,引狼入室。羅天生三兄弟原是廣東客家人,清光緒初從桂平縣遷居蒙寨。這裡的老住戶魏七叔的菜園邊有棵豬肚木,與羅家菜園緊鄰。七叔見小孩常去爬樹,怕他們跌傷,就砍掉此樹。因砍樹壓壞羅家青菜,七叔以木抵償。羅家硬說樹蔭範圍是他家產權,迫七叔簽字,還打得他吐血。

羅家的行為引起村人不滿,告到州府。州官據實情,把木判歸七叔。羅家欺負老弱,應賠禮道歉。從此,羅魏兩家糾紛不斷。

1897年秋(清光緒二十三年),象州龍女村天主教堂雜

工吳三祝(廣東客家人),路過蒙察,適逢魏家族人與羅家因口角而動武,吳精通武術,見羅是客家人,便揮拳相助,將魏姓人趕跑。羅家便留吳住宿。

吳三祝是犯案累累、無法在家鄉立足,而投靠教會的人。在吳三祝的勸說下,羅天生跟吳去象州龍女教堂,由蘇安寧洗禮入教。

蘇安寧曾在越南法國天主教堂見習。1889年11月27日,派來廣西傳教。先在上思教堂,1890年4月轉到貴縣天主教堂實習。由於他對法國殖民事業忠誠,不久,被廣西主教司立修,派到象州龍女村獨當一面。負責象州,兼顧柳城、修仁、永福、荔浦、永安等地傳教事務。羅天生在象州入教後,向蘇表示要為天主教在永安傳播效力,他家可作傳教堂點。因此,蘇決定巡視永安,相機建立傳教點。他叫吳三祝和羅天生先回永安作準備。1898年8月25日,蘇帶傳教員唐啟虞、傭人彭亞呂、江飛祥、教徒陸本祥、邱有業、陳光秀等人前往永安。州官何臻祥聞訊,派兵到新圩迎護,在官邸為蘇洗塵。席問,蘇向何捉及羅天生受魏姓欺凌之事。何怕得罪洋人,第二天便另下一道判決,說魏家盜砍羅家樹木,強占園地,著即退還,並向羅家賠禮道歉。蘇為羅家打贏官司,並在羅家建立傳教點。羅天生全家入教,他還帶著蘇的名片,以傳教員自居,出入團總、地方紳士門庭。

名人古蹟

武俠小說祖師梁羽生

廣西蒙山人傑地靈 鍾靈毓秀,新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就誕生在這裡,他與金庸古龍泰山北斗齊名新武俠小說三大宗師。

梁羽生原籍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原名陳文統,生於廣西蒙山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教育。1945年,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梁羽生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很受教益。

抗日戰爭勝利後,梁羽生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畢業後,由於酷愛中國古典詩詞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報》作副刊編輯。一九四九年後定居香港,後僑居澳大利亞悉尼。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梁羽生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其代表作有《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等。在評價自己的武俠創作地位時,梁羽生曾說:“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

梁羽生公園

梁羽生公園 梁羽生公園

梁羽生公園位於廣西梧州市蒙山縣城東南角。距梧州市186千 米,距桂林市143千米。經323國道可達。該地原名鰲山公園,因形似巨鰲而得名。始建於公元1762年,“文革”期間被毀,2005年10月重建,少年時代的梁羽生曾常在此處遊玩。主體建築“鰲山寶塔”為1985年在原址上恢復,塔聯“文光映日,到最高外開闊心胸,看鄉邦又翻新頁;筆勢凌雲,是真才人自有眼界,望來者更勝前賢。”是梁羽生先生1987年2月回鄉探親時所作。新建建築“天風堂”點明了梁羽生先生寫武俠小說是純屬“忽遇天風”的偶然因緣。“連霧山莊”(又名棋藝館)暗喻著武林中人武藝和棋藝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元素。“梁羽生舊居”設有橫廊、藥園、佐酒亭等,展現出青少年時期的梁羽生風流倜儻的“梁大俠”形象。

著名人物

梁羽生

廣西蒙山人傑地靈 鍾靈毓秀,新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就誕生在這裡,他與金庸古龍泰山北斗齊名新武俠小說三大宗師。

梁羽生原籍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原名陳文統,生於廣西蒙山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教育。1945年,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梁羽生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很受教益。

抗日戰爭勝利後,梁羽生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畢業後,由於酷愛中國古典詩詞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報》作副刊編輯。一九四九年後定居香港,後僑居澳大利亞悉尼。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梁羽生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其代表作有《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等。在評價自己的武俠創作地位時,梁羽生曾說:“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