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俗

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曆“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002年遼寧省十大風味食品評選中阜新孫玉國廚師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湯”入選。

蒙族餡餅遼寧蒙古族的一種風味麵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是以當地特產的蕎麥麵做皮,牛羊豬肉為餡,採用乾烙水烹的方法製成。明末清初,改為豆油、奶油煎制,並用白面做皮,成了蒙古族人民經常食用的佳品,並以其薄、漏、透的特點而聞名遐邇。蒙族餡餅大如銅鑼,外焦里嫩,餅面上油珠閃亮,餅皮內可見肉似瑪瑙,菜如翡翠,紅綠相間,煞是好看。用筷子破開餅皮,熱氣升騰,香味撲鼻,引發人們強烈食慾。漢族有“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語,蒙古族則有“好吃不如餡餅”的說法,可見,餃子和餡餅是同等的上乘佳品。

喇嘛系列食品在遼寧蒙古族美食中獨具特色,如喇嘛肉、喇嘛粥和喇嘛糕。其中喇嘛糕是遼寧蒙古族的一種傳統糕點,它選用精製麵粉、白砂糖、雞蛋為主要原料,以瓜籽兒仁、青紅絲、桂花為輔助原料,放入烤爐烤制而成。其特點是,潔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鬆軟,富有彈性,是老少皆宜的營養佳品。

(2)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健。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觀別致、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踝部、禦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

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並不經常穿著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集會上,或是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遊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