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集鎮

2010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8.60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9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32元,分別是2005年的4倍、3倍、2倍。 今年前5個月,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7億元,增長24%;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800萬元,增長5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4980元,增長16%。 抓住其上升為省級重點服務業園區和“全省十大商貿流通園區”的機遇,高點定位,高起點規劃,投資6000餘萬元加快污水處理廠、園區道路建設,全面改善了園區發展環境。

簡介

董集鎮位於墾利縣西南部,版圖面積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萬畝,轄33個行政村,有2.1萬人口。概括起來,董集有三個特點:一是歷史悠久。董集是漢代黃河的入海口。早在西漢時期,董集域地已大部分脫海成陸,東漢時期(公元215年)在劉家村附近已出現重鎮甲下邑(長河口),比利津縣城早380餘年,故流傳有“先有長河口後有利津城”之說。二是區位優越。董集已被納入東營市中心城市總體規劃,東鄰西城城區,西跨黃河連線利津縣城,國道東鄭路,省道博新路、永莘路在境內交匯,規劃中的東(營)濱(州)高速公路從境內通過,區位優越,交通便利。三是發展迅速。近年來,董集藉助市委、市政府“促強扶弱”的扶持政策,開拓進取,奮力趕超,全鎮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巨變。2009年、2010年,在全市鄉鎮綜合實力排名中,董集連續兩年取得了第4名的好成績。2010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8.60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9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32元,分別是2005年的4倍、3倍、2倍。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們按照“新園區、新董集、新跨越”的總體目標,以開展“工作大調研、意見大徵求、項目大推進”活動為牽引,以總投資12.6億元的26項重點工程、重點工作為重點,集中力量推進實施“活力園區、宜居新城、現代農業、幸福民生”四大工程,經濟社會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今年前5個月,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7億元,增長24%;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800萬元,增長5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4980元,增長16%。

園區建設

抓住其上升為省級重點服務業園區和“全省十大商貿流通園區”的機遇,高點定位,高起點規劃,投資6000餘萬元加快污水處理廠、園區道路建設,全面改善了園區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新引進了日泰商務中心、宇航商務中心、華泰汽車4S店、樂爾加氣站、傲誠物流運輸、大昌工貿等6個招商項目,總投資達到4億餘元。定期召開園區企業座談會、銀企座談會,積極為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加快了企業發展步伐。2011年上半年,全鎮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26家,工業總產值實現50.9億元,同比增長46%;銷售收入實現51.1億元,增長45.2%;利潤9.9億元,增長45.6%;利稅1.2億元,增長45.1%。目前,園區企業總數突破50家,初步形成了建築建材、石油機械、物流運輸、汽車貿易、綠色能源等五大主導產業。

城鄉建設

抓住董集被納入東營市中心城市規劃的契機,進一步提升城鎮規劃檔次,全面對接中心城道路框架和水系規劃,引入低碳循環理念,加快城鎮建設步伐,建設宜居宜業的新城區。其中,投資2億元建設了48套300型複式住宅樓和6棟180套多層住宅樓,小城鎮已建成商住樓100餘棟,規模進一步擴大。投資1.1億元,加快實施沿街商品房建設、西外環改造工程和天然氣進董集工程,投資1500餘萬元實施了林帶修復工程和重點路段景觀綠化工程,一座現代化的小城鎮正在快速崛起。積極推進農村社區規劃建設和環境改造,在全面完成董集、楊廟、大王社區總體規劃,配套完善楊廟、劉家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基礎上,投資450萬元實施了大王社區服務中心建設,深入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工程,城鄉面貌有了較大改觀,進一步推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

現代農業發展

投資3000餘萬元加快實施五六乾合排西延工程、請戶溝治理工程、灘區5000畝休閒觀光農業示範園和展區萬畝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建設,積極爭取1.6萬畝土地整理項目,努力打造東營市重要的放心“菜籃子”和現代農業發展基地。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為突破口,先後成立18個涉及畜牧、果蔬、糧棉等產業的協會組織,建立了與六和集團、華譽集團、萬得信集團、家佳祥集團等農業龍頭企業合作關係,解決了農產品銷路問題,推動了現代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全鎮建成各類養殖小區28個,存欄肉牛4500餘頭、生豬2.2萬頭、肉鴨15萬隻,畜牧業成為民眾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

民生事業

積極推進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和標準化幼稚園建設,投資5000萬元,突出抓好學生宿舍樓、餐廳樓、教學樓和四所標準化幼稚園建設,確保9月份實現全鎮中國小教育資源的全面整合,在全縣率先建成九年一貫制學校,12月份實現全鎮幼稚園教育資源整合,推動全鎮教育事業再上一個新台階。積極推進新農保工作,全鎮入保率達到100%,有效解決了農村民眾“老有所養”問題。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全縣第一個由鎮財政全額承擔農村民眾新農合個人承擔部分,切實減輕了民眾就醫負擔。投資500餘萬元硬化農村公路、村內街道3600餘米,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配套完善。積極推進為民服務工程建設,在鎮村兩級建成了以計生、法律、綜治、信訪、農林、水利、畜牧、民政、組織等為主體的服務網路,做到了一站式服務,限時辦結,方便了民眾辦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