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和[三國時期蜀漢掌軍中郎將]

董和[三國時期蜀漢掌軍中郎將]

董和(生卒年不詳),字幼宰。南郡枝江縣(今湖北枝江)人。東漢末期劉備手下官員。東漢末年,董和率家族西遷。在劉璋手下相繼擔任牛鞞、江原縣長及成都縣令,任內以身作則,改善了崇尚奢華的風氣。後遷任益州太守,與少數民族相處融洽,深得他們的愛戴。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取益州,命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同主持自己府內的事務。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治理郡縣

董和董和

董和董和字幼宰,是南郡枝江人。他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今重慶)人。東漢末年,董和率領家族西遷。

後來,他先後被益州牧劉璋任命為為牛鞞(bǐng)、江原縣長及成都縣令。蜀地物產豐富,當時風氣盛行奢侈,經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飲食玉液瓊漿,到婚娶喪葬時,幾乎傾盡家財來鋪張辦理。董和以自身的行為節儉來為眾人做出表率,粗衣素食,處處以符合禮制為行為準則,當地奢侈風氣於是大為改變,大家都對其心存存畏懼而不敢冒犯。

縣裡的一些豪強因害怕董和的嚴厲,於是鼓動劉璋調任董和為巴東屬國都尉。但沒想到成都縣中的官吏百姓扶老攜幼挽留董和的有幾千人,劉璋只好讓董和留任兩年,再轉升為益州郡太守,他在太守任上仍與過去一樣清約節儉。他與周圍少數民族打交道時,總是以誠心相待,故此深受南方少數民族的信任和愛戴。

清貧儉約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平定益州後,徵召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將軍、大司馬府的事務,他們出謀劃策,共事歡洽交情深厚。自從董和居官食祿以來,對外治理安撫邊疆少數民族,在內參與軍國大事,二十多年,臨終時家中竟然沒有一石糧食的私財。

深受追思

三國志12的董和公元221年(章武元年),諸葛亮擔任丞相時,告誡部下說:“參加國家的工作,就要集中眾人的智慧和忠心。如果計較區區小事,就會難以相互通報信息,給各項工作帶來損失。能夠互通情報,如同丟棄破鞋而獲得珠玉;然而人心苦於不能除盡這些小事,只有徐元直(徐庶)處理此類問題不糊塗。再是董幼宰(董和)在朝中任職七年,遇上不順之事不周之處,哪怕往返十次也來啟告。如能做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像董幼宰那樣勤懇職事,忠於國家,那么我的過失就會少多了!”

又說:“過去我與崔州平(崔鈞)初交,常常聽到他對我的得失發出評論;後來與徐元直相交,總是受到他的啟發誘導。之前與董幼宰共事,他總是言無不盡;後來與胡偉度(胡濟)在一起,常常聽到他進諫之言。我雖然資性鄙陋執拗,不能完全採納他們的意見,但與這四個人始終友好相處,這也足以證明他們不懷疑直言的益處。”諸葛亮就是如此地深切懷念著董和。

家庭成員

子:董允,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加輔國將軍。

曾孫:董宏,西晉時官至巴西郡太守。

史書記載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後世紀念

今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出劉備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以紀念蜀漢一朝的文臣,稱文臣廊。董和塑像在其中排第六,塑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十四文臣塑像排名依次是龐統、簡雍、呂凱、傅肜、費禕、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

卒年考證

董和的卒年,《三國志·董和傳》上並未有明確的記載,但從本傳的內容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諸葛亮在擔任丞相後告誡屬下時便說“又董幼宰參署七年”,而董和是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下益州後才被徵召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事。而諸葛亮於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時任丞相、錄尚書事,董和也應該在此前已經去世。所以,綜上所述,董和應該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較為合理。

文學形象

三國演義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董和形象與正史大體相同。劉備攻蜀時期他主張向張魯借兵,導致馬超出陣;後來成都被圍,他力阻劉璋投降劉備。劉備收取益州後,任命董和為掌軍中郎將。

三國志

傾家蕩產:《三國志》有云:蜀土富實,時俗奢侈,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和躬率以儉,惡衣蔬食,防遏逾僭,為之軌制,所在皆移風變善,畏而不犯。

人物傳記

董和董允

董和祖先原本是巴郡江州人氏,漢朝末年,董和率領宗族西遷,被益州牧劉璋任命為牛鞞,歷任江原長、成都令。蜀中富庶,民風奢侈,但是董和勤儉節約,衣食樸素。有豪強畏忌董和執法嚴厲,說服劉璋改任董和為巴東屬國都尉,董和動身前往新任地前,下屬和幾千百姓懇求他留下來,劉璋得知後,留董和在原地繼續任職兩年,並升為益州太守。董和結好南方外族,外族都很信任、愛戴他。

劉備入蜀後,任命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自此董和又為官二十餘年,外聯少數民族,內乾機衡。他病故之後,家中所留財物極少。亮後為丞相,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弊蹻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

董允,董和之子,蜀漢侍中守尚書令。字休昭,董和之子。劉備立太子,董允被選為舍人,徙洗馬。劉禪繼位,遷董允為黃門侍郎。丞相諸葛亮北代前上疏劉禪,勸其宮中之事向董允等諮詢,不久遷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率宿衛親兵。延熙六年(243)加輔國將軍,七年任侍中守尚書令,九年去世。

歷史評價

諸葛亮: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弊蹺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雖姿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

陳壽:董和蹈羔羊之素,蜀臣之良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