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宮詔碑

宋徽宗御此詔書時已年37歲,登上皇帝的寶座也有19個年頭,所以,此時應是他的書法藝術成熟時期的作品。 較之他十三歲時賜給童貫的楷書《千字文》和他的大觀二年(1108年)27歲時的《大觀聖作之碑》,更多能體味“瘦金體”的書法藝術。 歷代的書法喜愛者都對宋徽宗在“瘦金體”書法藝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無不推崇備至,稱讚有加,如不能親眼目睹,細細品味,很難掌握其中奧妙。

海南島上的這通《詔》碑原立在瓊州府城的天慶觀內,元初改稱玄妙觀,明更名為玉皇廟,清初玉皇廟倒塌。但這通碑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幾經遷移,至1983年移立於五公祠內,1994年被公布為海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同五公祠一起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碑高2.55米,寬1.3米,厚0.29米,正面光平如鏡,背面保留開鑿時的原貌。碑文豎行,16行,366字,瘦金體,無標點符號,右行“神霄玉清萬壽宮詔御製御書”,正文主要闡述了宋徽宗崇信道教的緣由,碑文說:“朕之所以隆振道教,帝君之所以眷命孚佑者,自帝皇以遠,數千年絕道之後,乃復見於今日,可謂盛矣!豈天之將興斯文以遺朕?而吾民之幸,適見遷於今日耶?布告天下,其諭朕意毋忽,仍令京師神霄玉清萬壽宮刻詔於碑,以碑本賜天下,如大中祥符故事,摹勒立石,以垂無窮。宣和元年八月十二日奉聖旨立石。”在正文的左邊花紋格內刻有“保和殿直學士朝清大夫提舉上清寶錄宮編”,右邊有“通侍大夫、保康軍承宣使直類御筆,兼禮制局詳議官校正,內經同詳定官、賜紫金魚袋,臣蔡修奉聖旨題額”。可能因為碑的正面乃是皇帝的聖旨,而其他的官員只有刻在不顯眼的地方。
能夠說明這通碑的珍貴价值的還不止這些。宋代的碑左右兩邊大都陰刻回紋或其他的吉祥如意圖案,而該碑的四周不僅刻有精雕細琢的連續回紋,還在回紋的上面雕刻著共十八條青龍,布滿四周,其中上下各兩龍首相對,左右兩邊的各七條龍皆龍首向上,其尊貴與威嚴可見一斑。
宋徽宗御此詔書時已年37歲,登上皇帝的寶座也有19個年頭,所以,此時應是他的書法藝術成熟時期的作品。較之他十三歲時賜給童貫的楷書《千字文》和他的大觀二年(1108年)27歲時的《大觀聖作之碑》,更多能體味“瘦金體”的書法藝術。有書法家評價他的“瘦金體字”體勢勁瘦,峻拔清健,輕逸飄宕,霞展雲舒”。還有說他的字型“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下收尾多帶點,撇出如匕首,捺筆似切刀,字多用外拓法,運筆如畫蘭竹,挺勁犀利而不失清秀,筆喜輕落重收,書呈瘦而無枯槁之感,結體採用相向法,頗富韻味”。也有人說他的瘦金體“瘦硬通神,有如切玉”。歷代的書法喜愛者都對宋徽宗在“瘦金體”書法藝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無不推崇備至,稱讚有加,如不能親眼目睹,細細品味,很難掌握其中奧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