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都司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全稱為萬全都指揮使司,元朝時為順寧府,隸屬於上都路。洪武四年三月(公元1371年)廢順寧府,宣德五年六月(公元1430年)置萬全都指揮使司於此。領轄15個衛:宣府左衛宣府右衛宣府前衛萬全左衛萬全右衛懷安衛保全右衛懷來衛隆慶左衛(因避諱明穆宗年號,後改為延慶左衛)、隆慶右衛(因避諱明穆宗年號,後改為延慶右衛)、開平衛龍門衛蔚州衛永寧衛保全衛;4個守衛千戶所:廣昌守衛千戶所美峪守衛千戶所龍門守衛千戶所興和守衛千戶所;5個堡:長安嶺鵰鶚堡赤城堡雲州堡馬營堡。距京城(北京)西北方175公里,其衛所之布局,構成了一個以京師(北京)為軸心的扇形防禦地帶,形成了一個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部署。其範圍基本相當於今赤城、宣化、萬全、懷安、陽原、蔚縣、涿鹿、懷來、延慶九縣地和張家口市橋東、橋西、宣化、下花園四個區,清朝初期廢。

部分衛所介紹

宣府左衛:元朝時為宣德縣,是順寧府治所。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廢宣德縣,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公元1393年)置宣府左衛,隸屬山西行都司。洪武二十八年四月(公元1395年)改為宣府護衛,隸屬谷王府。建文四年十一月(公元1402年)罷宣府護衛,復置宣府左衛,遷治保定,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隸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公元1430年)還故地,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宣府右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公元1393年)置,與宣府左衛同城,都隸屬山西行都司。洪武二十八年四月(公元1395年)改為宣府護衛,隸屬谷王府。建文四年十一月(公元1402年)罷宣府護衛,復置宣府右衛,遷治保定,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隸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公元1430年)還故地,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宣府前衛: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置,治宣府城,隸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隸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公元1430年)還故地,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萬全左衛:元朝時為宣平縣,屬順寧府。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廢縣,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公元1393年)置萬全左衛,隸屬山西行都司。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遷治山西蔚州。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再遷治通州,隸屬後軍都督府,不久還故地。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萬全右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公元1393年)置,與萬全左衛同城,都隸屬山西行都司。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遷治山西蔚州。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再遷治通州,隸屬後軍都督府。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又遷治德勝堡。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懷安衛:元朝時為懷安縣,屬興和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屬興和府,後改屬山西大同府,不久廢之。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公元1393年)置懷安衛,隸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隸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保全右衛: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置於順聖川,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移治西沙城。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遷入懷安城內。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懷來衛:元朝時為懷來縣,屬隆慶州。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屬永平府,洪武三年三月(公元1370年)改屬北平府,不久廢之。洪武三十年正月(公元1397年)置懷來守衛千戶所,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改為懷來左衛,轉年更名為懷來衛,隸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延慶右衛:原隆慶右衛,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置居庸關北口,直隸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公元1430年)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遷治懷來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避諱明穆宗年號,改名為延慶右衛。
開平衛:原獨石堡,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築,同年六月自開平舊城移到此地建衛。
龍門衛:宣德六年七月(公元1430年)置於故龍門縣。
興和守衛千戶所: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自興和舊城遷入宣府城內,宣德五年六月(公元1430年)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龍門守衛千戶所:宣德六年七月(公元1431年)置於李家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