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西馬泉村

西馬泉山多地少,在村西至紅山腳下,有一片山間小盆地,算該村的“糧倉”。 有的攤煎餅,有的出豆腐,有的蒸饃頭,還有的炸油條、打火燒。 村民們又一鼓作氣,籌資出力,引水到戶,家家吃上了自來水。

西馬泉村隸屬鋼城區里辛街道,位於萊城東南25公里、里辛街道駐地東10公里處。東與中馬泉相連,西與後朱山村隔山相接,北鄰東峪村,南與穆家寨村隔河相望。共有村民121戶,332口人,耕地面積420畝。
據《中國村莊志》記載,西馬泉原名叫上馬泉村。相傳東漢皇帝劉秀路過此地,當其步行一段路程後感覺疲勞,遂讓隨從扶其上馬,因而得名。後來人們根據三個馬泉同在一峪中的位置,稱東、中、西三馬泉,該村因址在西,演繹成西馬泉。
李氏祖譜記載,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李姓由李家泉村遷此建村。後有劉、董、段、艾、宓、竇等姓氏陸續遷來居住。因宓姓無嗣,現村中只有六姓,李、劉兩姓居多。該村歷來民風淳樸,無論姓氏多寡、貧富,皆和睦相處,耕讀繼世,繁衍生息。
清《萊蕪縣誌》記載:“棋山保·西馬泉”。民國初期,西馬泉村屬棋山保;1951年屬棋山鄉;1958年屬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顏莊辦事處;1985年屬里辛鄉;後改為里辛撤鄉建鎮,2012年11月撤鎮改街道辦事處。屬里辛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舊時該村無大戶人家,村中房屋大多為簡陋的石牆草屋,但在村西北角卻有幢十分顯眼的古代瓦房,現歸村民李志傑居住。該瓦房高大雄偉,四梁八柱結構,青磚砌牆,小瓦起脊,飛檐斗拱。翹檐上蹲哈螞狗、張口獸,檐下四角掛風鈴。該建築既不象民居,也不是寺廟,何年修建,何人所為?問村中老人也說不上來。人們猜測:一種可能是官府建的驛館;另一可能是官府為漢王劉秀建的行宮;還有一種說法是元明時期當地大戶樊家建的祠堂。但種種說法,莫衷一是。上世紀60年代,有鄰居小孩在此扒土玩耍,曾扒出過金絲丫丫葫蘆。該房子是否藏有寶貝?至今仍是個謎。
距村西北300米處,有懸崖峭壁,中間有一裂縫,兩壁上各臥有一條長近l米、粗如茶碗的“石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懸崖東邊頂部,有一塊南北長30米、寬10米的光滑青石板,上面天然長有一隻10公分見方的馬蹄印和一隻30公分長、10公分寬的人腳印痕,被人們稱為“仙人一足”。相傳是東海龍王騎馬來看望兩個龍孫時留下的。
相傳姓樊的在元、明時期是當地的大戶、富戶,清代以後該戶人家從本地消失。據說是因其謀反而犯剿,但無確切考證。然樊家在附近的遺蹟卻很多,中馬泉村南有一座樊家樓(實際是一座城堡);西馬泉村西南一里處,有一樊家廟遺址,瓦礫多為黃、紅、綠色琉璃瓦。西馬泉西邊,相隔五里有兩座石拱橋,稱南、北樊家橋;西馬泉村西北峪口有一處樊家林,墓碑以元、明時期為多,學大寨時該墓地被平掉。
樊家林很獨特,其墳結構與當地墳墓不同:地上部分,離地80公分用磚砌一圈矮牆,頂部培土,很象蒙古包。地下部分,一般是3米見方的墓穴,中間無隔牆;頂部起脊,有的用磚發碹,有的用四塊青石板棚起。墓內一般葬兩人,有的葬一人。陪葬品大多為鍋、碗、盆、缸、刀、叉、勺等生活用品,還有的葬有鐵架的火爐子、木碳等,少見金、銀、珠、玉等葬品。村里年長的人說,像樊家這種墳叫“油簍墳”,很可能是前朝傳說的“六十還甲子”時期埋葬活人的墳墓。
西馬泉山多地少,在村西至紅山腳下,有一片山間小盆地,算該村的“糧倉”。建國前無水源條件,在十年九旱的情況下,就連這片“好地”,也打不了多少糧食。山坡上的梯田,只能種地瓜、雜糧等作物。村民過的日子也只能是“糠菜半年糧”。建國以後,村民們連年搞農田基本建設,可耕地小塊變大塊,深翻整平,築堰擋水,糧食產量有所增加。但好年景一口人一年也吃不上60斤麥子。直到1976年,村北的桃行水庫建成以後,灌渠從村西穿過,原先的旱田一下子變成了水澆田。小麥、玉米的產量翻了好幾番,全村的糧食可以說“打一年,吃二年”,村民們從此不再為溫飽犯愁了。
吃飯問題解決了,花錢怎么辦?村兩委和村民們開始認真思考如何“靠山吃山”。建國前後,村周圍的山是光禿禿的“和尚頭”,村民們為燒柴連山上的草皮都刨光了。一遇大雨,山體滑坡,土石流衝下來把莊稼壓住米多深。建國後,國家號召封山育林,村民們也栽了不少樹。特別自1970年以來,村里作了認真規劃。山頂栽柏樹和刺槐,山腰栽種花椒、嫁接大棗,山腳下栽果樹。俗話說“十年樹木”,上世紀80年代初,十年奮鬥終有成果,栽下刺槐400畝,長成木材林20000株;發展了花椒、棗樹15000株,桃、梨、杏、蘋果發展到100畝,實現了當年的規劃藍圖。西馬泉的山變了樣:冬天青,夏天綠,春到鮮花遍野滿山崗,秋天果實纍纍用車裝。果子變成了票子,僅花椒一項,年產2000公斤,村民人均增收200多元,至此西馬泉人不愁沒錢花了。
90年代的口號是奔小康,咋奔法?精明的西馬泉人致富的門路“多的是”。過去村民們祖祖輩輩在自己的土地上臉朝黃土背朝天,辛勤地耕耘。他們牢記祖輩的囑託:“地是骨頭”,種糧食、填飽肚子是唯一的目標。而今不同了,他們對上級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認識到家了,“啥值錢,咱種啥”。於是一部分村民在種足口糧的前提下,引種了生薑、大蔥和早作西紅柿,效果還不錯;種蔬菜的收入是種糧食的好幾倍。過去種植瓜豆菜、小雜糧,只是為了調劑自己的生活。據說現在城裡人因生活優裕,大多患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富貴病,把山里人出產的瓜豆雜糧當作了可治病的保健食品。村里人看準了商機,在田邊、地頭、宅旁、堰邊大量種起了扁豆、莓豆、豆角、絲瓜;在山坡地上種植了紅豆、小豆、綠豆、芝麻;還有人大片、成畝地種起了西瓜、甜瓜、南瓜、冬瓜。別小看這些農副產品,在家門口坐上公共汽車,到城裡集貿市場上轉眼就變成了大把的鈔票。尤其是西馬泉的西瓜,因種植土質優良、光照充足、日暖夜涼等特點,所產西瓜個大、皮薄、籽少、砂瓤、水分少、糖分多,早已成了聞名十里八鄉的品牌。特別是萊鋼的職工,別處的瓜不願買,就認準了這“馬泉西瓜”,馬泉人家家戶戶都發了西瓜財。糧食多了,秸桿飼草也多了,村民們開始大力發展養殖業。不僅戶戶養肥豬,家家餵山羊,養牛戶也出了四、五家。全村每年育肥豬上千頭,長毛兔、肉食兔,存養也達5000隻。
心靈手巧的婦女們看準了有人忙著賺錢,顧不上做飯的越來越多,把握商機搞起了食品加工業。有的攤煎餅,有的出豆腐,有的蒸饃頭,還有的炸油條、打火燒。雖然規模不大,小本經營,但靠的是手藝,用不著投資,每月掙個幾百元。
西馬泉人在自家土地上變花樣,靠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大搞種、養、加,日子越來越紅火。年輕人經濟頭腦更靈活,他們走出家門,去城裡、去萊鋼搞起了二、三產業。有的搞建築,有的搞裝飾,有的開商店.有的搞批發。象村民董加富,依託萊鋼組織了建築隊,當上了包工頭,每年純掙幾卜萬,山里人也開上了小轎車。
村民們富了,居住條件也大為改善。過去的茅草房,換成了嶄新的瓦房,屋內設施、家用電器也一應俱全。1998年,村兩委投資5萬元,帶領村民將村中南北和東西兩條十字街鋪成了水泥路面。路面寬6米,總長260米。村民們從此告別了“出門便是石子路,一不小心跌骨碌”的歷史。
西馬泉村名為馬泉,實際無泉,自古以來,人畜用水困難,遇上早年要往返數公里到外村挑水。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村領導和村民為找水沒少費心費力。從6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先後人工打井4眼,機械鑽深井5眼。9眼井7眼沒水,兩眼雖有水,但水質差,只能澆地,人畜不能喝。直到1997年又請來了水利專家反覆勘測、論證,將原有的一口枯井擴孔、加深。工夫不負有心人,這次打井成功了。不僅水量大,而且水質好。村民們又一鼓作氣,籌資出力,引水到戶,家家吃上了自來水。
西馬泉村人傑地靈,不僅戰爭年代出了位戰功赫赫、名垂史冊的民族英雄李學玉,解放後又出了副縣級以上幹部六七位。村民自古崇尚教育,出地、出人、出資金與中、東馬泉和東峪村一起,在村南建起了一所高標準的聯辦國小。村裡的孩子上學有出息,恢復高考以來,先後考出了30多名大中專生,每15人就有一名大學生,成了遠近有名的秀才村。村里人以此為榮,“不比房子不比穿,就比誰家的秀才、狀元多”。村里每年對考上大學的村民子女,都給予表彰獎勵。村里對教育的投資,戶均達500元以上,大大高於對其他方面的投資。
今天的西馬泉人,不僅實現了小康,而且正與時俱進,向著更高的目標、更美好的明天奮進。

人文自然

西馬泉村坐落在群山之間,村子的北面、東面緊靠大山。村南面有一條季節河,是汶河的源頭。夏季汛期來臨,山洪暴發,河水湍急,聲若雷鳴;冬、春季節則細流潺潺,清澈見底,水質甘洌,可與礦泉水媲美。
村子西邊一公里處,有一座南北走向、海拔高約450米的孤山,因山體大多數由紅色片麻岩構成,名日紅山。該山權屬歸三村所有:“山東面屬西馬泉,南面歸高家莊,西面山為後朱山村所有。民國初年,匪患四起。周圍幾個村合力在山頂修建一座山寨,供村民避難之用。1927年劉黑七率土匪攻破山寨,殘殺村民300多人,搶光了寨中的財物,燒光了寨內房屋,製造了駭人聽聞的“紅山事件”。至今,殘缺的寨牆猶存,寨內斷壁殘垣中還能尋到白骨。紅山寨成為舊社會勞動人民在水深火熱中掙扎的見證和縮影。
無獨有偶,20年以後(1947年)國民黨反動派又在紅山腳下、西馬泉村西的李家林內,殘忍地製造了又一起慘案。在這次事件中,以西馬泉村李學玉烈士為首的十幾名區武工隊員,在與數十倍於我的敵人搏鬥後,終因子彈打盡,寡不敵眾,有5位烈士英勇犧牲。敵人的暴行,天人共憤;烈士的英靈,永垂不朽!今天,安居樂業的村民們,仍念念不忘先烈的豐功偉績。
西馬泉村歷史悠久,村中的一棵古老的官槐樹便是佐證。確切樹齡無人考證,但因該村地處舊官府的驛道上,此樹是官府受命栽植,故名“官槐樹”,看來沒有爭議。該樹高10幾米,樹幹2.8米,樹圍3米左右,因多年枯空,樹身被大風颳去一半,現只剩一半圓形樹幹生長,仍枝繁葉茂,顯示其極強的生命力。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李學玉 生於1926年10月,1945年8月參加革命,顏莊區中隊幹事,1947年犧牲。
李志海 生於1926年9月,1944年9月參加革命,1946年淮海戰役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56年7月-1974年8月劉加雲
1974年8年-1976年8月李發功
1976年8月-1978年8月李福功
1978年8月-1983年8月李賢功
1983年8月-1985年8月李福功
1985年8月-1986年8月劉訓之
1986年8月-1987年8月劉興財
1987年8月-1989年8月劉德軍
1989年8月- 李慶功
三、歷任村主任
1956年7月-1974年8月李學訴
1974年8月-1976年8月劉家雲
1976年8月-1983年8月劉訓之
1983年8月-1985年8月李忠篤
1985年8月-1986年8月段登發
1986年8月-1987年8月劉訓之
1987年8月-1989年8月李正入
1989年8月- 段明才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董相臣 離休前任西安市交警大隊隊長
段登星 曾任勝利油田研究院院長(正縣級)
李志義 曾任萊蕪市檔案局副局長,享受正縣級待遇
李志方 曾任萊蕪市民政局民政科長,2001年退休時為副縣級
李法功 任萊蕪市殘聯理事長、黨組書記
李志芬 原任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處長(副縣級),已離崗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李志芬 萊蕪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
李志仁 萊蕪市醫院主任醫師
劉永祿 鳳城高中高級教師
六、關於“六十還甲子”的傳說
聽老人講,前朝有一位皇帝,被選定太子多年,但老皇帝卻遲遲不退位。老皇帝死後,太子登基。對老皇帝至死才讓位,小皇帝耿耿於懷,於是發布了一條殘酷的命令:天下男子,凡活到六十歲者,都要活埋。百姓不敢違抗,就把墳墓建得象一口房子,放上吃的用的,被埋的活人,在墓中活一段時間後,慢慢死去。
當時朝中有一位大臣是個孝子,當其父60歲時,也建墳把父親埋掉。後趁晚上,偷偷將其父扒出來,背回家,藏在夾壁牆中,每當夜深人靜時,才讓老人出來團聚、進餐。
一天晚上,大臣回家後愁眉不展,父親問其原由。大臣告訴父親,西域來一外國使者,帶來一動物,狀如小豬,長尾巴、尖嘴巴、目光灼灼。使者云:如有人識得此物,便歲歲來朝,年年進貢;若認不出來,則向其稱臣,割讓土地。皇帝命大臣們辨認,有幾位大臣說不出此為何物,當場被皇帝斬首。並說,明天可能輪到自己辨認,自己心中無底,故而犯愁。其父根據兒子所述怪物的形狀,對兒子說:此怪物很可能是一隻老鼠精。並囑咐兒子,明天上朝時將家中的一隻大狸貓帶上,可降此物。
第二天,大臣將狸貓放在袍袖中帶上金殿,並故意讓狸貓露出腦袋,那怪物看見狸貓後,頓時縮作一團。當皇帝讓該大臣辨認時,大臣曰:九斤狸貓能降千斤之鼠,去吧。就見那狸貓從袍袖中竄出,撲向怪物。那怪物渾身顫抖,越縮越小,最後變成一隻寸把長的老鼠,被狸貓一口吞掉。西域使者見狀大驚失色,跪地稱臣,許願歲歲來朝進貢。
皇帝大悅,設宴為該大臣慶功,並詢問其為何能識此物。大臣只好跪拜,如實稟告皇上乃老父所教,並將隱藏其父躲避“六十還甲子”之罪如實訴說,懇求皇帝寬恕。皇帝聽後,大為感慨,不僅赦其無罪,還下了一道聖旨:凡老人者,乃寶貴財富也,應予敬之,供頤養天年。自此,“六十還甲子”規定被廢除,尊老之風,遂盛行於世。

特產展台

西馬泉的西瓜個大、皮薄、籽少、砂瓤、水分少、糖分多,早已成了聞名十里八鄉的品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