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尼蕨

萊尼蕨

萊尼蕨,裸蕨植物的1屬,出現於晚志留世,到晚泥盆世早期絕滅。萊尼蕨的結構非常簡單,根和葉尚未分化出來,整個植物體為一分叉不多的軸狀結構。

萊尼蕨

正文

裸蕨植物的1屬,出現於晚志留世,到晚泥盆世早期絕滅〔見裸蕨類(化石)〕。萊尼蕨曾被置於裸蕨目,現在有人認為應把類似的植物,組成獨立的萊尼蕨門
萊尼蕨的結構非常簡單,根和葉尚未分化出來,整個植物體為一分叉不多的軸狀結構。軸相當於莖,有直立和橫走兩型,細弱,直立者高約18~50厘米,直徑2~3毫米,分叉不多,呈等二歧式。中柱為實心的原生中柱,纖細,木質部由具環紋增厚的管胞組成,發育從中央開始,稱為心始式。皮層很厚,包括外皮層和內皮層,內皮層很厚,由厚壁細胞組成,具細胞間隙,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外皮層較薄,由角質細胞組成,具支持作用。表皮具氣孔,外側具角質層,能適應陸地生活。孢子囊橢圓形,生於軸的頂端,囊壁由數層細胞組成。橫走軸匍匐生長,內部結構與直立的相同,但腹面有毛髮狀的假根。
萊尼蕨化石保存於燧石層,說明當時的生態環境屬於半陸生的沼澤性質,與原始陸生植物登入後的生活情況相符。萊尼蕨可能起源於光蕨,萊尼蕨演化為裸蕨,再向前發展為真蕨亞門前裸子植物

配圖

萊尼蕨萊尼蕨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