萂村

萂村位於大理州賓川縣西部,是金沙江沿岸及川西進入滇藏茶馬古道的古老食宿站。千年古村——萂村歷史悠久。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694.00畝(其中:田2907.00畝,地6787.00畝),人均耕地1.68畝,主要種植糧食、經作等作物;擁有林地45500.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800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3.10畝,主要種植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35576.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835戶通自來水,有596戶飲用井水, 有1572戶通電,有55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91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9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64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彈石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2847.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139.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7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11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19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775戶,共鄉村人口6087人,其中男性3235人,女性3026人。其中農業人口6087人,勞動力4160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11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919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5.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歷史沿革

據出土文物和有關資料表明,遠在西漢前,萂村已有白族先民居住,距今四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存。萂村文化底蘊豐富,是一個家家藏書、戶戶種花的村莊,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還是南詔國後大義寧國國王楊乾貞的故里,一年一度的“接天子、接本主”活動從古到今代代相傳,沿續不斷,繞三靈、霸王鞭、大本曲彈唱、白族對歌、洞經音樂等民間文化活動形成了萂村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

基本村情

萂村傳統建築群,主要由張、趙、楊三大姓350戶組成,各姓片區叫“墩”,各墩之間由大巷道分開,各家庭之間由小巷相連,街道由青石板鋪就,各主巷道口建有不同形式的門樓,三墩結構嚴謹,渾然一體,組成一個大村落。萂村建築群是賓川白族地區最古老、最完整、最能體現建築風格和建築藝術的典型。2006年5月, 萂村白族傳統文化保護區被省人民政府列入《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人文古蹟

萂村的巷道間,腳下的青石板路,仿佛走進了久遠的歷史。古井台上,有著深深的井繩勒痕,古井附近人家的牆壁上還遺留著直接通往廚房的引水槽。一座古樸的白族大院。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歲月的風霜使它早已變得陳舊,裡面所住的也都是尋常百姓家。

傳統節日

後人為緬懷楊乾貞的功德,將正月十一至十五作為萂村地區永久性的歷史傳統節日 “天子節”。每到這個時節,萂村家家主動打掃房前屋後和村頭巷尾的衛生,戶戶喜貼春聯、高掛大紅燈籠。從正月十一開始,萂村壩子各村(自然村)輪流將天子廟中的“天子”趙善政、楊乾貞,皇后及母后,本主老爺、聖母觀音接到村中供奉,意為與民同樂。到正月十五,要將“天子”迎接“回朝”。這一天,四方賓客雲集萂村,整個萂村壩子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萬人空巷接“天子”,呈現出一派歡樂祥和的美好景象。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358.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268.00萬元,畜牧業收入1276.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500頭,肉牛110頭,肉羊3110頭); 林業收入164.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573.00萬元, 工資性收入74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24.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67.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00人 ,在省內務工500人,到省外務工10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95.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畜牧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萂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排營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0公里,距離中學10.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541人,中學生280人。 該村設黨小組4個,黨員總數205人,黨員中男黨員170人,女黨員35人。 團員294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44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988.15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9.29萬元,有固定資產10.95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水資源貧乏,水利設施滯後。2、科技意識不高,整體科技水平差。。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山區和適宜村組大力發展畜牧養殖、經濟林果。2、持之以恆地抓好烤菸生產。3、積極爭取項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4、解放思想,科學種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