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音樂

菲律賓音樂

菲律賓除了拉丁化的音樂,傳統的菲律賓音樂,所幸高山峻岭之天然屏障,得以保存。菲律賓的土著是馬來人為主,在16世紀西班牙統治,帶來天主教西方風格的音樂,歷經了300多年。

內容

馬來人西元前5世紀到16世紀,陸續來到菲律賓,8世紀和印尼的印度王朝,來往密切。

中國在13世紀宋朝,已出現有關菲律賓的記載,明代稱菲律賓為呂宋(Luzon) 。1521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西班牙遠征軍,於1521年登上呂宋島,並以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之名改呂宋(Luzon)為Philippine,這就是菲律賓的由來;西班牙在1571年建立了馬尼拉市,信奉回教的馬來人摩羅(Moro),無法接受西班牙、天主教的異教徒統治,被迫遷徙流離到南部民答那峨菲律賓民答那峨(Mindanao)、蘇祿群島等地;南部的菲律賓,由於信仰不同,民風強捍,西班牙統治400年,治權始終無法進入該地,即便今天菲律賓南部,回教徒和北部信仰天主教徒的中央政府,仍然格格不入、衝突不斷,朝建立伊斯蘭的獨立政權。

菲律賓有三個主要的大島,首都馬尼拉的北部呂宋島,中部有二大島,南部是民答那峨,菲律賓包括無人島,共有7千多座的群島之國,比印尼還多出1千多座。全國面積 約30萬平方公里,族群差異(人種以馬來人為主),但由於地理環境、語言(超過80種) 人口7千500萬人;北天主、南回教,信仰不同產生文化習俗的反差,是菲律賓人民,幾百年來最大的隱憂,1996年菲律賓政府,終於給南部的民答那峨的回教徒,成立民答那峨回教自治區(ARMM) 。

菲律賓的土著是馬來人為主,在16世紀西班牙統治,帶來天主教西方風格的音樂,歷經了300多年,菲律賓成為在亞洲 唯一的拉丁化的國家,菲律賓人85%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成了菲律賓的國教。 因此西方的古典音樂、宗教聖歌、音樂理論、音階、合聲、發聲法等莫不深化菲律賓的音樂文化,西方的樂器和菲律賓的傳統樂器交叉使用,西班牙的吉他,早己是菲律賓人不可缺的樂器,菲律賓人的樂天知命,西班牙的熱情,充分反應在菲律賓的音樂文化中,形成一種東方拉丁的魅力。

種類

菲律賓除了拉丁化的音樂,傳統的菲律賓音樂,所幸高山峻岭之天然屏障,得以保存,主要有下列三種;

1) 北部呂宋島,馬來人的音樂也使用的銅鑼,但此地的銅鑼,只做為單一的 音樂伴奏,東南亞之銅鑼樂則做為旋律樂器使用,目地不同。但這些大小不同尺吋的銅鑼,以木棒擊鑼,可打出各種節奏,合奏或混合節奏,產生不同的複合節奏非常熱鬧、獨特。打鑼的方式,可平躺放在地上、用手摩擦或用雙腳夾銅鑼,用手持銅鑼,成隊型或行進等等,非常多元有趣。

其他還有各種竹製樂器,直笛、簫笛、箏琴(Zither) 口簧等,歌唱旋律、簡單、易於傳唱,內容和地方傳奇故事、慶豐收、婚禮喜慶、民俗治療等。

舞蹈除了遍遠山區保有傳統馬來服飾,大部份的服飾都很西班牙,細看還是做了混合改良,(菲律賓的國服就是改良的代表)山區的竹乾舞倒和台灣及其他南島風格相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