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素鼓

華陰素鼓

素鼓是華陰獨有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在華陰衛峪鄉雙泉村一帶。它的發源與西漢時守護京師糧倉士兵的操練有直接關係。

基本資料

所屬地區:陝西·華陰 
遺產編號:III-26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遺產級別:省
申報人/申報單位:華陰市圖書館

簡要介紹

華陰縣三河口附近的泉店,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在這裡不但唱出了令人迴腸盪氣的老腔,還打出了撼天動地的“素鼓”。

歷史淵源

“素鼓”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鼓舞,它的發端可以上溯到先民的漁獵時代,模擬狩獵的原始舞蹈招式,是它的基本鼓舞特點。它有明顯的自娛功能,在歷史上曾長期用於河嶽的祭祀。

素鼓是中國古文化的一個活化石。它的發端可以追溯至人類文明初啟的四五千年以前,屬於一種用於祈禱兼自娛功能的儺舞類型,因其年代悠久,稱為“素鼓”。素鼓的“素”含有本、始之意。它的表現形式是群體鼓舞,從其表演意象來看,極類似於先民們的獰獵動作,可見它的產生與漁獵社會人們的生存方式有必然酌依附關係。對此,從事古文化研究的張江濤先生曾作有論文詮釋,取得了考古界的認可,同時,他又認為素鼓之所以在雙泉村薪火相襲的傳承下來,是與當時的祭祀傳統文化和這裡特殊的地理條件有關。祭祀是先民乞求生存安祥的部族活動,多以崇拜自然為主要思想內容,站在這裡可以南望華山,北瞻黃河,是祭祀華山和黃河神衹的理想地理位置,隨著這裡祭祀活動的興起,當地的鼓舞就很自然地溶入。在長期祭祀活動中、這種從摹擬狩措脫化出的鼓舞,經過信仰禮教的改造,演化為一種特定的祭祀鼓樂舞蹈,開始一般只能用於春社祭祀,以後又經過世俗演化,才形成了以自娛功能為主的民間社火。在這種演化過程中,除相鄰民間社火鼓樂的影響外,古代的軍旅文化也對它產生過默化作用:泉店村在先秦時,屬秦魏等國的邊疆交叉地帶,魏長城的遺址即在附近,西漢時,這裡的京師糧倉常有駐軍護守,長期的戰亂和駐軍的軍旅文化以及唐末以後的地方武打戲劇,對素鼓表演程式的影響,在現在的素鼓表演中清晰可見,素鼓的表演內容盡為戰爭題材,鼓手們表演時,身著戲裝,畫上臉譜,這種角色化的情節表演和在當地傳承下來的“老腔”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它的節目幾乎都冠以數字,因此有人把它稱為“數鼓”,素鼓的歷史淵源不獨體現在它的尚武精神上,還存在於它的表演程式上,如列隊布陣、行軍、對打這些軍事動態都可以從它動作語言中找到痕跡。解放後,雙泉素鼓經過出新打造,使其陣容更為宏大,而且溶入了時尚,可看性更強了,但其獨有的古文化傳統,還是基本上承襲了下來。

形成過程

“素鼓”在其長期的形成過程中,又因軍旅文化和當地老腔劇種的文化滲透,使其在表演形式和審美取向上日趨於戰爭題材化;從其數序化的節目命題,到臉譜和劇服化妝的外在造型,再到列隊對擊的鼓舞動作,無一不顯示出其短兵沙場的意向表現特點。形式上的模擬、題材上的尚武、風格上的壯烈以及其傳承上的遠古,使素鼓在群星爭耀的民間鼓樂中,不同凡響,獨樹一幟。近些年來,它因自身的文化價值,多次參加了大型的慶典表演,蜚聲宇內,相信隨著國家對於非物質文化保護措施的落實,它將會更加生機勃發,大振雄風。

基本內容

(一)舞蹈
其原創動意是一種以狩獵活動為依據的抽象摹擬。它的主要舞蹈程式可以意象化為這幾個環節:(1)瞭望遠方(2)投擲獵物(3)砸擊獵物(4)圍驅獵物(5)搏擊格鬥(6)搜尋獵物(7)獵手自衛(8)捕獲獵物(9)勝利歸來(10)篝火起舞。鼓手在表演這些動作時,要突現身段的矯健,動作的機敏和儀態的孔武,每每還以神情貫穿始終,鼓點時張時馳,節奏有序,高潮迭起。這種舞蹈動作也可以擬化為戰場的格殺畫面:如(1)窺敵(1)引弓(3)揮戈(4)圍殲(5)肉搏(6)追蹤(7)自衛(8)俘敵(9)凱鏇(10)慶功。這些環節不一定依循這一順序。往往穿插輪迴進行,不斷重複。但必須形成首尾呼應的完整舞蹈程式。素鼓的表演程式嚴謹,又完整的套路,擊鼓的基本動式有單槌擊、雙槌擊,可以一人擊雙鼓,也可以互換位置對擊,並配有跳、轉、翻身、蓋腿鋅動作變化。主要程式有“大三篷”、“貓逮老鼠”、“二馬連環”、”揮槌招馬鑼”等,由於鼓手多著武靠戲裝,整個鼓舞的動作節奏又表現得有招有式,有動有靜,因而具有一定的戲劇化的舞台表演特點。
(二)音樂
素鼓用當地的民間鼓樂伴奏,大鼓是素鼓的主要打擊表演樂器,由鼓手邊舞邊打。馬鑼是領奏樂器,鐃和大鑼用以增強氣氛,節制節奏。
素鼓的鼓數附依於一定的表演情節,一般有一面至十面,大的場面可上百面,擊鼓的技法變化較多,如擊鼓心、擊鼓邊和鼓槌相擊等,以求剛柔相濟,烘托舞蹈情緒而發出不同的音響效果。素鼓的傳統鼓譜豐富,但繼承下來的只有八、九套,它的基本鼓點以“五槌”、“七槌”為主,總體節奏多為由慢到快,由弱到強,最後在對擊中達到高潮。

基本特徵

一、傳承的封閉性特徵
素鼓長期以來只在村族中傳承,技藝忌於外流,這種封閉性的傳承特點,使它在技藝上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保守性。
二、獨存的地方個性特徵
素鼓是傳統民間鼓樂群中的一個獨生子,在全國絕無僅有,因而,也就具有一種不同凡響的藝術個性。
三、表演的摹擬化特徵
素鼓表現來源於先民們的狩獵活動和部旅格鬥情狀的意寫,因而其表演程式的形象性、情節性和摹擬性都比較明顯。
四、群體的數序化特點

現在保存下來的素鼓傳統節目,都配以與其命名相應的鼓數。從一到十都有相對應的套路和表演情節。甚至可打到百鼓,這在其他群體鼓樂中也是獨自一家。
五、舞、奏、唱兼溶的綜合性特徵
素鼓在表演中常配以唱詞,這些唱詞在演示中與鼓舞同步進行,有機配合,形成了一個完整多元視聽系列,這在其它鼓舞中也很少見。

目前資金投入情況

自2000年以來,市政府每年舉行鑼鼓比賽,以獎代補,獎勵五千元用於扶持雙泉素鼓。同年成立陝西華山素鼓藝術團,自籌資金3萬餘元,實行股份制運作。文體局圖書館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積極探靠素鼓發展新出路,自籌資金2萬餘元,用於蒐集、整理、普查費用和購置素鼓器材。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2006年年初,市政府召開了“保護雙泉素鼓民間藝術”的專題會議,把素鼓的搶救保護工作提高到重要議事日程。
2、2006年10月,市文體局圖書館成立了“雙泉素鼓挖掘整理保護工作小組”,對雙泉素鼓進行了初步的挖掘、整理、錄音、錄像、建檔和部分鼓譜、圖片、器具的收藏。
3、爭取素鼓的更多文化表現空間,陝西華山素鼓藝術團在2000年春節和2001年春節分別兩次赴京表演,2001年應邀赴山東演出,使素鼓在表演藝術上得到了保護性的提高。

保護內容

一、深入開掘素鼓文化遺產,採取有效的資料保護措施,製作一套比較完整的素鼓音像資料。
二、投入資金,完備素鼓表演所需的服裝、樂器、道具。
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取現代場台藝術表演手法,在專業人員的協同下創編和排導《華山雄風》、《渭濱圍獵》等大型表演節目。

十年保護目標

一、在資料整理的基礎上,進行素鼓文化研究,並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建立一支具有較高藝術素質和生存活力的素鼓藝術隊伍。
三、通過管理機制河藝術創新,逐步把素鼓推向文化市場,實現其營運的產業化。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時間:2009年
保護措施:普查整理資料。爭取資金、裝備陣容。
預期目標:建立完備的素鼓藝術檔案,初步解決道具、服飾、樂器的嚴重缺乏現象。
時間:2010年
保護措施:整理編輯資料。爭取資金、啟動新節日的創編。
預期目標:編輯一套素鼓文化圖書,定稿《華山雄風》音舞設計
時間:2011年
保護措施:啟動素鼓文化研究,新節日排演。籌辦“素鼓演藝場”。
預期目標:推出一批學術論文,推出《華山雄風》的新節目
時間:20l2年
保護措施:深入素鼓文化研究。新節目排演。演藝場方案啟動。
預期目標: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華山雄風》經過提高,取得較好的社會和市場效益。
時間:2013年
保護措施:持續深入素鼓藝術研究。新節目創編。演藝場施工。
預期目標:做出階段性研究成果,定稿《渭濱狩獵》音舞設計,演藝場基本告竣。

五年主要保護措施

一、聯盟文化主管部汛紐建一個有一定權威和組織能力、活動實力的管理機構。
二、藉助得天獨厚的華山旅遊文化市場,推動自身的造血功能,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
三、爭取立項和社會投資、籌集必要的開發資金,建立素鼓演藝廳,使保護計畫建立在可靠的外部條件物質基礎上。
四、加強管理機制,定崗定責,把工作實效納入責任單位的年終考核,做到獎懲分明。

五年建立機制

1、建立責任管理機制,定責定人,保證措施的落實,根據文化市場情況每年始素鼓藝術團下達演出場次任務,政府對素鼓藝術團實行經費補皿,超額完成演出場次實行獎勵。
2、對雙泉素鼓表演的拔尖人才政府實行觀金和榮譽獎勵。
3、在文休局圖書館設立民間藝術管理辦公室,對主要負責人年終進行考核,實行競爭上崗

主要價值

一、原生態的古文化史價值
素鼓有上五千年的歷史淵源,它是先民們狩獵生活鼓舞化的寫照,通過對它的研究可以使我們捕捉到一些有關中國上古氏族社會酌一些部族文化信息,而這些文化信息正是上古史學的重要活性史料。
二、形象的風俗志價值
民間社火是一軸獨具地方風情的民俗畫卷。而它的產生和演化又與民族崇拜信仰分不開的。民族的崇拜活動主要是通過祭祀形式來體現的。素鼓在長時間內主要參與祭祀活動,每年的開元清晨,該村的民眾都隨著素鼓樂隊前往法興寺、太虛庵迎神,雖然後來演化為一種群體的娛樂活動,但其所以叫社火、可見它還是與古時的春社祭祀有著因襲關係,因此,解析素鼓現象,對於認識民俗與信仰、民俗與娛樂、民俗與藝術等民俗學的諸多命題是會有借鑑意義的。
三、尚武的視聽審美價值
素鼓聲勢恢弘,場面壯觀,動勢激越,金鼓齊鳴,聲情並茂。猶如獵場圍獵,沙場對壘,具有撼人心旌的視聽覺效果,給人帶來陽剛美的藝術享受,因而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四、潛在的文化市場開發價值
由於泉店素鼓自身固有的社會文化價值,尤宜於參與大型的慶典節目,解放後在各次的大型文藝集會中,屢屢榮獲殊榮:一九五五年,由老藝人張賢斗整理傳授的《五龍二虎逼彥章》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接著又參加“五—”觀禮表演,獲優秀表演獎,千禧之年,在張江濤、康勝牛、張衛東等人的引導下,素鼓經創意排練,參加了北京龍潭廟會,獲銅牌獎,次年又獲得了銀牌獎。近些年又多次應邀出演山東、山西等省的藝術賽事,同時在全國棋類節,世界攀岩節中都參加了表演,均獲美譽,中央電視台陝西電視台均錄製了專題影視。已取得了相應的社會效果和市場效益,但素鼓這一優秀民間文化遺產還存在著較大的利用空間,它的文化市場潛力還有待於我們保護性的開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