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亭縣博物館

華亭縣博物館

華亭縣博物館成立於1990年,是甘肅省首批免費開放博物館之一。位於甘肅省華亭縣文化街中段。2004年華亭縣政府投資1200萬元,在人民廣場西側新建仿古式博物館,占地面積4300平方米,展樓面積3060平方米,辦公及附屬用房27間700平方米,建築風格採用仿明清宮殿式對稱莊重外觀,仿古油漆彩畫裝飾廊檐,構成了華亭縣人民廣場西側高層建築景觀。

基本信息

歷史

20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華亭縣文博工作由縣文化館負責,按省主管部門安排,組織開展了三次文物普查活動,發現野外文物點106處。1990年成立華亭縣博物館,隸屬華亭縣文化局管理,辦公地點設在原正街176號文化大樓。2002年,文化局與體育運動委員會合併,組建了華亭縣文化體育局,縣博物館隸屬其管理。2010年6月,文體、廣電、旅遊和體管三局一中心撤併為文體廣電局,縣博物館隸屬文體廣電局管理。2008年,華亭縣博物館列入甘肅省首批免費開放博物館之一,同年遷入“四館兩中心”新館,完成750平方米的“華亭館藏精品瓷器·石刻造像”布展,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

歷任館長

華亭縣博物館華亭縣博物館
1998年—1999年:田濤,文化館館長兼博物館長

1990年—1997年:張世璉,文化館館長兼博物館長

2000年—2002年9月:陳廣范,文化館館長兼博物館長

2002年10月—2006年4月:楊慶寧,主持博物館工作

2006年5月--2007年12月:陳秉章,文體局副局長兼博物館館長

2008年1月--2009年12月:車旭,博物館館長

2010年1月--2015年9月:馬志發,博物館館長

2015年9月至今:周向紅,博物館館長

展覽內容

華亭縣博物館辦有《華亭館藏精品瓷器·石刻造像》展,展廳面積750平方米,分六個展區展出精品129件。其中瓷器展區3個,展出文物69件;石刻造像2個,展出文物35件;綜合展區1個,展出文物25件。

基本陳列

《館藏精品瓷器·石刻造像展》以館藏精品瓷器和北魏精品造像為主,安口窯瓷器為輔,共展出文物114件,分為三組:第
民眾參觀民眾參觀
一組為宋、夏、金、元瓷器,共18件;第二組為明、清、民國時期瓷器,共29件;第三組為明、清、民國至當代安口窯瓷器,共26件。石刻造像展分為三組:第一組為北魏至隋代石刻造像24件,第二組為宋、元造像8件,第三組為明、清造像9件。

2011年增設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大慈恩寺方丈增勤法師藏品捐贈專櫃,主要展出“褐袖浮雕狩獵紋陶壺”、“捧真身菩薩(複製)”和“水晶佛塔”3件精品,不但增加了館藏品數量,更提升了全館的展品質量。在原石拱寺噴繪圖處增加了制瓷工藝流程圖和介紹石拱寺的《證道歌》,更新了石拱寺簡介,增強了展館的教育性,讓遊客能在游中學,學中游。製作了各種關於文物鑑別、賞析及華亭縣悠久文化歷史的幻燈片,在遊客參觀時播放。

珍貴藏品

文殊菩薩銅坐像

明代。高15厘米,該藏品1972年徵集,文殊戴花冠,高螺髻,大耳,圓臉,白毫相,目微閉,高鼻,小口。繒帶垂於兩肩,半披袈裟,內著僧祗支,坦胸飾串珠項圈,禪定
夜景夜景
印,手托貝葉經卷,半結跏趺坐於三角形覆仰蓮花座上。

耀州窯瓜棱執壺唐代。高:25.7厘米,口徑:9.7厘米,底徑:7.7厘米,該壺於2011年11月23日出土於縣供電所庫房工地,後徵集收回。刺叭口,長頸,短流,橋狀執柄,壺腹呈瓜棱狀,餅足,足底內凹。褐胎黑釉,近足處光素無釉。

耀州窯遺址主要位於今陝西省銅川一帶。從唐代開始,到北宋達到極盛,曾經燒制貢瓷。金、元時期逐漸走向衰落。唐時以燒黑釉瓷器為主;宋時以燒青瓷為主;金、元時主要燒制色呈薑黃色的青釉瓷。唐、五代時期,器類較少,酒器種類更少,僅有黑釉杯和黑釉執壺等,這件耀州窯瓜棱形黑釉瓷執壺應是唐代耀州窯的代表之作。

臨武窯黑釉剔花罐

西夏。高23.4厘米,口徑:12.7厘米,底徑:9.9厘米。該罐1994年8月20日由楊慶寧同志在華亭縣西華鎮徵集收回。罐體呈橄欖形,斂口,圓唇,圓溜肩,深腹,腹壁下收,暗圈足,施黑釉。肩部兩周弦紋間剔刻纏枝牡丹兩朵,襯以花葉,並飾有化妝土,釉與胎底色彩鮮明,頗具藝術特色。

西夏是由北方民族党項人建立政權在其存在的190年歷史中,他們借鑑宋人制瓷的方法創燒了極具民族特色的靈武窯瓷

神鼠圖瓷板畫

民國。通高:74.2厘米,橫:29.5厘米。一生以粉彩工筆山水聞名於世,1901年入景德鎮余立卿紅店學粉彩,民國五年(1916)參與了由“珠山八友”及王步,汪大滄等人組織的“陶瓷美術研究社”和“月圓會,1945年後任教於江西省立陶專、景德鎮陶瓷學院授。

該藏品胎質細膩,造型完美,瓷板平整,厚薄均勻,釉面光潔溫潤。神鼠圖粉彩瓷板畫以國畫風格顯現,運用以工代寫的手法,整體色彩以白底上花青色為基調,皴染用筆沈穩,賦色清新雅致,繪畫布局嚴謹,技法純熟,設色淡雅,這與張志湯上世紀40年代的瓷板創作題材、風格相吻合。

畫面通過四吊屏形式來講述一隻靈性活潑的小松鼠在山間俯仰顧盼,一邊摘食松子,一邊活潑游嬉的自由覓食過程,作者選用這樣的題材也主要是暗示了當時動盪的社會背景下,在極度壓抑的環境中,人們對自由與幸福的強烈渴望。

褐釉浮雕狩獵紋陶壺

漢代。縱:42.5厘米,口徑:16.5厘米,底徑:16.7厘米。此壺為2010年7月西安大慈恩寺主持曾勤大師捐贈。陶壺肩腹之間為浮雕狩獵紋,有一人騎射,山林中分布著飛禽走獸,可辨有虎、鹿、馬、羊。施褐釉,顏色略微泛黃,光澤均亮,畫面充實,圖像生動,實為漢代陶器中的典型代表作品。

磁州窯蘆雁紋虎枕

金代。長33.8厘米,寬15.8厘米,高10厘米。1972年出土。現存世很少,是金代磁州窯之精品。

龍泉窯青釉鏤空花瓶

元代,高19厘米,口徑3.8厘米,底徑6.4厘米。1994年出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