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漢墓博物館

合浦漢墓博物館

華亭縣博物館成立於1990年,是甘肅省首批免費開放博物館之一。位於甘肅省華亭縣文化街中段。2004年華亭縣政府投資1200萬元,在人民廣場西側新建仿古式博物館,占地面積4300平方米,展樓面積3060平方米,辦公及附屬用房27間700平方米,建築風格採用仿明清宮殿式對稱莊重外觀,仿古油漆彩畫裝飾廊檐,構成了華亭縣人民廣場西側高層建築景觀。

基本信息

場館介紹

合浦漢墓群主要分布在合浦縣城東南郊的丘陵地帶,東西長約12.5公里,南北寬約5.5公里,總面積六十多平方公里。經勘察,現存在封土堆的漢墓有1056座,包括封土堆已消失而隱蔽於地下的,漢墓總數約有近萬座。縱觀那累累的漢墓,可窺見當年古郡的繁華。

夜景夜景

建於1988年的合浦漢墓博物館,是在四方嶺漢墓發掘的遺址上建起來的,占地面積約80000平方米,是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的漢墓博物館。1996年合浦縣漢墓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2月,經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合浦漢墓博物館分漢墓出土文物陳列和地下墓室建築實物展示兩部分。出土文物陳列廳陳列著5000多件出土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1件,二級文物93件。地下墓室建築實物展,展示的主要是原址保護和遷移復原的東漢磚室墓。
合浦漢墓群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出土文物已逾萬件,其中不泛具有很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精品,是印證漢代合浦郡治和港口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據《漢書》、《後漢書》等史籍和專家考證,早在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十世紀,漢朝的使者和應募商人攜帶黃金和各種絲綢從合浦乘船啟航,沿途與緬甸、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卡以及阿拉伯、義大利等國家進行貿易交往,並輸入琉璃、奇石工藝品和土特產品等。《漢書》的記載是正史有關“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和最詳盡的記載,同時也說明合浦是這條遠航線上最早的始發港之一。這一點在合浦漢墓考古發現的“舶來品”以及新發現的“西漢海上絲綢合浦港”的遺址中得到充分的印證。

文物介紹

瑪瑙、水晶、琥珀和琉璃飾品,雖然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色澤鮮麗,光潔如新,它們大都是兩千多年前從海外輸入的。
這對西漢琉璃杯是從古羅馬輸入的,質地呈半透明,色如翠羽,是當時琉璃工藝的代表作。

文物文物

琥珀雕刻工藝品,有獅子、青蛙、串珠等等。漢代,琥珀主要產地在波羅的海沿岸的羅馬帝國一帶,羅馬帝國常經“海上絲綢之路”與漢朝交往,所以英國學者勞費爾認為“琥珀是東西通商史上重要的物質”。
合浦的漢代鏨刻紋青銅器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種類繁多,工藝精美,堪稱漢代嶺南青銅器的代表作,不但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漢代合浦郡的社會狀況、手工業生產水平,也反映了駱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銅鳳燈構思巧妙,美觀實用。通體鏨刻精緻的羽毛紋,鳳尾下垂,與雙足平衡器身,背置燈盤頸向後彎,嘴銜喇叭形燈罩。燭炬點燃後,冒出的油煙自然進入燈罩,通過頸部進入腹部,腹腔內盛有適量的水,菸灰被凝結容納於水中,以保持室內的空氣清潔。頸部作兩套管銜接,可以上下升降調節燈光。可見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考慮防止空氣污染問題。此燈不但是一件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青銅藝術品,而且是世界上十分難得的早期環保產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銅鳳燈曾入選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在日本、加拿大、羅馬尼亞等七個國家展出,並被選為展覽會的“會標”。

歷史意義

合浦漢墓隨葬品最多的是陶器,有生活用品,也有明器。其中建築明器有井、灶、倉和房屋,其中房屋有乾欄式、三合式和院落式等。雖然今天漢代的建築已不復存在,但從這些建築模型中仍可見漢代嶺南建築的結構風格,是研究漢代建築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展品展品

合浦漢墓博物館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墓室陳列。在漢墓保護展示棚內,可見到原址保護於地下的東漢磚室墓。
東漢時期的磚室墓,採用陶土燒制的條磚砌築,結構型制多樣,一般由前室、後室、耳室、壁龕、甬道和墓道構成。墓頂採用楔型磚券拱,具有優良的抗壓性能。後室為主墓室,放置墓主人的棺木,隨葬品較貴重的有金、銀器、玉器、水晶、瑪瑙等;前室擺設祭祀的禮器有鼎、樽、壺、杯、燈等青銅器;耳室則安放內盛糧米、食物的陶罐、陶、陶提等生活實用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