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覺悟勇士們的行動手冊

還表現在彌勒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起殺想,不啖眾生肉。 四、《辯中邊論》,顯主法相,三卷,玄奘譯。 五、《金剛般若經論》,顯實相說,一卷,達摩笈多譯。

內容介紹

大約一千五百年前,彌勒菩薩從天宮而降,來到古印度氣候炎熱、繁花密樹的閻浮提說法大講堂,為大眾開獎釋迦摩尼佛後佛教歷史上最重要,也最直指人心的發教。這次說法的核心基石,便是菩薩戒律。。。。。。
目錄
信之大用:受持瑜伽菩薩戒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何以故?唯淨信能破己見,己見破正見方生,正見引方能正修,正修滿即證聖果。是故欲真實學佛者,首當設法生起正信。
菩薩戒:覺悟勇士們的行動手冊
菩薩戒,翻成今天流行的說法,就是“覺悟勇士們的行動手冊”,或者叫“心靈覺悟勇士成功學”。一個心靈覺悟的勇士,不會有辦不成的事業,不會有過不去的苦難。
菩薩戒本
如是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有違犯及無違犯,是染非染,軟中上品,應當了知。
菩薩戒羯磨文
若諸菩薩欲學菩薩三聚淨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於無上正等菩提發弘願已,當審訪求同法菩薩……
附錄
依止心田中錄入的無誤原典,如理思維,如同情治單位破譯密碼一般,破譯如來真實義。

作者介紹

彌勒,全譯梅特雷耶(Maitreya),又譯為慈氏。彌勒是姓,名阿逸多(Ajita),義譯無能勝。西元前六世紀人,與釋迦牟尼同時。生於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他生而相好莊嚴,聰慧異常。按印度的習俗,生了孩子要請相師看相。相師驚異地說:‘此兒具足輪王相,長大必然要當轉輪聖王’。這話很快傳到國王耳里,滿朝文武惶恐異常,怕國內要發生政變。急欲覓得此子,加以殺害。其父預感大禍臨頭,即將其匿藏於舅父家中。及長,舅氏慮其禍終不能免,即令其見佛聞法,從佛出家。彌勒由於從小生活在經濟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後,依然交遊族姓,喜愛穿著。如國王將一件金縷袈裟供佛,佛將它賜給諸比丘,大家看到這般華麗的袈裟,誰都不敢要。唯彌勒受之,並天天穿在身上,到處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議論,他聽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彌勒在《楞嚴經》里說:‘憶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華經序品》文殊也說他‘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游族姓家’說明他這一習性的養成,並非始於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由來已久。
彌勒學佛的歷史,比釋迦牟尼資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遊,愛吃穿,而重視慧學。勇猛精進,不如釋迦,結果是後來者居上了。在《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里,釋迦回憶說:‘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一者所有無所愛惜,二者妻婦,三者兒子,四者頭目,五者手足,六者國土,七者珍寶財物,八者髓腦,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彌勒出家後,生活或修學,不與小乘比丘為伍。而與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等大菩薩同事,所以在大乘法會上,彌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華嚴經》彌勒故現樓閣,而令善財入於法界。《般若護國》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華會上,而與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經》釋迦以瑜伽了義之教,傳與彌勒,九百年後,暢弘於世。
釋迦牟尼在他的眾多弟子中,對彌勒總是另眼看待的。他選擇彌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記,“次當作佛”。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議。如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優波離問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說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釋迦牟尼回答優波離說:‘十二年後,彌勒于波羅奈國,劫波利村,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顯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密,字義炳然。時諸天人,尋即為起眾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天,七寶台內,摩尼殿上,獅子床坐,忽然化生,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轉大法輪,度諸天子’。
在優波離等人的眼中,彌勒是一個‘不修禪定,不斷煩惱’,‘未盡諸漏’的一介凡夫。釋迦選這樣的一個人接班,授記作佛,是難以令人想得通的。說明二乘人心懷偏見,對一乘佛道不能望其項背。彌勒精神體現菩薩在艱苦條件下,行菩薩道,著重利他的大乘氣象,於利他中實現自利,完成佛國依正莊嚴。
漢譯大乘佛經,關於彌勒的記載,不勝枚舉,現僅從他的姓名窺知其思想具有兩大特色。
彌勒以修慈心觀而聞名。在《華嚴經?修慈分》里佛告彌勒,應修慈心,以自調伏。於念念中常修六波羅蜜,修慈心時,未離分別,未能不起我我所見。當得六種梵天之福。若離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為廣大之慈。所有先世所作罪障,皆得除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修慈心觀而上求佛道,是彌勒思想一大特色。還表現在彌勒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起殺想,不啖眾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說:在過去無數劫時,有一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聞佛說《慈三昧大悲海雲經》即便信服,為佛弟子,尋發菩提心,誓願未來成佛,亦號彌勒。於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歲中,少欲無事,乞食自活,誦持《慈三昧經》,一心不亂。時洪水暴發,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進粒米,生命垂危。時有兔王,母子二獸,為護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養仙人。兔王母子捨身護法的精神,對仙人教育很大。他看著燒熟的兔肉,即說偈曰:
寧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眾生。
如佛所說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更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恆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斷肉戒。語已,即投火中,與兔王母子並命,這是慈氏一姓的由來。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彌勒對一切眾生不起殺想的廣大慈心觀,即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寧破骨髓出頭腦,絕不啖肉食眾生’的堅定立場是絕不動搖的。
佛滅九百年頃,中印度阿瑜遮國,有無著菩薩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參與內院法堂聞法,於彌勒處,受《瑜伽師地論》。晝為大眾宣講,弟子中有不信是彌勒說者,無著為釋眾疑,乃請彌勒降到人間,為眾說法。即於瑜遮那講堂,普施法雨。凡所說法,皆約為頌,無著依頌解釋,乃成彌勒五論。一、《瑜伽師地論》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詮,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一百卷,玄奘譯。二、《分別瑜伽論》,顯觀行說,未傳我國。三、《大乘莊嚴論》,莊嚴大乘,十卷,波羅頗密多羅譯。四、《辯中邊論》,顯主法相,三卷,玄奘譯。五、《金剛般若經論》,顯實相說,一卷,達摩笈多譯。五論立義,罄無不盡。傳承彌勒學說,有無著、世親兄弟。無著造有《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攝大乘論》等。世親造有《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頌》等。世親之後,又有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廣造諸論,使彌勒之學,極盛一時。
彌勒在兜率天,不動本際,應現十方,若凡若聖,不可限量。傳我國六朝齊梁時傅翕,五代梁唐時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