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枯萎病菌

菊歐文氏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能遊動,不形成孢子,末端圓形,直桿狀,單獨或成對出現,大小為0.8-3.2μm×0.5-0.8μm,(平均1.8μm×0.6μm),具有3-14根(通常8-11根)的周生鞭毛。

基本信息

病蟲害名稱 菊花枯萎病菌

檢疫分類 外檢(進境三類)

分布地區

義大利、英國、美國、加拿大、巴西、孟加拉國、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德國、法國、宏都拉斯、波多黎各、希臘、匈牙利、以色列、荷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原蘇聯、前南斯拉夫、日本、朝鮮、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中國台灣、喀麥隆、象牙海岸、剛果、留尼旺、蘇丹、南非、辛巴威、古巴、瓜德羅普、牙買加、馬提尼克、巴拿馬、聖?路西亞、哥倫比亞、蓋亞那、秘魯、澳大利亞、庫克島、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

危害性狀

危害菊花、大濱菊、星星木、水稻、小豆蔻、玉米、番茄、馬鈴薯、風信子、鬱金香、高梁、菸草、香蕉、Aechmea fasciata、Aglaonema pictum、鳳梨、Begoniabertini、茼蒿、芋、大麗花、麝香石竹、花葉萬年青、一品紅、芭蕉、灰白銀膠菊、喜林芋、甘蔗、Saintpaulia ionantha、Syngomiumpodophyllum。病菌能引起植株軟腐病和萎蔫,特別是在菊花、玉米、花葉萬年青、一品紅和香蕉植物的莖桿上引起軟腐病;葉片產生腐爛的植物有:非洲紫苣苔、喜林芋、萬年青;大理花和馬鈴薯出現萎蔫、矮化和塊莖軟腐;石竹則出現矮化和緩慢萎蔫症狀。

生物特性

在PDA培養基上,新鮮菌落呈圓形,凸起狀,光滑,邊緣規則,或根據培養基濕度不同形成不規則的邊緣。4-5天后兩種菌落均呈“荷包蛋”形,中間隆起,邊緣具開裂狀小片,最後邊緣不規則的菌落形成羽毛狀或珊瑚狀。 菊歐氏菌是一種軟腐病菌,常危害植物的肉質部分,如塊莖、插枝、肉質葉。 病菌也能定殖在植株的木質部並形成系統侵染,因此,也是一種維管束致萎蔫病菌,這一點又對植物繁殖最可怕。病原菌能在植物的砧木中潛伏侵染,並傳播到接穗上。帶病塊莖是馬鈴薯發病的重要侵染源。 高濕和多水有利病原菌的傳播和侵染,而高溫(一般25-30℃)有利於病害的發展。 除了香蕉致病型外,菊歐文氏菌的寄主專化性沒有得到證實。病菌能同時從玉米和馬鈴薯上分離到的現象說明病菌的致病性具有廣譜性,溫和致病性菌株在寄主或喜林芋和伽藍菜上具有不同致病性。

傳染途徑

病原菌能在土壤和生長介質中存活,如病菌在牛欄肥中能存活10周;病菌遠距離傳播,尤其是國家間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種植帶病的繁殖材料。

防疫方法

對可攜帶該有害生物的植物、植物產品及其他檢疫物實施嚴格的現場檢驗和實驗室檢測,特別注意相關的繁殖材料。若發現該有害生物,及時進行除害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