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縣博物館

莊浪縣博物館

莊浪縣博物館位於紫荊山,二郎山腳下,正式成立於1984年5月。其前身民國時為縣“民眾教育館”,收集有古陶器、鐵器數件,供人參觀,後散失。建國後屬“人民文化教育館”,定員專管文物徵集。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莊浪縣博物館莊浪縣博物館
1953年改稱“文化館”,1959年10月文化館配合省文物普查隊進行縣內文物普查,並配專人負責文物徵集、保管;12月,莊浪縣併入靜寧縣後改稱“靜寧縣文化館水洛分館”。1961年12月恢復莊浪縣。“文化大革命”中,1968年4月改稱“毛澤東思想宣傳站文化組”。1970年9月恢復文化館。1977年,有工作人員9人,分工負責文物保管、圖書、美術陳列等。1984年,工作人員增至15人,分管文物、圖書、書畫等業務,並發文成立“博物館”。1986年,館址由中心街遷至紫荊山。1988年4月析出單設,另遷至建成博物館。

建築布局

莊浪縣博物館莊浪縣博物館

現館位於東關街文化巷10號,紫荊廣場東側,總占地面積1541平方米,其中庫房面積120平方米,內設一級文物庫、二、三級文物庫和一般文物庫及資料庫,無文物展廳。現有館藏文物7400餘件,有國家一級文物47件,二級文物198件,三級文物654件。安裝有較為先進的安防報警系統,現為三級風險單位。館內藏有數百萬年至數萬年前的原始動物化石和二萬七千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有距今一萬多年的舊石器以及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骨器、玉器和陶器等史前文物,同時藏有各歷史階段的珍貴文物和標本資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我縣人類文明和歷史進程,弘揚了莊浪縣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其中有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陶器,齊家文化玉器是其代表。良邑鄉出土的北魏五級“卜氏”佛造像塔國內外著名,曾多次赴日本、新加坡、美國紐約等國展出,並被美國波士頓CHEMD·PSUR出版社和美國普源教師培訓中心聯合出版的《中國不朽的遺產》一書收錄,成為甘肅唯一列入該書的文物。陽川鄉出土的一批隋代銅虎符,聞名遐邇,是隋大業三年以後的產物,是隋代“府兵制”的史證,為研究隋代軍事、政治、兵符制度及莊浪和周邊地區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佐證。寺坪塬遺址出土的金代窖藏文物,量大面廣,品類豐富,共發現瓷、陶、鐵等文物100多件,其中有宋代的定窯、景德鎮窯、耀州窯、磁州窯瓷器最為著名,金代磁州窯荷花圖虎枕為其精品,該批文物曾引起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1996年經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組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就達10多件之多,另外還有鐵朴刀、鐵大刀、鐵手銬因其保存完好,國內少見而列入其中。我館加大對社會流散文物的積極征繳入藏,自1999年至2005年搶救性徵收了較為珍貴文物400餘件,豐富了館藏,部分文物填補了館藏文物之空白,已被鑑定為二級文物的有仰韶文化彩陶、骨器,北魏石造碑等,三級文物有齊家文化玉器、陶器,戰國青銅器、石造像、銅造像等數十件。2005年9月查繳入藏被盜的二郎山北宋佛塔地宮文物“北宋紀年佛骨石棺”雕刻精美,保存完好,省內僅見,極為珍貴,是莊浪宋代佛教文化的見證,為進一步研究宋代佛骨石棺的形制、質地以及製作工藝和瘞葬制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次年11月,縣公官局偵破移交的朱店吳家溝出土的一批戰國時期高規格墓葬文物,有鎏金和錯金銀青銅器以及車馬飾件、谷紋玉璧和龍形玉佩等珍貴文物。這批文物數量大,質量精,在全省尚屬首次發現,對於研究我縣戰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喪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

莊浪縣博物館十分重視人才隊伍的培養,多次推薦業務人員參加培訓學習,加強交流,館內還多次接待美國、日本學者專家前來我館考察學習。業務人員勤奮好學,著有《文物勝景》、《莊浪石窟》等書,在專業報刊雜誌計發表研究性文章和論文200餘篇,受到省地文物部門的好評,對於提高莊浪縣在國內的知名度,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使莊浪縣博物館擴大了對外影響,逐步走向專業化、正規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