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學史略

莊學史略

《莊學史略》,作者方勇,2008年由巴蜀書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莊學史略

莊周學派留下了一部《莊子》,由於它那芒忽恣縱的語言風格,以及高遠深邃的思想意境,常被正統派視為異端邪說而遭扭-曲,所謂消極、出世是常有的誤解。但是我想,中國文化中如果欠缺了莊子的生命情調和美感情懷,那么中國文學、藝術和美學會成為什麼樣的光景?如果中國哲學只有孔孟之道,而欠缺老莊的哲學理論和境界,那么它會單調到什麼樣的程度?

我是學哲學的,對《莊子》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60年代初,我由尼采進入《莊子》,即主要是從尼采的自由精神來闡發《莊子》,同時思想上也受到了存在主義的啟發。

作者簡介

方勇,1956年5月出生於浙江省浦江縣。1983年9月考入河北大學中文系,師從魏際昌教授研治先秦文學,1986年6月獲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1993年晉升副教授,同年10月獲碩士生導師資格。1994年考入杭州大學中文系,師從吳熊和教授研治宋元文學,1997年6月獲博士學位,並於同年7月進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後流動站,師從褚斌傑教授研治先秦文學,1999年6月出站後到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2001年12月晉升教授,2002年12月獲博士生導師資格,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主任、《諸子學刊》主編。主要從事先秦諸子和宋元文學研究,著作有《方鳳集輯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莊子詮評》(合著,巴蜀書社1998年)、《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莊子閒讀》(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年)、《卮言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莊子講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莊子詮評增訂版》(舍著,巴蜀書社2007年)、《大學經典:老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大學經典:莊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等。另曾主編《孟子快讀》(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年),參編《四庫大辭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唐宋詞精華》(太白文藝出版社2001年)等。

目錄

導言

第一章戰國秦漢莊子學

第一節戰國秦漢莊子學概說

一、戰國秦漢莊子學興起的歷史背景

二、戰國秦漢莊子學的演進過程

第二節戰國諸子對莊子的評論與闡釋

一、“子之言大而無用——來自惠施的評論

二、“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來自荀況的評論

三、韓非對莊子學說的闡釋

四、《呂氏春秋》對莊子的闡釋

五、《天下》篇對莊子的闡釋

第三節《淮南子》對莊子的闡釋

一、對莊子道論的闡釋

二、對莊子無為論的闡釋

三、對莊子修養論的闡釋

第四節漢代諸學者的莊子學

一、劉安的莊子學

二、司馬遷的莊子學

三、班固的莊子學

第二章魏晉南北朝莊子學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莊子學概說

一、魏晉南北朝莊子學興盛的歷史背景

二、魏晉南北朝莊子學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王弼、阮籍、嵇康的莊子學

一、王弼“祖述老莊

二、阮籍“以莊周為模則

三、嵇康以“莊周”為“師

第三節司馬彪、崔謖、向秀的莊子學

一、司馬彪的《莊子注》

二、崔饌的《莊子注》

三、向秀的《莊子注》

第四節郭象的《莊子注》

一、對司馬彪本的“以意去取

二、對向秀注的“述而廣之

三、對向注以外舊注的借鑑與批評

四、對《莊子》的改造性詮釋

五、《莊子注》的歷史地位和深遠影響

第五節魏晉南北朝佛教學者的莊子學

一、從“格義”、“連類”到以佛解莊

二、支遁的《逍遙論》

第六節魏晉南北朝道教學者的莊子學

一、魏晉南北朝道教學者對莊子的認可與闡發

二、葛洪的莊子學

第三章隋唐莊子

第一節隋唐莊子學概說.

一、隋唐莊子學發展的歷史背景

二、隋唐莊子學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陸德明的《莊子音義》

一、對莊學源流及《莊子》版本的考述

二、對舊音義的兼收與審訂

三、在舊音義外自作音義

四、對郭象本的校勘

五、《莊子音義》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第三節成玄英的《莊子疏》

一、依郭象注作疏解

二、在郭象注外作疏解

三、疏解中有佛理化思想傾向

四、《莊子疏》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第四節隋唐其他人的莊子學

一、魏徵等的《莊子治要》

二、文如海的《莊子正義》

三、張九垓的《莊子指要》

四、馬總的《莊子鈔》

五、李蹊的《廣廢莊論

第五節隋唐佛教學者的莊子學

一、隋唐佛教學者對莊子思想的吸收與批評

二、宗密對莊子思想的批評與會通

第六節隋唐道教學者的莊子學

一、隋唐道教學者對莊子思想的利用與闡發

二、司馬承禎的《坐忘論》

第四章宋元莊子學

第一節宋元莊子學概說

一、宋元莊子學發展的歷史背景

二、宋元莊子學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王安石、蘇軾的莊子學

一、王安石的《莊周論》

二、蘇軾的《莊子祠堂記》

第三節王秀的《南華真經新傳

一、略仿郭注體例而異其旨趣

二、對王安石莊子學思想的宗承與超越

三、對各篇作意與邏輯結構的用心探究

四、對莊子制名寓意的多所發微

第四節陳景元的莊子學

一、陳氏五種莊子學著作概說

二、在《莊子》音義、考異方面多有貢獻

三、具有一定的道教化思想傾向

第五節呂惠卿、陳詳道、林自、李士表、趙以夫的莊子學

一、呂惠卿的《莊子義

……

第五章明代莊子學

第六章清代莊子學

主要徵引書(篇)目

後記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