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角斑病

草莓角斑病

草莓角斑病(Angular leaf spot of strawberry)是草莓生產上的主要病害,其病原菌為黃單孢桿菌屬草莓黃單孢菌,屬細菌草莓角斑病菌。初侵染時在葉片下表面出現水浸狀紅褐色不規則形病斑,病斑擴大時受細小葉脈所限呈角形葉斑,故亦稱角斑病或角狀葉斑病。病斑照光呈透明狀,但以反射光看時呈深綠色。病原菌在土壤及病殘體上越冬,生長期靠風雨氣流傳播。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草莓角斑病草莓角斑病

中文學名:草莓角斑病

分布區域:深圳地區

病原中文名稱:葉點霉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類(無性類)腔孢綱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漿果類葫蘆科、豆科、茄科等

危害部位:葉片、果實、果梗

危害症狀

在葉片初侵染處生暗紫褐色多角形病斑,擴大後變為灰褐色,邊緣色深,後期病斑上有時具輪紋,病斑直徑約5毫米。

病原形態特徵

草莓生葉點霉(PhyllostictafragaricolaDesmetRob.),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類)腔孢綱、球殼孢目、殼霉科、葉點霉屬真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直徑183~200(μm)。分生孢子橢圓形至卵形,平滑,大小5~6×1.5~2(μm)。

浸染循環

病原菌在土壤及病殘體上越冬,生長期靠風雨氣流傳播,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草莓病殘體上越冬,來年春季雨後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雨水和灌溉水傳播侵染和多次再侵染,生產上5~6月發病重,品種間美國6號發病重。

發病因素

1、連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或土質黏重,土壤偏酸易發病。

2、栽培過密,株、行間郁敝;氮肥施用過多,植株過嫩,蟲傷多的易發病。

3、種苗帶菌,或有機肥沒有充分腐熟易發病,氣候溫暖、高濕、多雨或溫暖、乾燥時易發病或乾、濕交替易發病。

農業防治

草莓角斑病草莓角斑病

1.移栽前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

2.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合理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生長勢強,坐果率高,耐寒、耐蔭、抗病品種,母株應選擇品種純正、生長健壯、根系發達的無病種苗,如寶交早生、新明星、全明星等。

4.移栽前3天,噴施一次防病治蟲的混合藥劑,帶土移栽、帶藥移栽,移栽時汰除病、弱苗,這是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5.幼苗蓋墒前噴施一次防病治蟲的混合藥劑,結合苗情,如果生長勢弱,可加入0.3%的尿素。

6.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高畦栽培,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因為很多病害都是高濕引起的,要注意。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移栽前穴施或溝施防病治蟲的藥土。

8.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殘體。

9.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10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11.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12.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起,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

13.大棚栽培的,在移栽或育苗整地前以及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落葉,對棚膜、土壤及牆壁以及架材等表面噴藥,進行消毒滅菌,並適當放風排濕。

14.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閒期,棚內灌水,地面蓋上地膜,閉棚幾日,利用高溫滅菌。

15.感病地區不與桃和甘薯間作,因為桃和甘薯可以傳染病害給草莓。

16.選用抗病品種:寶交早生、新明星、全明星等。

生物防治

草莓角斑病草莓角斑病

2%抗黴菌素(農抗120)水劑200倍液
3%多抗黴素可濕性粉劑600-900倍液
2%武夷菌素(BO-10)水劑200倍液
25%阿米西達懸浮劑1500倍液
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化學防治

浸苗

移植前清除種苗及重病株,並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苗15~20分鐘,待藥液乾後移栽。

噴施用藥

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40%多硫懸浮劑懸浮劑500倍液
75%百菌清600可濕性粉劑倍液
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70%代森錳鋅乾懸粉500倍液
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隔7天左右噴1次。

保護地栽培

45%百菌清煙燻劑3~3.75千克/公頃或速克靈煙燻劑滅菌。
也可在花期和果實發育期用速克靈煙霧劑或硫磺熏蒸等辦法防治。
在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注意事項:噴藥時要使葉的背面和芽的空隙間都均勻著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